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葫芦也能闯荡大市场

2014-02-20 来源:半岛都市报

        莱西是中国葫芦的发祥地之一,民间大规模刻绘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末清初,至今已有约 400年的历史。其内容丰富多彩,有传统的吉祥符号、历史故事 、神话传说、祈福纳祥等,颇受人们的欢迎,是青岛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如今从民间工艺发展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了一条文化之路。

  葫芦种植与加工历史悠久

  2月17日,记者来到莱西民间美术陈列馆。在陈列馆张子建馆长的指引下,记者在二楼的展馆看到各种各样的葫芦摆满了展厅,瞬间感觉仿佛置身于葫芦的海洋:大小、形状 、颜色不同的葫芦罗列其中,染色、雕刻、绘画各种工艺与葫芦巧妙地结合起来,八仙过海、双龙戏珠 、戏剧脸谱等作品栩栩如生,让人眼花缭乱。

  采访中记者了解,莱西的雕刻葫芦主要以丫丫葫芦为原料。丫丫葫芦在民间也称“瓠瓜”等,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常见的多为淡黄色 ,中间较细,像连在一起的两个球体。民间称这类葫芦为“丫丫葫芦”或“丫腰葫芦”。还有一种圆形葫芦,体积约为丫丫葫芦的一半,民间称之为“油葫芦”。这类葫芦形状不定,部分长成梨状 ,人们或绘画或雕刻上各种图案,做成“蝈蝈葫芦”或“蚰蛐葫芦”

  莱西葫芦种植与加工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末清初,民间传说、民俗风习及文化作者发现、收藏的历史遗物,足可见证其久远的程度。现在葫芦瓢仍在莱西民间普遍使用,也有一些用葫芦做成的油壶、酒具等器皿。

  过“百岁”挂丫丫葫芦

  在莱西民间,孩子“过百岁”时,人们都要用璎珞拴上一个新绘的丫丫葫芦挂在窗上逗孩子玩耍;老年人庆寿时,也有后辈奉以丫丫葫芦,含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之意,这就产生了“对葫芦”和“福寿葫芦”。“对葫芦”就是选择两个大小相同的圆满的丫丫葫芦,分别绘以“福、禄、寿三星”和“太上老君”等图案,再挂上红绳装饰,摆放在桌子上,别有情趣。一些文人墨客在居处室内悬挂“蝈蝈葫芦”,听秋虫啾鸣,给居家增添了不少山野情趣。

  据考证,“蝈蝈葫芦”在莱西见到的最早实物为清朝中期所出,清末至民初为“蛔蝈葫芦”制作的高潮期,这个时期的作品今人常能发现。另外 ,以葫芦为载体的民间日用品使用广泛 。“葫芦形荷包”、“剪纸窗花葫芦”、“葫芦刺绣”等随处可见,至今仍有老人在烟包上挂上一个小葫芦,以示吉祥。

  工艺葫芦已成文化产业

  莱西丫丫葫芦的制作与装饰以彩绘为主。彩绘是在刮光外皮的葫芦身上,以工笔手法绘上人物或花鸟图形,待颜色干透后,再涂上一层清漆。成品通体光亮如玉 ,圆润可爱。还有的在画成之后题款落章,如同国画艺术,韵味十足。近年来,民间艺人们在实践中运用烙画加彩的方法,更加提高了彩绘葫芦的艺术效果。这类产品至今销往各地,供不应求。

  早期的彩绘葫芦内容以祈福纳祥为主,如“天官赐福”、“麒麟送子”、“麻姑献寿”、“刘海戏金蟾”等,也有以大红大绿为表现手法的“三友图”和“四君子图”。其中 ,以“观音”、“财神”、“寿星”、“麻姑”为主要内容的彩绘葫芦,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制作,到现在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现在莱西的工艺葫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并已华丽转身变成了一种文化产业。

  对于现在莱西葫芦的发展,张子建表示,虽然现在已经有了一定规模,但是他特别想将莱西葫芦做成一种经典的文化,并将这种葫芦文化传承、弘扬下去。按照张子建的构想,莱西将会有一个专门的葫芦博物馆,从远古时期民间与葫芦有关的神话传说,到百姓利用葫芦做瓢、做茶具、做播种器等生活应用,从葫芦雕刻的装饰工艺,到可作为饮食的葫芦蔬菜……全面地展示莱西作为葫芦之乡的民间文化传承。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