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工信部门主要领导谈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0
2021-06-02 来源:制造企业双创发展联盟
【导读】
全国各地工信部门主要领导围绕《关于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特色做法、下一步对策和建议等发表真知灼见。
 
 
上海经信委主任吴金城:立足三大先导产业六大重点产业推动经济数字化转型升级   
      按照《指导意见》精神,对标建设新发展格局中心节点和战略链接的要求,立足上海产业结构特点,面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生命健康、时尚消费品六大重点产业,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智能制造和企业数字化转型为主攻方向,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升级,按照由“点”及“链”及“圈”的推进路线,更好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为核心,推动上海经济数字化整体转型。
      结合上海市三大先导产业和六大产业集群的发展要求,聚焦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工业互联网消费互联网“两网贯通”、服务业制造业“两业融合”、工业场景开放和工业数字底座等内容,形成以下举措:
       一、打造制造业新模式。促进“新四化”,筑牢两化融合基础。持续推动“100+”智能工厂建设,打造20家行业特色鲜明的“标杆智能工厂”样板。聚焦个性化定制,促进工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两网贯通”和“要素链接”,面向电子信息等领域探索建立M2C渗透新模式。聚焦网络化协同,推进设计-生产-服务全链数字孪生改造,聚焦服务化延伸,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两业融合”,面向港口、能源等高端装备实施“制造+运维”,提升钢铁、石化、机械等领域的“制造+信息服务”水平。
      二、构筑高水平产业链供应链。立足全网在线、建设“双链”知识图谱,精准感知运行态势,建立健全预警体系,形成快速修复机制。动态补链,改进数字化补链机制,更好发挥工业互联网平台协作优势,推动“联合补链”“众创补链”“孵化补链”和“柔性备链”,增强产业链的弹性和韧性。国际展链,改进数据要素流通机制,对标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等建设国际数据港,推进生产制造、航运物流、跨境商贸、金融服务等领域率先示范,打造数据驱动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模式。
      三、优化创新融合生态。面向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汽车、钢铁化工、建筑能源、都市产业等领域建设“1000+”标志性场景。重点在工业操作系统、CAE/CAD/CAM等工业软件以及工业智能硬件、机器人等新型智能产品方面取得突破。聚焦产融对接,推动创新型头部企业与科创板对接便利。聚焦人才基础,推动产教融合,优化复合型人才培育模式,打造“工赋学院”品牌,支持建设一批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和实训基地。聚焦完善公共服务,建立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的“中试场”,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组建面向制造业的高水平开源社区联盟。
      四、夯实融合数字底座。部署信息物理系统(CPS),打响“5G+工业互联网”新基建品牌,建立健全工业标识解析服务体系。健全工业数据体系,推进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高质量数据集建设。构筑工业安全体系,推进多方计算安全和联邦学习等新技术应用,形成工业企业分级管理的安全监管体系。
      五、激发多元主体活力。深化国资国企工业互联网促数字化转型专项工程,支持外企设立数字技术研发机构和云服务中心。打造标杆载体,引育一批工业互联网标杆平台和各具特色的园区载体。打造先进制造融合应用集群,因业施策,以数字化转型锻造“知识制造”“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的集群样板。两会专刊(第2期)
 
江苏工信厅厅长谢志成:实施“四大行动”强化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协同发展
     制定实施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计划,在发挥好各级政府引导作用的同时,坚持市场主导原则,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内生动力,高质量推进全省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
      一是充分发挥国家级核心支撑机构作用。积极对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中心等国家级核心支撑机构,分别签署工业互联网战略合作协议,支持其在江苏设立分支机构,共同组织开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咨询诊断、测试评估、能力提升、人才培养等重点工作。
     二是联合国内领军企业实施专项工程。围绕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27个细分产业链的数字化转型需求,联合309家重点工业互联网服务商,组织实施“133”“365”“666”等专项工程。
     三是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深入组织“一市一重点、一行业一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工程,省市联动支持龙头企业建设了86个省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
     四是推进政企合作打造产业赋能平台。鼓励地方政府和产业园区联合重点平台打造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合作推进本地特色产业集群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升级。
     在国内率先制定发布“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基地、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星级上云企业建设指南,创新实施工业互联网平台“强链拓市”工作方案,“点线面”协同推进全省工业互联网建设应用,有力引领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一是创建“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基地。二是培育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三是打造星级上云企业。四是推进“强链拓市”专项行动。
