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走出国门成名片 农家父子成民间工艺美术大师

分享到: 更多
2015-01-27 来源:太原晚报

在清徐县孟封镇杨房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走出两位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父亲杨宗新醉心剪纸艺术,是省级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儿子杨宇雷是市级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擅长工笔画、葫芦烫画。这对平凡的农家父子,用他们耕田犁地的粗糙双手,制作出的每件精美作品,都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传承着古老的民间工艺。目前,这对父子的故事,作为全国寻找挖掘“咱们村里的文化人”活动的太原市推荐人物,由市文明办报送中国文明网,将在更大范围进行宣传。

因为剪纸成了名人

杨宗新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虽然年近古稀,但鹤发童颜、精神矍铄。谈及剪纸艺术的精妙,乡村文化的深邃,杨老汉娓娓道来。“小时候,看着祖母、外祖母剪窗花总是那些花、鸡、福、寿等传统样式,我觉得太老套,但那时,小孩不让动剪子。我就把一些戏曲人物、故事场景画了出来。”杨宗新说,他画出了《三娘教子》场景、《三国演义》中的关羽,秧歌《小放牛》场景……没想到,他的画很受欢迎,村里人抢着拿去当小样,剪窗花、绣鞋垫……

十来岁时,杨宗新可以娴熟地剪出各式各样的剪纸作品。逢年过节,婚嫁迎娶之时,他就是村里最受欢迎的人。家家户户的窗前枕边,炕边墙上,都能看到出自他手的一幅幅鲜活生动的剪纸。上世纪九十年代,杨房村小学请他为五、六年级学生每周义务上一堂剪纸课。

冒风险抢救传统艺术

杨房村早年间有个皮影戏班子。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个戏班被打成牛鬼蛇神,红卫兵要把皮影戏班里从清朝道光年间传下来的一箱皮影设备(包括400余幅皮影人物)全部烧掉。杨宗新觉得皮影与剪纸是姐妹艺术,烧掉实在可惜。于是他想尽办法,冒着风险,把这箱皮影悄悄地藏到了公社仓库,使这箱皮影躲过一劫,平安地保存下来。1983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公社把土地承包给各家各户,并将集体的一些财产变卖给村民。别人花钱买农耕用具,杨宗新却花了400元买下了心慕已久的那箱皮影。“当时我是公社的电影放映员,每月有工资收入41元,买这箱皮影花了我十个月的工资。为这事,村里人都说我是个怪人,家人不理解,我妈说我是败家子,老婆说我是神经病……”杨宗新说,可他自己觉得能拥有这箱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很幸运。在他人物剪纸创作中,这箱皮影人物,经常给他带来灵感和启发,对他帮助非常大。

作品走出国门成名片

数十年的剪纸生涯中,杨宗新潜心整理编辑了《清徐剪纸点滴谈》,收藏了民国与解放初期的民间剪纸老样数百件,创作剪纸作品上千件,包括《三国演义剪纸艺术集》《山西名人剪纸集》《山西清徐老陈醋传统酿造工艺》《中国古神话传说系列》《水浒人物系列》《清徐乡土风情》等一系列精美的作品。

杨宗新曾先后为家乡清徐县剪制了多套展示该县“醋都葡乡”特色的剪纸作品,这些剪纸作品作为清徐县的“土特产”,在该县招商引资、对外交流中,一直是馈赠客人、外宾的上等礼品。

杨宗新那一幅幅素朴鲜活、气韵生动的剪纸,成为清徐、太原、山西对外文化交流的名片,甚至还代表中国走向世界。他凭借自己的剪纸技艺,多次应邀参加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各种协会的比赛和交流活动。2004年10月,杨宗新的剪纸《金陵十二钗》(彩剪)荣获第六届中国民间艺术节万件民间艺术珍品展“金奖”,2006年2月,他的剪纸作品《清徐民间闹元宵系列》被文化部收藏。他的作品还多次赴北京、香港、德国等城市、地区和国家展出,其中有200余件作品被国际友人和华侨收藏。2014年夏季,受韩国有关方面邀请,杨宗新应邀参加中韩纸艺文化交流会,在交流会现场,他制作的名为《走西口》的剪纸作品受到韩方纸艺大师们的称赞好评。

清华大学看上农民技艺

打开一本厚厚的册子,一幅幅人物剪纸跃然纸上,鲜红的剪纸栩栩如生地勾勒出一个个人物头像,并附有每个头像的名字。邓稼先、梁启超、梁思成、周诒春、金岳霖……“为纪念对清华大学做出卓越贡献的四十位专家学者,清华大学校方想请一些民间的剪纸高人,为这些杰出人物制作头像剪纸。因山西民间剪纸艺术历史悠久,剪纸艺人技术精湛,清华大学校方经多方了解,打听到杨宗新和另一位山西省的剪纸艺人,并把他们请到清华大学。

杨宗新骄傲地说:“2014年4月,我们两位山西的剪纸艺人,有幸被请到中国的最高学府清华大学,经过和校方交流,我们两人现场演示了各自的剪纸工艺。也许是自己比较擅长人物剪纸,而且喜欢通过对眉毛的刻画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最终清华大学将杰出人物头像的剪纸任务交给我来完成。根据专家学者的照片和名字,经精心制作,现在我已完成了其中二十多位人物的头像制作。”

