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迪达斯第二季度在美击败Nike 成增长最快运动品牌
德国运动品牌巨头Adidas第二季度业绩延续第一季度的强劲势头,特别是在美国和大中华地区市场的增长令业界震惊,截至6月底的前3个月,Adidas击败Under Armour和Nike成为这两个市场增长最快的运动品牌,受业绩推动,近一年来Adidas股价累积上涨超过100%成为最大的黑马。
第二季度,Adidas在Nike统治的美国市场展现强势,在该地区的营业额猛涨22.6%至7.88亿欧元,高于第一季度21.6%的涨幅。Under Armour上周称公司营业额增长21.5%录得8.27亿美元,而截至5月末的前三个月内,Nike营业额则持平录得37亿美元,这已是Nike连续两个季度收入不达预期。
英国《金融时报》有分析评论指出,曾一度作为运动服装市场统治者的Nike正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正加速丢失其统治市场的信誉度,虽然它仍是全球最大的运动品牌,但最近受到了新老竞争者包括Adidas、Under Armour、Reebok以及Lululemon的强势挑战,市场份额迅速下降,强大的Nike正变得如此脆弱。
Adidas第二季度总营收增长13%达44亿欧元,在汇率恒定的基础下,涨幅达21%。由于上半年表现远超分析师预期,Adidas决定上调2016年全年预期,得益于提前终止与切尔西足球俱乐部的赞助,Adidas来自经营业务的净利润猛涨99%至2.91亿欧元,远超分析师25%的预期;营业利润则增长77%至4.14亿欧元。
对于两大巨头非常重要的大中华地区市场,Adidas的增长速度也领先Nike,第二季度Adidas在该地区销售录得全球最快增长,增幅高达30.1%。大中华区是阿迪达斯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之一。去年,Adidas中华区销售同比增长18%录得24.69亿欧元,营业利润猛涨40.4%录得8.66亿欧元。得益于鞋履Stan Smith和NMD的销售,2016年第一季度大中华区营业收入更大涨超过30%。今年6月,Adidas和万达合作足球项目,从侧面发起进攻Nike的中国市场。
Adidas在欧洲地区也录得高速增长,营业额飙升26%至12亿欧元,尽管拉丁美洲和俄罗斯地区销售有所下降,但这两个地区仍分别实现7.9%和7.2%的营收增长。另外,受益于更有利的产品定价以及高利润的高尔夫产品,Adidas预计销售额增长将超过15%。Adidas CEO Herbert Hainer指出,第二季度的强劲业绩是集团商业策略成功最好的证明,Adidas 将在2016年创造业绩新纪录。集团新一任CEO Kasper Rorsted将于今年8月加入公司并在10月正式上任CEO。
有法国百货公司的高管表示,Adidas的表现超出他们的预期,消费者非常热衷于Adidas的Stan Smith鞋款,Stan Smith的销售占百货公司Adidas品牌总销售额的60%。此外,Adidas Superstar、Adidas和Stella McCartney的合作款以及NMD鞋款也非常成功。
Adidas正用时尚设计进入运动服饰来向Nike发起挑战,有分析认为,相比功能性,Adidas和Puma比Nike更注重时尚感,前两者分别通过与Kanye West和Rihanna合作联名款来增强时尚创意, Rihanna已帮助Puma提升到一个新的酷感水平,并成功帮助他们提升品牌形象,业绩也在不但复苏。
另外,Adidas与Kanye West合作推出的Yeezy运动鞋获得空前的成功,不少分析师认为,Adidas自推出Boost跑鞋后,重新定义消费者心中原来对于跑鞋的理解,并进一步促进公司的销售业绩。Kanye与Adidas合作Yeezy Boost限量系列后,其高端时尚服饰系列也广受欢迎。
自Adidas与Kanye West合作后,Adidas品牌被定义为能登上时装秀的运动巨头,另外,Adidas也表现得更像一个灵活的快时尚(专题阅读)零售商。有分析人士认为,这家德国运动装零售商正开始努力让自己变得酷起来,从快时尚巨头Zara和H&M身上学到的技巧将帮助Adidas实现持续盈利,就像那双闪闪发光的Stan Smith一直站立在潮流前端。
目前,Nike正面临三大挑战包括女性运动服装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服装销售仍然疲弱以及Nike最流行的篮球鞋或将成为过去。有分析人士认为,Nike长期作为运动服装统治者,正在面临一些来自精明竞争对手的激烈竞争,这些挑战者在专业性和酷感程度超过了它。篮球项目是Nike的最大优势,但随着年轻群体的消费观念在不断变化,该项目对于Nike而言地位相当尴尬。万一NBA在未来5年内地位不保,万一没有人继承James的王国,Nike的粉丝们将何去何从。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