     突出发挥工业互联网功能载体作用,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力推进区域工业互联网协同发展。一是建设工业APP和解决方案服务平台。二是支持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建设。三是推进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示范区建设。
“十四五”期间,江苏省将全面贯彻国家《关于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持续深化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重点实施“四大行动”:推进融合发展基础能力提升行动,深化工业互联网“企企通”工程,加快标识解析体系建设,推进“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提升工业互联网平台能力,大力培育新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融合发展创新载体提档行动,高质量建设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着力打造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工业云基地),全面实施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产业链行动,重点培育工业互联网领军企业。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速行动,深入推进两化融合本质贯标,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应用,高标准创建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推进融合发展服务生态提质行动,优化工业互联网服务资源池,组织工业软件和工业APP攻关,开展平台强链拓市专项行动,强化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协同发展。通过“四大”行动的有力实施,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取得新成效,持续提升江苏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安徽经信厅厅长牛弩韬:把握发展“新方位”做好融合“大文章”
      一、谋实“融合之策”,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出台《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安徽省信息化促进条例》,实施支持数字经济发展“政策10条”,“十三五”期间,全省累计投入政策资金3.6亿元,落实支持两化融合、数字经济类项目569个。二是深化交流合作。成功举办世界制造业大会数字经济展、世界显示产业大会、世界声博会、“5G+工业互联网”高峰论坛。联同长三角一市两省经信部门共同签订《推进长三角数字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携手推动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三是强化督查激励。将发展数字经济纳入“落实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督查激励工作内容,考核结果由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并进行表彰,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各地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架起“融合之桥”,产业生态加速升级一是深入实施“建芯固屏强终端”工程。打造“屏芯端”联动产业生态,集成电路产业链企业发展到300余家,其中设计企业200余家;“十三五”期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年均增长22%,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比重超9%,对工业增长贡献率始终位居各行业前列。二是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发展。依托“中国声谷”,率先布局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十三五”期间,我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业规模稳健增长,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达到1202.2亿元,年均增速接近30%。三是全面推广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深入实施《安徽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方案(2017—2020年)》,“十三五”期间,全省在机械、钢铁、石化、建材、冶金、汽车等10大领域500多家企业累计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超3万台,培育认定省级智能工厂98个、数字化车间472个。
      三、夯实“融合之基”,数字转型步伐加快一是持续推进“皖企登云”。推动1万家以上企业与云资源深度对接,全省企业工业云平台应用率达到54.7%,居全国第6位。面向全国征选32家优秀云平台进入“皖企登云”推荐目录,5家企业入选全国上云典型案例。二是扎实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引导超8000家企业积极参与两化融合对标评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截至2020年底全省累计通过贯标评定企业1417家,数量位居全国第4位。三是大力推动工业大数据应用。安徽云轨科技、奇瑞汽车、中科类脑等14家企业先后入选国家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科大讯飞、科大国创入选工信部支撑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复课大数据产品和解决方案。
       四、畅通“融合之路”,创新应用蓬勃兴起一是“强基础”。已建成5G基站超3万个、基本实现5G网络省辖市商用覆盖。印发《加快推进5G场景应用行动计划(2020-2022年)》,建立100家5G场景应用项目库,建成5G典型应用场景62个,覆盖钢铁、水泥、高端装备、电子、电力、医疗等多个行业。二是“赋能力”。建成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1个(铜陵长江大数据二级节点项目),在建2个(晋煤中能化肥行业二级节点项目和合肥自贸区二级节点)。“十三五”期间,共建成国家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试点示范和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59个,培育省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企业305个,发布首批特色平台、解决方案供应商、安全服务供应商在内的工业互联网服务资源池30家。三是“建枢纽”。加快建设“数字江淮”决策部署,做大做强做优“枢纽型”平台企业。安徽今日互联疫情期间协助15家县市政府单位、20家企业进行电商带货直播,最高单场销量达到750万元;华米科技通过“芯端云”的战略,布局芯片、智能可穿戴终端及健康云服务,通过“硬件+数据+服务”的商业模式,打造运动健康的生态系统。
 
