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千亿级茶油产业蓄势“待飞”
夏至日刚过,被称为“仙居”的湖北恩施不见酷暑,在北纬30°、海拔400~800米的群山里,漫山遍野生长着野生油茶树。茶树结成的茶籽,正通过现代化工艺深加工,变成一系列油茶产品,包括高端食用油、化妆用品、洗涤用品,甚至连果壳也能制成机制炭走进市场。
“仅仅是今年,1吨茶油大概涨了1万元。”湖北宜恒茶油产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吴楚银说,公司计划在3年内完成50万亩茶油基地建设。
恩施将迎来千亿级茶油市场“我在2007年调研全国茶油市场的时候,当时只有一家湖南的公司在做。”从事茶油行业近10年的吴楚银是土生土长的恩施人,小时候他就看到家里的老辈们用恩施山上的野茶油果榨土茶油食用。如今他一手创立的宜恒,已成为全国茶油十强企业,实际控制恩施野生茶油资源每年达1万吨以上。
“目前百亿的茶油市场,将迎来一轮爆炸式的增长,从100多亿的市场急剧增长为一个千亿级的市场。”吴楚银心里有一笔账。
在恩施市区近郊的山地上,漫山遍野的野生茶油树生长于丛林。当地人介绍,野生茶油树“喜阳”,“只要向阳的地方挂果率就很高,给点阳光它就灿烂”,茶油树寿命极长,百年老茶树在恩施比比皆是。据吴楚银初步估计,在恩施的野生林里,最低有10万株野生茶树。
“自从我们公司大规模收购之后,当地的茶油价格也在逐年增长,从2007年的4元/公斤上升到2013年的16元/公斤。”吴楚银介绍,自从瞄准茶油市场之后,宜恒开始大面积收购恩施野生山茶树,由当地农民上山采摘,宜恒公司负责收购。当地村民仅靠每年秋季采摘茶油果,每户可收入几千元。
市场对山茶油接受程度渐高
《全国茶油产业发展规划》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山茶油年总产量只有26万吨左右,年人均占有量仅0.2公斤,远低于发达国家人均占有橄榄油20公斤、占其植物油总消费量40%以上的水平。目前,全世界有40多个国家以橄榄油为主要食用油,特别是地中海沿岸国家已经实现食用油木本化,西班牙和希腊等国木本食用油料也占到本国食用油的80%~90%。
2010年,湖北省林业厅针对茶油产业成立茶油产业发展办公室。
“2015年,湖北省茶油产地大约有302万亩,恩施的野生茶树林大概占到200万亩。”湖北省林业厅茶油办办公室主任陈清波介绍,目前湖北省黄石、恩施、黄冈等地都是茶油重要生产地。
近几年,省内也应势产生不少茶油龙头企业,如恩施的宜恒、咸宁通山县的黄袍山。
一份茶油电商销售数据显示,仅今年天猫茶油销售额就较去年增长20%,主要消费区集中在广州、福建、北京和上海等地。唐老农山茶油创始人唐国安表示:“目前市场正宗山茶油价格为9万元/吨,45元/斤,随着国人对健康的重视,以及山茶油的普及,市场对于山茶油的接受程度会越来越高,前景很好。”业内专家预测,若茶油以精品形式打入国际市场,每吨售价可超过25万元。
茶油亩产有望增10倍
“我们以前种过很多东西,辣椒、萝卜都尝试过,有一年萝卜种了好几百亩,最后全部烂在了地里,没有人来收。”蒋仁贵是恩施利川市文斗乡花地坪村的一位普通农民,2015年他将家里的地全部流转种植成茶树,按照目前的市场发展,4年后蒋仁贵的茶油果直接卖给合作企业宜恒,每亩地收益有望达到3000元。
位于湖北省最西边的恩施州文斗乡,多为山地,地理位置偏僻,长期以来没有找到好的产业发展,是湖北省“十二五”规划中贫困村聚集乡,该乡有4个村被列入湖北省“十二五”贫困村名单。蒋仁贵 说,目前村里90%的劳动力都在外地,农业种植收入低,种植茶树之前,村里很多地都无人耕种,成为山地。
梳理发现,目前茶油的主要种植区,多为以往没有找到合适致富道路的贫困区,比如被称为“茶油之乡”的黄石阳新县、已将茶油作为化妆品终端产品上市的咸宁通山县、正大力发展茶油产业的恩施州来凤县、黄冈市英山县等,都是湖北省贫困村密集地带。
毫无疑问,茶油产业的到来,为这些以往的贫困村,指出了致富新道路。公开数据显示,2014年阳新县油茶鲜果产量26400多吨,产出茶油1760多吨,阳新23.2万亩茶园除约8万亩尚未达效外,每年产值可达3亿元。
相比于其他经济作物,油茶是一种长寿树种,具有一次种植、多年收益的特点,对于劳动力不足的文斗乡来说非常适合。“那些家里没有人的农户,只需委托邻居帮忙种植就行,每亩地只要大约100亩的种苗,劳动力要求很小。一旦种植成活,后续劳动投入也很小。”蒋仁贵说,自从推广茶树之后,村里90%的荒地全部种上了茶树。
这实际上也响应了国家退耕还林的政策,在经济和生态效益上达到双赢。“种成茶树后,每亩地就可以享有1200元的国家补助,文斗乡整个茶树项目做下来,可以得到700万元左右的退耕还林政策补贴金。”王珍文表示,按照宜恒与文斗乡签订的协议,茶油挂果成熟之后,宜恒将以最低保底价10元/公斤的价格收购。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