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工复产后,防疫还需要做好哪些防护

0
2020-03-12 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3月11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在通报疫情情况时表示,全国每日新增确诊病例和新增疑似病例连续5天保持在两位数,除武汉外最近5天本土新增确诊病例2例,疫情总体保持在较低水平,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但湖北和武汉现有确诊病例数量仍然较多,疫情防控任务依然艰巨繁重。 在战疫较劲期,我们该如何做好防护,才能保护战果,避免功亏一篑呢?

复工后更应注重防控避免过多聚集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主任徐金富表示,目前,大多数企业陆续复工,此时更应加强防控意识。

徐金富表示,在复工复学过程中,家庭、个人应充分重视疫情,例如勤洗手、戴口罩,加强个人防护;同时,我们要避免聚集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不必要的串门、聚会及多人交流。在人群聚集过程中,尽量保持距离。从个人卫生角度,洗手是非常重要的,洗手的次数没有上限,不能随便用水冲一下草草了事,尽量按照规矩来洗。

在公共场所消毒、清洁、通风上也尽量要树立更高的要求。公共场所的大楼里建议尽量不开中央空调,独立空调应该可以使用。在开空调过程当中,还需注意要定期开窗通风。

外出回到家应立即换掉衣物,将衣物挂在通风、干燥的地方。一般而言,衣物在通风、干燥的环境下即便是沾染了病毒,也可能在几个小时内死去。所以,外出穿过的衣服不要在家里继续穿,而应该放在相对隔离的地方进行通风晾晒。

就餐确保“一人食”购物守住“一米线”

近日,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发出提醒,外出做好防护,就餐确保“一人食”,购物守住“一米线”安全距离,即使天气转暖也要错峰或减少游园,避免聚集。

健康饮食方面,市消协提醒,杜绝群体性聚餐。排队点餐、就餐或结账时保持一米间距,避免在环境不干净整洁的场所就餐。外出就餐应少交流、专心吃饭,建议一人一张饭桌,尽量缩短就餐时间,就餐后立即佩戴口罩。

出行方面,市消协提出,外出佩戴口罩,到达目的地后一定要先洗手,不要触碰口、鼻、眼等面部区域。尽量避免乘坐厢式电梯,减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建议步行、骑行或私家车外出。若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应当配合工作人员进行体温检测,尽量避免用手触摸公共区域或公共物品,和其他乘客保持一定的距离,合理安排错峰出行。

外出购物要自觉守住“一米线”安全距离,关注线上购物渠道,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外出。鼓励消费者多选择采用无接触式服务,尽量使用电子支付,减少人员间接触。在称重、结账排队时,人与人之间应自觉保持一米以上的距离,让“一米线”成为一种习惯。

健康心态是最好的“疫苗”

中国社科院社会心理学中心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从除夕到春节期间,在参与调查的11055人中,对于疫情的主流情绪是较为强烈的担忧(79.3%),恐惧(40.1%)和愤怒(39.6%)。可以说,在这场战疫中,我们不仅仅需要防控病毒,更需要防控心理恐慌和焦虑压力。

心理恐慌和焦虑压力属于心理层面的问题,心病还需心药治,对患者,对公众来说,心理援助既有必要,也很重要。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教授、联合干预组副组长李静说得好,“病人心病解除了,治疗会更有效”。心态是“第一免疫力”,也是最好的“疫苗”,我们期待科学家研制出疫苗,在生理上保护我们;更期待自己身体内锻造出“心理疫苗”,在精神层面支撑住我们。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副教授杨灿表示,应对疫情,调节心理健康,首先要维持正常规律健康生活作息,合理安排饮食,多喝水、保证新鲜水果蔬菜摄入、将动物性食物加热熟透,同时保持适度合理居家锻炼。

其次要正视并接纳自己的焦虑恐惧情绪,出现情绪反应是正常的,不要因此觉得自己太脆弱而自我贬低,甚至可以允许自己哭一哭宣泄情绪。

最后杨灿表示,现在接收信息的渠道极多,各种信息轰炸,容易增加焦虑恐慌情绪。非常时期,要学会放一放,可以每天定时查看手机新闻,而不是每分每秒刷屏。

杨灿建议,应充实生活,转移注意力,不让自己太闲。在不外出的情况下,可以适度选择家中娱乐活动。平时你一定知道做什么事情会令自己开心,列出来、执行它。玩一些不费脑的小游戏,抱抱可以慰藉你的物体,泡泡热水澡,甚至做做家务,和朋友、家人聊天都是转移注意力的好方法。

自觉养成用公筷公勺好习惯

在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中,筷子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落座后长辈“大家动筷子吧”的招呼,再到桌上频频布菜的习俗,无不透着一股子热络劲儿。

筷来箸往,情味浓浓,但在客观上也增加病毒传播的可能性。研究表明,家庭中若有乙肝病毒携带者,合餐的感染率高达42%,而分餐的感染率只有17%。非典疫情时期,钟南山院士等就发出过“餐桌革命”的呼吁。此番新冠病毒借由飞沫传播,推行公筷、公勺、分餐的社会呼声再起。

日前,首都文明办联合北京市卫健委发出一系列文明健康生活倡议。其中,公筷、公勺、分餐的倡议,得到前所未有的社会认同。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4、免责声明:本站信息及数据均为非营利用途,转载文章版权归信息来源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