重庆经信委主任陈金山:全力推进“智造重镇”建设加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近年来,重庆市大力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加速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倾力打造“智造重镇”,加快建设“智慧名城”,智能产业持续壮大,智能化发展成效显著,两化融合水平稳居中西部第一。
      一、打通信息流通动脉,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拓展延伸5G网络覆盖。累计建成4.9万个5G基站,成为全国首批5G规模组网试点城市。二是着力推进工业互联网顶级节点跨区域应用。逐步完善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顶级节点(重庆)基础设施,开放接入西部五省市二级节点17个,标识注册量和累计解析量同比增长位列全国第一。国家“星火·链网”区块链超级节点落户重庆。三是工业互联网平台加速集聚。忽米网成功入选中西部地区唯一国家“双跨”(跨行业跨区域)平台,工信部发布的15个“双跨”平台已有11个落户重庆,已累计推动7.2万户企业“上云上平台”,连接设备数近150万台。四是大力夯实智能计算基础。进一步汇集数据算力,多点布局IDC数据中心,建立了包含腾讯等10个核心大数据运营商在内的服务体系及20个大型云平台,算力水平西部领先。
      二、紧跟融合发展方向,培育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一是加速聚集智能产业。进一步完善“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加快建设国家功率半导体生产基地、高清显示产业基地。二是重点企业智能化改造深入推进。推动实施2780个智能化改造项目,认定426个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三是深入推动融合创新示范。建设393个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新模式创新应用项目,实施67个“5G+”试点示范项目,推动建设10家创新示范智能工厂,持续培育10大5G+工业互联网先导示范应用场景。获批创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
      三、构筑产业发展生态,筑牢数字产业发展根基一是完善5G产业发展链条。二是加大企业研发平台建设。三是不断提高融合发展服务水平。建立完善重庆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服务商资源池,集聚197家服务商,提供912项服务或产品。四是大力发展软件产业。重点围绕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基础软件等领域,相继建成两江软件园、仙桃国际大数据谷、重庆软件园、重庆高新软件园等一批重点特色软件产业园区。
     四、营造融合发展氛围,构建区域内外协同机制一是强化融合发展支撑。一批国家重点项目落地建设,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重庆分院、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分中心、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西南体验中心等国家级创新载体建成投用。二是有效发挥对外交流平台作用。2018年以来,以“智能化:为经济赋能,为生活添彩”为主题,连续举办三届智博会,搭建技术交流、项目合作平台,智能化已成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新坐标。三是形成成渝融合发展合力。与四川共同建设成渝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稳步推进成渝大数据产业协同发展和差异化融合应用。
      五、攻克融合发展瓶颈,加快探索经济发展新思路
     (一)加快升级网络基础设施。一是加大工业企业5G内网建设。二是加速标识解析推广应用。三是强化工业大数据汇聚共享。
      (二)加快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改造。一是加快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改造。推动企业应用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检测装备、智能控制与物流装备等数字化装备,提升装备数控化水平。二是加快企业关键环节数字化改造。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通生产线、车间单元的数据链,实现设备间实时数据交互和协同生产。
       (三)加快融合应用新业态新模式挖掘。一是加快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二是拓展开发融合应用新场景。
       (四)持续完善融合发展生态。一是加强标准研制应用。推动标准兼容适用、积极参与国家相关标准研制。二是提升工业互联网平台核心能力。持续培育跨行业跨领域综合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工业知识软件化、模型化。三是增强软硬件支撑能力。发展新智能产品,培育创新软件产品。四是提高公共平台服务水平。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联合建设5G平台,发挥重庆市产业数字化赋能中心作用,突破关键技术、创新解决方案。五是加快示范区建设。积极创建工业互联网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及“5G+工业互联网”先导示范区。
 
山东工信厅厅长于海田:率先建立“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推进机制切实加快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
     山东省委、省政府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在全国率先建立“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推进机制,出台5G产业、工业互联网、高端软件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开展“云行齐鲁”“两化融合深度行”“工业互联网牵手”等一系列专项行动,实施“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5G产业、区块链等一系列试点示范项目,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不断提高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十三五”期间,全省共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7万余个,完成技改投资3万亿元以上,特别是在智能制造方面,大力实施“1+N”带动提升行动,累计培育省级试点示范企业171家,争取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34个、国家智能制造专项39个。2020年,装备制造业增长12.6%,高技术制造业增长9.8%;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增长2.4%,利润总额增长19.6%;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55.7%,较上年提升2.5个百分点。全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达到62.4,居全国第2位。
