探访厦门空中自行车道
2017-04-11 来源:新华网
厦门云顶路自行车专用道示范段,近日开始试运行。这一全国首条、世界最长的空中自行车道,引起了广泛关注。在“空中”骑自行车是一种什么体验?记者亲身感受了一番。
禁止机动车、电动车和行人通行,空中骑行安全畅通
来到厦门空中自行车道蔡塘站,一条绿色的“空中长龙”展现在眼前。
“空中自行车道是一个独立的骑行系统,车道采用钢箱梁结构,主要沿厦门快速公交(BRT)两侧布置,悬挑于BRT中段位置。”厦门市公共自行车管理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路线全长约7.6公里,共设置出入口11处,与人行天桥平交3处,有7个平台。“除了和BRT接驳,示范段全线与11个普通公交站点接驳,未来地铁建成后,还将与两个地铁站点接驳。”
记者看到,空中自行车道的出入口被分为两道,并设有自行车通行闸机。空中自行车道仅供自行车使用,禁止机动车辆、电动车和行人通行。针对这一要求,自行车专用道通过采用多重传感监测等技术途径,实现对自行车、电动车和摩托车的快速通过式检测识别,保障自行车在专用道快速通行。
平台共设有公共自行车停车位355个、社会自行车停车位253个,每个平台均配有车辆调度升降梯。无论是私人自行车,还是公共自行车或者共享单车,均可免费进入空中自行车道骑行。
在骑行车道,地面则被划分为三个区域,铬绿色为骑行区,金橙色为缓冲区,钛蓝色为休息区。此外,空中自行车道沿线护栏安装了3万多盏照明灯,充分保证了夜间照明。
为保证车辆通行安全,空中自行车道每隔200米便有一个视频监控镜头。“自行车道的设计峰值流量为单向2023辆/小时,当流量超过设计峰值的80%时,应急中心调度员第一时间可通过监控发现,并通知现场人员进行疏导,必要时可关闭入口进行流量控制。”厦门市公共自行车管理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同时,每个平台均安排管理员,负责公共自行车调度及社会车辆秩序管理工作,实行“区域内平衡调运,区域间指令调运,节假日集中调运”的车辆调节机制。
采用国内首创技术标准,对每片钢材料梁片都进行超声波和射线检测
颜值高、质量好、功能优,空中自行车道备受好评。但它在建设伊始,也曾面临不少困难。
自2016年8月底开工到今年1月26日试运行,空中自行车道仅仅用时不到半年即完成建设。“不仅工期紧、体量大,而且由于是全国首创,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参照,建设难度非常高。”空中自行车道建设方负责人饶建辉表示,施工单位收集整理了大量国外相关文献,并与欧洲自行车组织机构、设计事务所及咨询公司进行了交流,最终拿出了国内首创的技术标准。
“例如,人行天桥栏杆高度的国家标准为1.1米,但对于自行车骑行者而言显然过低,不够安全。”饶建辉说。那么,如何既能保证骑行安全,又能尽可能不遮挡视线、让骑行者享受沿路风景?经过反复试验,设计者最终将栏杆高度标准定为1.3米。
建设过程中,先进环保的新材料得到应用。“空中自行车道沿BRT快速公交两侧修建,对于净高要求十分严格。”饶建辉介绍,在地面铺设材料上,特别选用了一种名为金刚树脂的新型材料,“与传统沥青比较,这种材料更加耐火耐磨,厚度只有8毫米。”
空中自行车道的建设过程中,还创造性地运用了多个国内和行业内领先的技术、工艺——空中自行车道是钢结构桥梁,使用的钢材料达到3万多吨。制造过程中,监理、检测单位派出驻场人员,对每片钢材料梁片都进行超声波和射线检测,就像人体照射X光片一样,确保每片钢材料梁片在焊接上零焊缝,对接合格、精度高,质量过硬;BRT桥下作业空间狭小,施工条件苛刻。施工单位创造性地提出使用新型钢结构吊装设备——折臂吊,成功解决了安装难题。
打造集约式交通布局,为绿色低碳出行创造更好条件
自试运行以来,空中自行车专用道迅速成为厦门又一张亮眼名片,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深受骑行者的好评。2月11日,一天的骑行量就高达1.2万人次。截至3月27日,空中自行车道全线骑行量超过20万人次。
“空中自行车道火爆,关键在于它满足了厦门市民对于绿色安全出行的需求。”厦门市市政园林局局长助理吴学良表示,相关部门将通过理念创新和技术创新,释放出更大的城市交通资源,打造集约式交通空间布局,为绿色低碳出行创造更好的条件。
根据厦门市的规划,厦门将打造总长800多公里的绿道网和慢行系统。目前,在厦门市区,沿滨海环岛路、筼筜湖的主要风景线,自行车绿道已经初现规模。
据统计,厦门目前已有7600辆公共自行车。“现在,厦门岛内公共自行车站点已达到426个,日均约有3万人次选择骑行。”厦门市公共自行车管理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厦门公共自行车二期站点的建设已经基本完工,有176个新站点、长达82.5公里的新线路,将会惠及众多市民。(记者 钟自炜)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