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地区4月财政收入下降,原因何在?

0
2022-05-18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部分地区4月财政收入下降,原因何在?财政部权威回应来了

近期各地密集披露4月财政收支数据,不少省市4月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出现明显下滑,引起市场关注。

5月17日,在“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回应称,4月份财政收入增幅有所回落,这主要是各级财税部门加大力度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减税退税政策的一个反映,是积极财政政策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主动作为,通过财政收入的减法,换来企业效益的加法和市场活力的乘法。

部分地区财政收入出现下滑

众所周知,深圳市经济发达,是我国财政收入排名很靠前的城市。

但5月11日,深圳市财政局披露数据显示,今年1~4月深圳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1309.8亿元,下降12.6%。

针对前4个月财政收入下滑,深圳市财政局解释称,主要原因是中央实施增值税留抵退税、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税等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导致的政策性减收。比如,深圳增值税留抵退税规模超过240亿元。

 

而据第一财经梳理的15个省市4月财政收入数据,除了鄂尔多斯和遵义外,包括吉林、甘肃等省,深圳、苏州、温州等市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出现下滑,降幅不一。

5月16日,吉林省财政厅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9亿元,同比减少84.4亿元,同比下降74.4%。吉林省财政厅解释,4月收入降幅较大,主要是受疫情、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等因素叠加影响。

据财政部公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4月份,全国31个地区中,有14个地区正增长,有7个地区个位数下降,有10个地区降幅10%以上(包括河北、重庆、海南、湖北、天津、福建、云南、江苏、上海、吉林),主要是受到疫情冲击等因素影响;1-4月累计,全国31个地区中,有10个地区实现两位数增长,有13个地区实现个位数增长,有8个地区收入下降(包括广东、上海、云南、重庆、江苏、广西、天津、吉林)。

财政部数据显示,1-4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4293亿元(人民币,下同),扣除增值税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5%,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4.8%。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5%,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5.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增长5.4%,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3.9%。

财政部公布的数据还显示,1-4月累计,地方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5012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9.8%。

财政部回应

针对近期多地公布的4月份财政收入数据下降幅度较大的问题,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17日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就财税改革与发展有关情况举行的发布会上回应称,总的看,4月份财政收入增幅有所回落,这主要是各级财税部门加大力度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减税退税政策的一个反映,是积极财政政策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主动作为,通过财政收入的减法,换来企业效益的加法和市场活力的乘法。

许宏才表示,今年全年退税减税大概是2.5万亿元,其中新增增值税留抵退税1.5万亿元。上述举措一方面是有力支持企业减负纾困,同时也会造成财政收入的减少。留抵退税在账务上通过冲减收入来处理,不是通过财政补贴、财政支出的增加来实施,而是要在现有的财政收入基础上冲减。

4月份是实施大规模留抵退税的第一个月,政策效应集中释放,当月全国增值税留抵退税约8000亿元,这个数字的实施进度超出预期。8000亿元相当于去年4月份收入的37.5%,也就是说,实行留抵退税,4月份收入就要下降37.5%。这是相对于全国来算账。

“制造业发达的地区,特别是东部的一些省份,占比会更高一些,就是说会超过37.5%。

由于留抵退税因素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实质上就造成了1-4月份财政收入口径跟上年口径是不可比的。”许宏才说。

他还表示,除了留底退税这一项减税降费之外,其他的减税降费的还有1万亿元,加上一些缓税措施,也会对1至4月份的财政收入造成影响。

据透露,2022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约9.8万亿元,比上年增加近1.5万亿元。除了正常的转移支付外,还安排了支持基层落实减税降费和重点民生等转移支付8000亿元,这部分转移支付主要用于支持地方落实留抵退税政策,其他减税降费政策以及重点民生的增支。

许宏才特别提到,增值税留抵退税会造成地方财政收入的减少,对这部分减少,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予以弥补,基本弥补到位,地方的财力能够得到有效保障。

截至4月末,全国财政库款余额是4.94万亿元,比上年4月末增加约4400亿元,增长了9.6%。地方库款的余额是4.5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约5000亿元,增长了12.2%。

许宏才还强调,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随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的显现,财政收入也将会稳步回升。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4、免责声明:本站信息及数据均为非营利用途,转载文章版权归信息来源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