      二、大力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强化新型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做大做强头部平台,“海尔卡奥斯”“浪潮云洲”再次入选国家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橙色云”列入国家级行业平台试点。“赛轮集团”“渤海活塞”等8家成为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行业平台,新培育45家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企业上云用平台,培育认定6家综合云平台服务商、117家行业云平台服务商,打造企业上云标杆企业80家、优秀体验中心26家、优秀行业云平台15家,累计发放云服务券补贴超1.4亿元,带动上云企业22.6万多家,推出工业APP超过7500个,连接工业设备超过3000万台,去年,山东获工信部支持建设全国第2个工业互联网示范区。
     三、坚持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持续拓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场景。一是抓好国家重点项目争取和建设,累计争取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项目35个,投资41.6亿元。二是实施两批“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和“5G产业发展”等603个试点示范项目。三是开展供需牵手行动,累计发布企业需求305个、供给产品843个,组织对接活动120多场,达成合作项目187个。四是开展工业互联网优秀场景培育行动,目前,全省应用工业互联网的规上企业达4292家,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行业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
      四、狠抓前瞻性战略研究,系统谋划融合发展的大方向。一是联合国家顶级智库资源开展软课题研究,深入剖析我省制造业支柱产业、重点企业发展现状和数字化转型需求,研究应用模式和推进策略。二是制定实施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重点实施基础设施升级、平台赋能提升、关键技术突破等9大专项行动。三是推动组建山东未来网络研究院,开展工业互联网领域前瞻性课题研究,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打造科技创新、人才汇聚、成果转化高地。
     五、狠抓数字化改造提升,努力蹚出融合发展的新路子。一是编制石化、钢铁、煤炭等12个优势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方案。二是推动建设30个以上工业互联网产业园区,推动工业互联网与园区经济深度融合,引导园区企业规模化开展转型升级。三是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针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的“卡脖子”环节,采用“揭榜挂帅”方式,项目化开展边云协同系统、特定行业工业机理模型库等4大类、9中类、26个方向的技术攻关,扫清融合发展技术障碍。
      六、狠抓示范型应用场景,持续提升融合发展的好成效。一是完善“云服务劵”政策,加快推动化工装置、炼铁高炉、工业锅炉等高能耗、高风险、高通用性的工业设备上云。二是聚力推动平台赋能,支持海尔卡奥斯、浪潮云洲“双跨”平台进一步做大做强;深化“个十百”平台培育工程,打造聚焦行业特点的专业型、特色型平台。三是围绕化工、装备、食品、纺织等行业融合应用需求,打造100个以上典型应用场景。四是在全省建立数字专员制度,利用5年时间培育1万名数字专员,对接服务100万家、直接服务10万家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顾问+雇员”式服务。
 
宁夏工信厅党组书记褚伟:打造两化融合升级版赋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
      宁夏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两化融合工作,2018年出台了《关于加快“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实施意见》,将“工业互联网”作为重点专项工程加以推动。2021年出台了《关于实施“四大改造”推进工业转型发展的实施方案》,强调加速推进以智能改造为引领的“四大改造”(结构改造、智能改造、绿色改造、技术改造四个专项行动),从促进融合应用、提升创新能力、强化载体建设等方面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
       宁夏虽然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小省区,经济体量不大,但也乘着改革开放40多年的浩荡东风,发挥了“小”的优势,集中力量,培育出了不少西部、全国、乃至世界的“单项冠军”。尤其近年来,我们把工业互联网作为提升融合质量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有效带动制造业向数据驱动型创新体系和发展模式转变。一是工业互联网平台从“起步”逐步迈向“成熟”。全力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银川备值、共享装备、维尔铸造、如意服装等8个行业平台入选国家制造业“双创”平台。全区打造企业云应用示范平台11家,上云企业累计超过600家。二是企业由“制造”逐步迈向“智造”。推动企业从“机器换人”到建设“无人车间”。宁煤煤制油、隆基宁光、吴忠仪表、银川隆基硅等8家企业入选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目前,全区培育智能工厂24家,数字化车间38个,机器人推广应用项目24个。三是传统产业由“量大”逐步迈向“质优”。自2017年起,围绕化工、冶金、有色、建材等传统产业,每年滚动实施100个技术改造项目,重点推动传统制造业设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在全国率先完成了规上企业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工作。2020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0.78%,同比增长10%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6个月位居全国前三。四是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由“荒凉”逐步迈向“繁盛”。组建了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企业首席信息官(CIO)俱乐部和工业互联网专家咨询委员会,建设了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体验推广中心。加强与国家科研机构和发达省市的交流合作,引进了树根互联等工业互联网服务商。面向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多层次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正在逐步构建。
