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民:智能制造有关的一些惯性思维
2021-04-21 来源: 智能制造随笔
我们在智能制造的推进过程当中,一直在争论各种各样的技术路线以及概念内涵。其实有时候我们感觉总是会陷入一些思维误区,而这种思维误区更多的是因为由于关心思维导致。笔者结合自己的一些经验,对其中一些典型的思维误区或者惯性思维做一下总结。
我理解的惯性思维是:在这个思维刚提出来的时候,一定是非常贴合当时的各种情景的,但随着环境和条件的变化,换了另一拨人在思考这些问题,而提出原先思维的人可能已经不在提出新的思维了,或者说这个人找不到了,而后面的人就想当然的将之前的思维惯性的延续下去,这可能是惯性思维的一个本质,或者说是他的发展的一个历程吧。即使说白了,惯性思维就是刻舟求剑。
(1)从制造业做大向制造业做强方面的转变
当我们制造业工业化如火如荼的发展的时候,那时候压倒一切的思维是做大而不是做强。而当我们很多都已经做到了规模化的世界第一的时候,尤其当我们徘徊在中低端产品的时候,这种惯性的思维是要不得的。
从对象角度来说。做强一定是在产品本身方面方面下功夫,具有突出的高性能,具有突出的高质量,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竞争优势,这才是根本。
当然了,在当前中美贸易战,国外的各种打压一直持续加强的时候,增强我们供应链的韧性和补齐短板,这比什么都要重要。
我们一直习惯于自己在做大,所以我们对于数字化手段来说非常的强调数据的自动流动,希望能够实现制造资源的优化配置以便能够对多变的市场时间快速响应,其根本的想法是给别人变化的快比别人响应的快。而这种思维其实是隐含了一种同质化竞争下的做大,而不是在转换思维进行做强,这就会决定我们很多的想法和实际行动。比如我们对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就理解成数字化转型这个层次,其实更多的是数字化工厂的偏重于管理的这种纬度。
相比较起来,我们就对于MES和工艺的结合就渐渐的淡忘甚至失去了MES的本意。同样的我们对工业互联网的这种热追。不管是面向垂直行业的供应链整合,还是龙头企业牵引的业务扩散,甚至是阿里和海尔的那种基于供应商能力的整合,其实都是以所谓生态的名义进行一种大规模的低水平的扩张。
笔者也经常跑步,虽然成绩很差,但是也明白一个道理:不是因为你步幅大所以你跑得快,而是因为你跑得快所以你的步幅大。可能很多人都不理解这种说法,但,这是一种辩证的真理。当你能够提供高性能高质量的产品,你的规模做大是轻而易举的,你的产业生态的形成应该也是很容易的。这个道理是最朴素也是。最容易走的道路。但奈何现在感觉有点儿舍本逐末和缘木求鱼。做大不能带来做强,做强才能够做大。我们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其实应该是做强而不是做大。
(2)从管理向管理与工艺并重方向的转变
随着智能制造的推进,我们也都认为MES是智能制造的核心供应软件。但是随着MES的推进,我们慢慢的想当然的认为 MES就是偏重于管理的,甚至就是简单的指导执行过程的记录。这就是我们典型的一个惯性思维,并且影响到我们后面提出来的工业互联网和数字化转型。
其实就简单的想一想,MES是面向制造系统运行的,那必然离不开运行的本身,而产出产品的最根本的依据是工艺。离开了工艺,制造运行将无从谈起,就如同皮之不存毛焉附之。
其实再简单的想一想。 MES的运行必须和企业或者车间运行的效能指标来挂钩,应该为之提供改善的技术手段。而这个不就是所谓的MOM吗,不就是我们现在所提倡到的数字化转型当中的“转”和“型”吗。
本着这个思路继续想下去,数字化转型绝对不应该是偏重于管理的,从做强的角度思考也是这样的,应该是向高性能高质量的产品工艺进行发力,才是数字化真正的用武之地,也才能实现“转”和塑就“型”。
(3)从普遍的智能制造模式向突出企业特点的智能制造重点转变
每个企业的运行彼此之间都是不一样的,都有自己的特点,其实背后的核心是都有自己的竞争优势。而大家在网上看到的一些只能知道的介绍工业互联网的介绍,数字化转型的介绍,甚至数字孪生的介绍。尤其是那种通用的介绍,就会感觉到以自己的企业好像并不相符。这就是根本的原因。这也是一种惯性思维,希望能够找到现成的例子抄一抄,但是如果真的抄了,那必然是要承受失败的代价。
我们思考问题从来都应该是基于自身的条件和诉求来开展的,没有需求是不可能找到可以参考的东西的。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其实也不会说拿到一件衣服试试这个自己能不能穿,再来决定是不是要买,而是根据自己的身体特点,先缩小范围再进行尝试。再说了,对于数字化业务管控系统的建设,更是尝试不起的,甚至要保证一次成功,才是企业可以承受的。
(4)从聚焦企业内部向持续的开放融入生态转变
当我们的制造大国收到了东南亚乃至非洲的更低廉、欧美日韩等国更高端的双重挤压的时候。当我们的企业聚焦内部提升自己的效率和柔性还没做好的时候,来自于制造能力整合或者说产业链整合或者说龙头企业迁移的制造能力透明化集成也已经到来了。当然了,这都是事后的,但是如果企业有自己的监督认识,在进行企业内部数字化业务管控系统建设的同时,就能够面向广域的协同,无疑把握了先机,掌握了优势,提高了自身价值。那种认为企业的数字化业务管控系统建设就是面向内部的,其实也是一种惯性思维。
智能制造一直是热点,关于智能制造的讨论,有时候看来也挺有趣的。你可以从他的观点来看到他背后的知识背景和思维方式,你可以发现好的文章,你也可以从很多非常差的文章体会出某种有意思的事。
惯性思维还是非常多的,本文只是说了比较有感触的几点。如果从教条的角度来说,惯性思维就更多了,破除的关键是将所谓对立的东西统一起来,就会有新的认识。比如我们认为企业的运行方式要么是MTE,要么是MTS,要么是MTO等,其实企业的运行哪里是这么非此即彼呢。比如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中的效率和柔性的矛盾等………………
打破惯性思维。可以让我们更能够更好的把握趋势。首先可以让我们能够做正确的事,其次可以支持我们正确的做事。
作者信息:王爱民,北京理工大学数字化制造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MES、APS等技术研究、系统开发与实施应用。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4、免责声明:本站信息及数据均为非营利用途,转载文章版权归信息来源网站或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