务农同时凭技艺挣钱

杨宗新醉心剪纸艺术,同时也将这份艺术天赋传给他的儿子杨宇雷。俗话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杨宇雷在美术工艺的道路上,孜孜不倦,潜心钻研,他因葫芦烫画和工笔画的造诣,被市政府评定命名为太原市民间工艺美术大师。45岁的杨宇雷,个儿不高,一脸憨厚。他说:“从小我就喜欢绘画。农村娃没上过什么美术班,就是见啥画啥。劳作的耕牛,壮劳力打井,正月十五闹红火的场面……因他的画惟妙惟肖,总能听到村里人的夸奖“小小年纪画啥像啥,真是老子英雄儿好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父亲见他是块画画的料,从城里买来绘画书,让他学着画,有时还会布置一些命题绘画,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句,让他用绘画的方式表现诗句的意境。

“上小学时,见同学戴‘孙悟空’的胸花好看,我就用手绘的小人书和同学做交换。”杨宇雷说,十四五岁时,他成了远近闻名的小画匠,谁家做家具,他就帮忙画玻璃画,在衣柜、立柜的玻璃门、镜面上绘制花、草等图案。他还经常去村委会、乡政府帮忙出黑板报。“十六岁时,农机厂、醋厂经常叫我到集市上画拖拉机、醋的墙面广告,画一天就能挣一二百块钱。”杨宇雷说,从那时起,除了务农,他就凭着绘画的技艺挣钱养家。

潜心钻研葫芦烫画

二十来岁时,杨宇雷在一个家具厂画描金画,有一次老板拿来两个葫芦让他在上面作画,他尝试着画,觉得效果还不错。于是,他找来葫芦种子,春天播种,秋天收获了一千多个葫芦。因为没有经验,就用描金的手法,直接在葫芦上用彩漆绘画。他拿着画好的彩漆葫芦到离村不远的祁县乔家大院旅游景区售卖,但这青皮的彩绘葫芦颜色容易掉,因此并不受欢迎。

后来,他才知道,葫芦谐音“福禄”,因籽多,代表多子多福之意,是中华吉祥文化的代表象征。葫芦烫画工艺在明朝即有记载,清朝时名家的葫芦烫画曾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成为朝廷贡品。作画的葫芦,在秋天刚摘下来时,就要削去外面的青皮,打磨光亮后再阴干,然后用电烙笔在上面作画。就这样,杨宇雷开始学习葫芦烫画,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操作技艺。

“葫芦上的画面以烫为主,先拿铅笔起稿,再用烙铁勾线造型,操作时要把握三个度,一是温度,二是速度,烙笔在画面上跑的速度,也决定它在葫芦上的颜色,再有是力气,压得用劲儿,线条画面就比较黑,用力虚点相对就淡一些,三个度相互匹配,就会产生出不同的效果。”杨宇雷一边演示一边讲。原本光光的葫芦上,一座远山初具轮廓,烙笔下又略施粉黛,氤氲缭绕,一幅山水国画呈现眼前。

对杨宇雷而言,如今葫芦烙画技艺已是炉火纯青,可初学时,他的手经常被火红的烙笔烫伤。做葫芦烫画二十多年,杨宇雷付出辛苦的同时,从中获得不少收益。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在乔家大院销售自己的葫芦烫画,仅“五一”、“十一”两个长假,他就能收益一万余元。杨宇雷说:“那个年代,乡亲在地里劳作一年也就挣个万八千。当时,我靠着葫芦烫画也算是发家致富了。”

绘画留存古老记忆

近些年,杨宇雷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工笔画上,先后绘制完成了《红军东征》石雕图画,以及《农耕生产文化系列》《农耕二十四节气》《清徐老陈醋生产工艺》等表现农村传统文化的系列工笔图画。

黄牛犁地、石磨磨面、食盒送供品、制盐工序(包括刮盐土、淋盐水熬盐)……记者眼前出现了一个个古老的农耕生活场景。田间小道上一个戴着瓜皮小帽的男子骑着毛驴,身后两个伙计装扮的男子抬着一摞盒子。杨宇雷说,这幅画是食盒送供品,是讲有老人过世了,亲戚朋友用食盒装着供品上门去祭奠。

另一幅扇面,两个壮劳力紧握木刷(一种民间砸地基的工具,用枣木或榆木制成)的双柄,用力举起,待胳膊伸展时用力落下。木刷上端用铁钉钉着几个铜钱,监工坐在小凳上喝茶,木桌上还放着一摞饼子。“这幅画讲的是旧社会有钱人盖房子,雇劳力打地基,为了让劳力多出力,监工把铜钱钉在木刷上方,如果劳力砸地基时肯出力,铜钱被震裂后从钉子上脱落下来,每掉落一枚铜钱,劳力就会得到一个饼子的奖励……”杨宇雷说,每幅画都呈现出一个农耕生活的场景,每个场景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如今,这些场景在农村也很少能看到了。为了把即将消逝的古老的农耕生活场景用绘画的方式留存下去,杨宇雷走访了许多村里的老人,让他们回忆讲述过去的生活。在这个收集、整理、留存回记的过程中,杨宇雷深刻地体会到作为一个农村民间工艺美术传承人的职责和使命。

民间艺术盼后人传承

如今,杨宇雷的女儿杨婧继承父辈的传统,从专业艺术院校毕业后,成为一名艺术培训学校的美术老师。

“无论是剪纸、葫芦烫画,还是画工笔画,都是费眼费心费力的活儿。这些活儿要想干好,出精品,需要长期磨炼,有苦行僧的精神,耐得住寂寞。”杨宗新说,父亲年近古稀,他已过不惑之年。为了让传统的民间工艺传承下去,这些年来,杨家父子收过一些徒弟,也有不少年轻人主动上门求学。但多数人耐不住寂寞,吃不了这份苦,坚持不下来,这让杨家父子很是着急。他们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学习传承这些传统的民间工艺,并将这些技艺推陈出新,发扬光大。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