      构建体系,打造两化融合升级版。一是坚持“抓基础”与“促创新”相结合,加快构建工业互联网产业创新体系。一是提升基础创新能力。依托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加快绘就十大产业数字化转型路线图。二是提升产业创新能力。积极培育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综合服务体和企业技术中心,每年培育3-5家自治区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二是坚持“建平台”与“用平台”双轮驱动,加快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体系。一是培育工业互联网标杆企业。二是深入开展企业现场诊断工作。三是坚持“补短板”与“建生态”相互协调,加快构建工业互联网产业支撑体系。一是抓好企业两链。在企业内部,建设人机物互联互通的闭环系统。在企业外部,全向打通基于大数据、网络化支撑的上下游供应链、销售链,构建全产业链体系。二是构建工业APP应用创新生态圈,在重点行业、企业、关键共性环节和应用场景,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业APP。三是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新生态。支持产业联盟发挥整合产业链资源的优势,全面加强供需对接、产学研用金合作、推广优秀案例。四是坚持“保安全”与“促发展”相互促进,加快构建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一是完善平台安全评估、信息共享通报、重大事件应急指挥等工作管理体系。二是推进标识解析体系建设,支持宁夏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与创新应用。三是支持宁夏工业互联网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创新应用新模式,更好为工业企业提供安全防护服务。
 
 
河南工信厅厅长李涛:实施“四大行动” 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
      2020年,全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53.2、居全国第13位,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生产设备数字化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到74.6%、48%、49.6%,较2018年分别提高了3.5、3.3、4个百分点。
      一、突出政策引导,在落实国家战略部署中构筑产业发展新环境省委、省政府积极把握促进中部崛起、黄河领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先后制定出台了《河南省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河南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河南省加快5G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等一系列文件,坚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同步发力;组织智能制造现场观摩点评活动,开展年度工作考核,全省上下形成了完善的政策体系和有力的工作机制。运用省先进制造业发展资金,2018年以来对两化融合重点企业和项目累计支持4.17亿元,有效激发了企业转型动力和创新活力。
     二、聚焦传统产业,在数字化转型中打造企业发展新动能围绕装备制造、食品、化工、建材、轻纺等行业,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在各领域应用,提升信息化环境下企业核心竞争力。实施一批智能化改造项目,对在建项目进行梳理和分级入库,加强项目动态监测和跟踪服务,推动项目尽快建成、投产达效。截至2020年底,全省累计实施智能化改造重点项目2334个、完成投资2928亿元。建立省市两级示范体系,形成了上下联动的工作体系。累计培育省级智能车间387个、智能工厂184个,分行业选树智能制造标杆企业34家,生产效率平均提升38.7%、产品质量合格率平均提升11.3%、单位产值能耗平均降低20.2%,有效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三、打造平台载体,在链式集群发展中重塑企业竞争新优势在矿山装备、起重装备、智能农机、智能传感、植保无人机、盾构装备、节能环保等领域培育建设了一批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接入设备产品355万台,为1.3万家上下游企业及同行业企业提供了设备预测性维护、生产管理优化、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的精准服务。同时,大力实施企业上云上平台专项行动,面向全国公开征集66家“企业上云”服务提供商,建立集云服务商、本地授权商、云应用商于一体的“企业上云”资源池,引导10.3万家中小企业将基础设施、业务系统、设备产品向云端迁移,加速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
     四、重构制造模式,在融合创新中拓展企业发展新空间先后争取国家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25个、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8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9个、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29个、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13个、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平台)10个,涌现出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优势企业。2020年服务类业务收入7.8亿元,实现了由“卖产品”向“卖产品+服务”转变。
