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运动康复市场前景
近日,中国女排总教练郎平在美国芝加哥成功完成第12次手术,术后她需要留在美国进行康复训练。在年初至今的漫长治疗过程中,“运动康复”这一词曾被郎平多次提及。或许这一词对普通大众来说略显陌生,然而它却是伤痛运动员们的福祉,是能够让他们重返运动场的希望。郎平也曾反复强调运动康复的重要性,“手术的地方虽然不疼了,但周边的肌肉一定要恢复,用它来保护手术的位置,所以我觉得康复是比手术时间更长、更需要耐心的一个项目”,在一次媒体采访中,郎平这样说,当时她刚刚做完手术,正在进行游泳、自行车等康复训练。
做完手术不静养,反而通过做运动去修复这似乎和传统概念里的“伤筋动骨一百天”完全相悖。一般做完手术后,患者可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不能下床走动。特别是动刀的部位,患者都会下意识地变得“小心翼翼”。然而运动康复却不是这样,它需要患者在运动中修复。
“运动康复和普通康复的区别是目标不一样,最终水平也是不一样的。运动康复比普通康复的要求更多,目标水平更高。普通的康复是指让人回到正常的生活。而运动康复属于运动物理治疗,需要帮助被治疗的人恢复正常的运动生活。比如运动员等。”2016里约奥运会特邀运动康复保障专家、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康复系副主任矫玮教授向体育大生意介绍道。
除了郎平,刘翔、李娜、姚明等一些国内知名运动员也都曾有去国外接受手术治疗的经历。然而,让人疑惑的是,为何我们的运动员都要到国外接受手术治疗国内手术治疗水平跟不上事实上,国内的临床医学已经非常发达,运动员可以在国内做手术,但想要完全康复重返运动场后期的康复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然而,目前国内康复治疗水平、康复器械都远落后于美国、德国等国家,导致运动员们只能去国外就医。
人才供需不平衡 北体运动康复毕业生成香饽饽
康复医学起源于战争。一战时期,英美等国出现对伤兵的康复医疗,到了二战这一经验被更多军队采用,战后开始广泛应用,康复医学由此诞生。与西方国家相比,国内“康复”这一概念的提出晚了近半个世纪之多。作为康复医学里的一个分支,运动康复也同样远落后于国际水平,相应地人才培养也起步较晚。
目前全国共有北京体育大学、天津医科大学、沈阳体育学院等数十家高校开设运动康复相关专业。其中,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康复”专业是从2005年开始招生,据矫玮教授介绍,学生们的就业情况非常好,是北京体育大学就业情况最好的一个专业,平均就业率高达98%(包含读研、出国深造、工作),工资也相当可观。
据了解,这些学生毕业以后可以在医院相关科室、健康管理中心、运动队、运动康复中心、运动医学诊所、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就业,工作第二年可考取康复医疗师证书。
但和国外相比,国内的运动康复人才依旧过少,很多医科类大学甚至没有开设相关专业。而在体育院校特别是二三线城市就读运动康复专业的学生们,却往往会遭遇被医院“拒收”的情况。据了解,从体育院校毕业的学生一般会获得理学学士,这就意味着学生没有权限考取执业医师资格证,也就没有处方权与诊断权。因此,尽管目前尚未有国家层面的行政文件来限制体育院校相关专业学生报考康复治疗师资格,但部分地方医学界出于对该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认识的不够深入,已经在体医之间建起了森严的壁垒。
