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家电抢食618市场 电磁炉往日风光不再
一年一度618,既是消费者的购物盛宴,又是商家促销大卖的节日,在这场宾主尽欢的互利交易中,小家电产品始终独占一隅,与其他“大”家电品类分庭抗礼。
小家电生机勃发
6月18日0时,京东家电迎来销售井喷,前10分钟内,电视、冰箱、洗衣机品类销售均突破10万台,空调半小时内销量超20万套,小家电半小时内销量超80万台,每秒销量近450台。不仅京东平台,天猫、苏宁等电商的小家电销售同样呈现井喷状态,苏宁易购到6月17日已超越去年同期年中大促整体销量,其中小家电、降暑装备、个护神器等成为线上强劲的销售增长点,以一小时为时间节点,飞利浦电动剃须刀卖出12512个,电动牙刷卖出15039个,FOREO电动洁面仪热销2165台;而天猫618开场24分钟卖出5000台高价美容仪。
据罗兰贝格咨询公司统计,2016年中国小家电市场规模突破1200亿元,而到2020年,这一数字有望突破4600亿元。
小家电销售数字激增的背后,折射出中国社会消费结构的变迁。在大家电产品以外,小家电以其便捷、时尚、健康以及细分功能精细化等特征,成为消费者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选择,但是相比国外,中国家庭小家电产品保有量还处于较低水平,以健康产品空气净化器、净水器为例,入户量均不足10%,而这两种产品在发达国家入户量能达到60%,而如电动牙刷、吸尘器、剃须刀、美容电器等精细护理小家电,在近年来不仅得到国人认可,更有向高端发展的态势,据GFK数据统计,此类产品平均增长率在50%以上,电动牙刷增长更超过100%。
奥维云网小家电事业部分析师翟丽媛告诉我们,在今年参与618大促的小家电产品中,一些新特点正在显露:
首先,便宜不再是唯一的选择。她指出,近年来电商平台与小家电产品不谋而合地选择了结构升级,高端产品销售占比不断增长,“电商不定期的价格战使得消费者对低价已经感到疲惫,单一的低价促销很难提振消费者兴趣,随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消费升级在情理之中。为了迎合消费热潮,尽管今年小家电厂商中低价产品出货仍占主导,但商家主推产品更趋向品质化,中高端产品比例增加明显”。
其次,健康类小家电销量大爆发。翟丽媛表示,随着生活条件提升,全民养生时代已来临。在618大促中,料理类产品数量相较2016年增多,其中在“爆款推荐”中,料理类产品数量约为35%,同时,在整个小家电促销页面中,料理类促销板块向上移动;而700-799元电饭煲产品上销量占比20%,紧随其后的是500-599元以及大于1500元以上产品销量。
再次,“中国制造”成为亮眼口号。2017年,国务院将5月10日定为“中国品牌日”,民族品牌建设号角吹响。618促销活动中,包括了“6.6中国品牌盛典”,汇聚百大中国品牌,突出中国制造、创新、传承等要素,对于中国家电品牌宣传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淡季凸显电磁炉销售冷清
在品质小家电一片盎然生机的衬托下,电磁炉单品618销售境况略显尴尬,不仅销量走低,而且有沦为“赠品”之嫌。奥维云网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电磁炉销售额连续4年走低,由2013年的101.5亿下降至2016年的77.4亿;而销售淡季的叠加更凸显了电磁炉市场的清冷,5月份,国内电磁炉市场销售规模同比下降22%,进入6月,即使火热的年中大促也没能点燃电磁炉市场的热情。
翟丽媛认为,目前,电磁炉市场已经进入衰退期。电磁炉可视为小家电品类中的反“口红效应”,在经济向好的趋势下,低价产品的受青睐程度下降。
奥维云网数据显示,目前电磁炉线上产品平均单价205元,线下产品328元,“电磁炉是‘万金油’,炒菜、烧水、煎炸、火锅、煲汤等面面俱到,但又面面不出色,作为热源工具,无论是热转化效率,还是制作环节都没有专业的厨房小家电地道,其替代品广泛易得,随着电饭煲、电蒸锅、电水壶、煎烤机等精细化品类的升级、扩充,电磁炉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空间被缩窄。”
与人们追求健康的概念相对,电磁炉的辐射效应始终为消费者所忌惮,我们屡屡听到女性消费者反映怀孕期间禁用电磁炉的故事。5月份,国家质检总局官网又爆出,在今年的电子商务产品质量国家监督专项抽查中,电磁炉不合格率竟达57.6%,整体合格率偏低,其中抽检的33批次产品中,“电磁辐射骚扰不合格”产品17批次,几乎一多半产品在电磁辐射方面令人担忧,其中不乏众多知名品牌。
同时,电磁炉突破性技术较少,厂家多围绕外观、厚度、大火力等方面进行改进,而这些单纯的改变很难打动消费者。
不过,一些专业厨电厂商已经注意到这一点,开始转战高端电磁炉市场,如博世、方太分别在2016和2017年推出嵌入一体化的高端电磁炉产品,这些产品普遍具有颜值高,更宽泛的火力调节,更灵敏的触屏反应以及大量温控探头的应用等特点,力求接近“明火烹饪”的效果,同时兼具智慧的功能,如防干烧,防烫伤,时间、程序可控等,为低迷的电磁炉市场注入了一股“清流”。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