     五、强化宣传发动,在交流合作中夯实企业发展新支撑组织开展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深度行、“企业上云”深度行、“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深度行等活动,组织行业专家深入18个省辖市,宣讲融合发展新趋势、新要求、新政策,累计参与企业8000多家,有效促进了企业负责人思想认识和领导能力提升。举办中国(郑州)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高峰论坛、中国(郑州)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应用推广活动、河南省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对接大会、中国服务型制造大会、两岸智能装备制造郑州论坛等活动,搭建政府部门、产业主体、专家学者交流平台,省内外智能装备生产商、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商与省内企业累计达成合作协议和意向500多项,实现了各方互利共赢。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战略部署,以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为重点,培育发展新模式、新业态,不断夯实融合发展基础支撑,重点实施4大行动:一是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分行业研究制定智能化改造推进指南,分行业选树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带动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开展智能制造分级评价和梯次培育,推动企业向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梯次推进、提档进阶。二是工业互联网创新赋能行动。坚持网络、平台、应用三位一体发展,运用5G等技术加快工业园区和制造企业内网升级改造,完善工业网络基础设施;聚焦数字基础好、带动效应强的重点行业培育一批细分行业和特色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面向制造资源集聚程度高、产业转型需求迫切的产业集群打造一批特色产业集群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大力推动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构建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生态体系。三是新模式新业态培育行动。重点围绕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方向,培育一批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的新模式新业态,形成一批细分领域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通过业务流程再造和组织机构重构,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四是基础支撑能力突破行动。坚持一硬、一软“双路突破”,加快发展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工业控制装备、智能检测装备、智能物流装备等智能制造关键装备,引进和培育一批国内领先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和中小企业数字化服务商,为融合发展提供支撑服务。
 
广西工信厅厅长莫桦:立足“新” 深化“融” 加速“转” 持续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
    一、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夯实融合发展基础广西加快布局数字“新基建”,落实国家软件发展战略,以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为契机,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生态体系为主线,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核心基础软硬件研发和产业化。一是推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快速增长。近年来,随着数字广西战略实施,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技术加速落地,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快速发展,增速位居全国前列。中盟科技园、中国电子北部湾信息港、北海高新区等集聚区加快建设,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为融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二是加速数字产业培育。2020年,广西数字经济总量达7267亿元,占全区GDP的32.8%,数字经济企业超过11000家,在西部地区排名第4位。三是加快新技术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组建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中心、鲲鹏生态创新中心、云端智能创新产业研究院、区块链创新中心、北部湾大数据交易中心、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5G产业联盟等一批创新应用机构,进一步推动数字技术协同研发与产业项目落地,促进多边技术合作与产业融合。
     二、以工业互联网为重要抓手,持续深化融合发展一是持续完善政策环境。出台广西《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工业振兴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加快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工作方案(2020-2022年)》《加快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专班工作方案》《加快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强顶层设计,系统推进各项工作,避免各自为政和重复建设,形成一盘棋的良好格局,提高融合发展软实力。二是围绕重点行业差异化融合应用需求,有序推进、精准施策。围绕机械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信息、金属新材料等9大重点产业集群和13条关键产业链,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不同行业、环节、领域的发展规律,充分考虑产业链、供应链企业的需求,鼓励建设标识解析节点或打造特定行业标识解析应用场景,分级落实发展政策与配套措施,充分激发企业市场主体活力。三是形成上下联动促发展局面。充分借力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等国家机构支撑优势,加强顶层设计和关键技术突破;成立广西加快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专班、广西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等机构,形成长效、可持续的发展机制;各市通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举行专项活动等形式大力推动工业互联网建设,上下联动、整体推动的局面逐步形成。四是构建良好发展生态。支持国家级核心支撑机构在广西设立分支机构;建设广西工业互联网创新体验中心,引进工业互联网生态企业入驻;搭建资源池,目前已有79家服务供应商;鼓励各市至少建成一个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完善本地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
