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乐耘和他的木头玩具
冯乐耘,今年87岁,退休前他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走进冯乐耘的家,你很难不被他的宝贝所吸引。一个个玻璃柜子中,陈列着各式各样的“木头动物”,远看以为是木雕,近看才发现,这些木头动物其实是由榫卯结构拼插而成。冯乐耘是鲁班暗榫动物造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虽然只是北京市区级的非遗传承人,但冯乐耘已经足够自豪,因为这些木头玩具的设计和制作都是由他亲手完成的,而这些都源自于他72岁时的一次心血来潮。
冯乐耘生长在江苏扬州,说起榫卯,他一点也不陌生。在冯乐耘很小的时候,学校便有榫卯的教学课程。冯乐耘清楚地记得,在他小学六年级时,手工课老师指导他做出了一个用竹片拼接成的明榫狮子玩具,玩具先是在学校里展出,后来又被送到了市里参展,虽然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曾经的那份自豪,依旧留存心底。
冯乐耘的孩子都不在身边,退休后,他和老伴的生活不免有些孤单。一次,冯乐耘回忆起他儿时的那个明榫狮子,他决定,让记忆中的榫卯狮子“复活”。于是,凭借着记忆,他制作出了第一件榫卯玩具——“雄狮1号”。“雄狮1号”模型的榫头、卯眼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外观却不美观,也不精致。冯乐耘决定,要让自己的榫卯玩具看上去更加精致,于是他开始不断研究暗榫技术,终于掌握了“鲁班暗榫动物造型”这一传统技艺。从“雄狮1号”到“雄狮17号”,中间融入了冯乐耘的全部心血,家中不足5平方米的阳台也被他改造成了工作室,打磨机、钻铣床、曲线锯、圆盘锯一应俱全,虽然总是把阳台搞得木屑飞扬,但是冯乐耘的老伴却总是笑呵呵的,她说:“我支持他搞这个,我是他的第一个观众。”得到老伴支持的冯乐耘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制作的榫卯玩具也不再局限于狮子,牛、猪、兔子,甚至是弯曲的蛇都被他做了出来。
为了让自己制作的榫卯动物玩具更真实,冯乐耘甚至回到老家的乡下,拿着自己的作品去请教农户。老乡给他的水牛作品提意见,告诉他,水牛的脖子后面并不是平的,而是有“千斤骨”,脊柱后侧的背上也应该有两个凹陷。冯乐耘恍然大悟,回家就做了修改,他认为,玩具承担着娱乐和教育的双重功能,希望孩子们有机会接触这门传统的技艺,让他们从玩的过程中学到东西。如今,冯乐耘的两名徒弟每周都会去北京市第七中学进行授课,而那里的孩子们也通过鲁班暗榫玩具逐渐喜欢上了中国传统文化。
2011年,鲁班暗榫动物造型申请北京市昌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冯乐耘被评为昌平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鲁班暗榫动物造型代表性传承人。在前不久的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暨传统手工艺作品设计大赛上,冯乐耘带着他的鲁班暗榫,成为年龄最大的参赛者。
冯乐耘很快乐,不仅充实了他自己的退休生活,更多的是,他传承了中国人独有的一种文化技艺,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参与者。
冯乐耘设计制作的榫卯雄狮、公鸡、水牛玩具。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