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幸福”的琴声传四方

2013-09-17 来源:光明日报
 

  营口,是大辽河的入海口。大辽河在营口境内划了一条优美的弧线,然后,以豪迈的气势泻入渤海。

  营口,还有一条“大河”,那就是音乐。这座70万人口的城市,每年生产钢琴8万架、提琴5万支,它生产的“幸福”牌钢琴曾远销世界27个国家和地区。每当夜幕低垂、华灯初上,悠扬的琴声就像河水一样,氤氲在城市的每一条街巷,时而舒缓、时而奔放,最后汇入音乐的海洋。

  50年:琴都营口足音铿锵

  解放前,东北没有乐器生产厂。为满足群众文化需求,1952年,辽宁决定在营口建乐器厂。因为当地没有乐器生产人才,就从上海、苏州等地陆续调来300多人。长相斯文、举止儒雅的陈和富就是这300多人之一。

  “16岁那年,我坐着马车,沿着东西一条辽河老街,进了营口。”如今已经73岁、依然操着一口上海话的陈和富告诉记者。

  谈起营口乐器艰辛而又辉煌的50年历程,营口史志办的王辉如数家珍:1952年,由上海迁到营口的几个钢琴厂都属修理性质,没有生产钢琴的成型工艺和技术力量;1953年营口首次试制成功钢琴;1956年,营口生产的第一架立式钢琴送到北京展出;1957年,首次向前苏联出口钢琴;1989年,营口买断世界十大名牌钢琴之一的瑞典诺的斯卡钢琴厂,并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搬迁、当年投产,结束了中国人不能生产中高档钢琴的历史;1997年,“辉煌的五年成就展”在北京举办,中央领导同志用营口生产的“诺的斯卡”三角钢琴,弹奏了一曲《黄水谣》,一时成为业界美谈。

  现在,陈和富一家人在营口经营福斯特天音提琴有限公司,专门生产中高档提琴,年产4000多支。他自豪地告诉记者:“我的产品就可以组织一支乐队。”

  “营口乐器产业的核心优势兴在人才,胜在品牌,精在技术。”营口乐器协会会长郝铁成告诉记者,“如果说,刚解放时,营口从上海引进乐器制造业,营口乐器一‘出生’就是全国起点,那么,改革开放后,国际品牌和技术的引入,就让营口乐器有了‘世界基因’。”

  曾在东北钢琴集团公司担任多年领导职务的丁弘戬,退休后大胆引进外国专家团队——韩国专家李权在等三人,利用李权在40余年积累的经验,把德国钢琴制作大师西尔伯曼设计制造的德国第一架钢琴以及他的弟子代代传承的制作工艺推介给中国,使这个被视为德国皇宫珍宝的钢琴品牌在中国落户,并迅速打开国际市场,80%以上出口到美国、加拿大、欧洲等市场。

  营口人:伴着“幸福”成长

  2010年2月27日,营口辽河大剧院,年轻的钢琴家沉浸在肖邦的世界里,时而舒缓轻柔,时而热情奔放,灵动的旋律从轻快的指尖潺潺流出,一曲奏毕,掌声雷动。

  台上,为他伴奏的,是营口爱乐乐团,一支近70人的民间交响乐队。

  台下,是22位从外地来营口支援营口乐器产业的第一代技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整场演出80%以上乐器由营口本地制造。

  年轻的钢琴家叫郝博,1989年出生。他的外祖父王咸敬,是原东北乐器厂销售科长,几十年走南闯北,卖出40多万架(支)钢琴和提琴;父亲郝明,现为营口汉诺威钢琴有限公司董事长,该公司年产5000余架钢琴;母亲王佩玲,沈阳音乐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钢琴教育,门生有3000多人。

  在营口,像郝博家一样,几代人从事乐器演奏、制作、教学的,比比皆是。

  一座生产乐器同时盛产音乐的城市,音乐的受益者又何止这些?记者了解到,很多国内知名钢琴家是弹着营口产的“幸福”牌钢琴成长起来的。

  琴音,不仅丰富了营口人的生活,而且舞起了营口人的梦想。

  “中央电视台30年来举办了15届青歌赛,通俗组共产生15名金奖‘歌王’,营口一个城市竟占了3个!”营口市文联主席韩瑞祥告诉记者,营口这座城市不仅走出过中国首席“蝴蝶夫人”——女高音歌唱家孙秀苇,也培养过管波、李红艳等京剧表演艺术家。百年前,京剧界就有说法:“在营口唱红,才能唱遍关东”。

  国际乐博会:高山流水觅知音

  知音之交,伯牙子期。为了让每一个“俞伯牙”都能找到“钟子期”,2012年,营口市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营口)国际乐器博览会,吸引近400家国内外乐器生产企业、经销商和琴行,参会者两万人次,签约额9.5亿元。

  今年9月13日至15日,第二届国际乐器博览会又将拉开帷幕,营口市市长葛乐夫向海内外广发“英雄帖”,高山流水觅知音。

  营口市副市级领导李松立告诉记者,为了给国内外企业搭建更大的平台,营口高标准建设乐器产业园区,规划面积7平方公里,分设乐器产业集聚区、乐器展销服务区、文化创意产业区三个区。有着百年历史的营口辽河西大街,将变身为乐器展销服务区,琴声街中飘,游客乐间行。

  为了让音乐更加深入地滋润这座城市,营口在该市文化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把开展中小学校音乐教育作为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手段,让乐器作为教具进入中小学课堂,力争让每一名中小学生至少学会演奏一种乐器,每所学校成立一支乐队。同时,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乐器演奏培训班、乐器演奏大赛;在戏校、职业学校、技工学校中开设乐器制造、乐器演奏、乐器营销、乐器调律、乐器维修等专业。

  转调古筝发明者、培养了3000多弟子的李泰刚对记者说:“孩子们学会乐器,会让人生更快乐。”(本报记者 毕玉才 本报特约记者 刘 勇)

  

附件下载:

相关新闻

广告位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