不过随着近年康复概念被更多人了解,在医院之外的阵地,运动康复类人才却是供不应求,康复诊所、康复中心或高价寻人,或悉心建设自己的人才库。为推动运动康复市场在中国的发展,国际知名健身品牌展FIBO CHINA每年都会举办大量的相关培训课程和论坛讲座,今年9月7-9日的FIBO CHINA 国际培训也将有20多节运动康复相关的专业培训课程,邀请国内外知名运动康复专家学者,搭建优质的交流学习平台。
生产技术滞后,相关医疗器械基本靠进口
比起人才的落后,运动康复过程中所要使用到的医疗器械在国内也是相当匮乏,每年参与各大展会的康复器材展商更是寥寥无几。以FIBO国际健身与康体博览会为例,这一全球领航健身盛会历史久远,在德国已有32年办展史,进入中国也有近4年时间,其对国内外康复行业发展差异有着最直观的洞察。据FIBO CHINA项目经理陈苏苏介绍,在FIBO德国运动康复参展的企业有112家,占总展商数量的10.3%,然而参加2016年FIBO CHINA的运动康复展商仅占比3.3%,且均来自国外,国内康复技术落后亦是由此可见一斑。
“目前国内的运动康复产品科技含量低,使用的覆盖面小,且大众对运动康复的认知不够。个性化的运动康复诊疗方案、运动处方也落后于欧美国家,大部分三甲医院都没有运动康复科,有限的专业人才也是制约快速发展的因素之一。在FIBO科隆展上,专业观众很多人来自康复机构、物理治疗师,科研机构、大学,相对应的展商产品也有一整个展厅的医疗器械级的运动康复设备。虽然现状如此,但是国内的运动康复市场潜力巨大,对健康、运动能力恢复的需求,消费水平的提升都将促进产业发展。”当问及国内外运动康复异同之处,陈苏苏这样说。
据兴业证券研究所报告称,2013年,我国国内康复医疗市场规模仅有200亿人民币(人均15元人民币),远低于美国的1000亿美元(人均约80美元)。据体育大生意了解,目前国内大部分较为专业的运动康复类器械仍依赖于国际进口。
“运动康复”产业掘金依旧有赖于基础概念推广
随着全民健身时代的到来,马拉松、跑步、瑜伽等运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群参与,也导致越来越多的运动损伤出现。有统计显示,当前运动损伤发病率占10%—20%,并且有逐年升高的趋势。在运动过程中人们的科学自我防护意识也相当薄弱。 包括“常崴脚”、“常腰疼”、“膝盖有响声”等日常运动过程中会遇到的情况,其实都非常有可能是运动方式不当引起的,也极有可能会为身体埋下隐患。
运动康复这个概念很好,但为何却鲜为人知“很多人听到‘微电’会感到害怕,还是需要市场教育”。吴任生是Miha bodytec的中国独家代理商,2016年他通过FIBO CHINA展会将品牌引入中国。在他看来,尽管国内有相关医疗设备和人才,但对普通人来说,运动康复这一概念依旧十分新鲜。“在德国这项技术已经非常普及,每五百米一公里就可以看到我们设备的门店。一个星期二十分钟即可达到效果”,据了解,这项技术主要是利用肌内通过电的作用剌激肌肉运动,用于燃烧脂肪、锻炼肌肉、放松肌肉、减痛。
另外一家运动营养品金达威王义椿总经理也同样认为相关推广力度过于薄弱,不仅如此,他认为现阶段康复医疗成本高也是推广难的主要原因,“防护、营养、治疗是一个完整的闭环,全民健身是契合点,但基础的知识教育依旧需要官方的大力推广。很多人不懂得康复调节、营养搭配,只有人群基数上去了,才能拉低康复医疗成本。”
此外,运动康复在综合医院不受重视也是阻碍其发展的一大原由。目前医院开展的康复治疗多是针对中风、肢体残疾的患者,与理想中的运动康复治疗相去甚远,再加上治疗周期长、投入人力物力成本高等多方面原由,导致很多医院都不甚重视这一科室。
目前康复诊所、康复医疗还仅限于一线城市。但随着包括运动疗法、康复综合评定等20项医疗康复项目被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以及全民健身第3个五年计划开展,相信运动康复将会为更多人熟知,前不久弘道运动康复获数千万A轮融资也意味着社会资本对这一领域的肯定,也希望“运动康复”未来能够让更多热爱运动的人继续挥洒汗水,重拾往日风采。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