      三、加速数字化转型,为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支持企业利用新技术新应用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转型升级,聚焦关键产业领域和重大行业应用推广,带动全面普及应用,为工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提供新动能。一是建立标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每年安排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工业互联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数字经济等项目。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开展13个工业和信息化部试点示范,441个数字广西标杆,88家智能工厂、17个数字化车间、55个工业互联网示范的应用典型试点示范项目推广工作。授予柳州市“广西工业互联网示范城市”称号,不断探索出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新型产业规模化发展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实施路径和模式。二是平台建设取得突破,带动作用凸显。推动广西工业互联网(云)平台、广西工业互联网态势安全感知平台等公共基础性平台建设;培育汽车、机械、金属材料、林产等优势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2年努力,各平台实现50%行业上下游企业研发或生产协同,80%企业供应链协同;实施工业互联网新基建项目大会战,建立广西工业互联网新基建项目库,持续提升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管理能力。上汽通用五菱搭建“数字化供应链协同智造云平台”已在供应链上推广应用,覆盖了700家供应商,累计为产业链节约成本超2亿元。“柳工智能管家云平台”接入工程机械10万余台、采集产品参数800多种、故障代码200多种,能够提供设备资产管理、设备融资租赁等多种应用服务。三是标识解析服务工业,促数字化转型。推动中国—东盟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柳州)平台在工业领域应用,围绕优势产业搭建完成了基于标识解析体系的蔗糖通平台、柳州螺蛳粉产品认证平台,协同东风柳汽、五菱科技、国轩电池、方盛车桥等企业实现基于二级节点平台的数据互通互认,重点应用在汽车重保件溯源、供应链管理、汽车后市场服务、新能源动力电池溯源及智慧充电等场景。
      四是积极推进5G在工业互联网中的应用。推动电信运营商,华为、中兴等5G服务商与玉柴、华润水泥、柳钢、吉利百矿、南宁富士康、广西中烟、广西建工、广西糖业等单位开展了5G网络覆盖及应用试点工作,项目涵盖糖业、水泥、金属材料、汽车、机械装备制造等广西核心产业群,上线了一批5G设备温度测试、5G远程操控、5G无人驾驶、AI智能视频、无人机巡检等有代表性的可复制的应用场景。下一步,一是抓试点,强化引领示范作用。支持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应用,推动建设面向产业链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组织开展行业应用示范。鼓励各地建立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二是抓创新,强化融合价值发挥。紧密结合新基建、数字经济等要求,支持加大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力度、强化工业大数据发展与管理、提升工业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加快5G融合应用,释放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三是抓安全,强化风险有效防控。始终把安全摆在首位,贯穿于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的全过程,深入排查安全风险,发挥信息安全在线监测和态势感知平台支撑作用,强化数据保护,健全完善各类防控措施,构筑数据安全防御屏障,保障关键领域安全可控。四是抓培育,加强产业生态建设。加强政府引导,发挥产业联盟、行业组织、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加大培训力度,加强对政策、标准的宣贯解读。持续培育和引进一批先进服务提供商,支持国内外企业在广西建立本地分支机构,形成良好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生态。
 
河北工信厅副厅长徐科华: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 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一、以国家政策落地见效为目标,强化组织推动和政策保障按照国务院文件要求,在全国率先以省政府文件印发了《关于推动互联网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实施意见》,对全省推动工业互联网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国家《关于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印发实施后,我省在全国第二个编制出台了具体落实意见,提出了未来五年全省两化融合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发展目标,为加快全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指明了方向。
      二、以加快新型基础设施普遍应用为目标,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三大体系建设至今已建成5G基站2.3万个,实现所有市主城区全覆盖,建设了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综合节点(河北),省内电信运营企业全部完成骨干网、城域网、接入网IPv6改造。累计培育各级各类工业互联网平台47个,推动海尔、阿里、浪潮等国家双跨平台在河北落地,3个项目入选工信部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3个项目列入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业互联网专项项目,13个平台入选工信部制造业“双创”平台试点。首创集工信部所有工控安全要求于一体的工控系统信息安全试点新模式,连续两年在35个试点企业开展应急演练,1500家企业进行了现场观摩。
      三、以促进企业提质增效为目标,大力推进“制造业+互联网”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培育省级“制造业+互联网”新模式应用重点项目714个,在促进研发创新、降本增效、质量提升、服务转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个企业项目入选工信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培育省级数字化车间368个、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12个。在8个重点行业开展两化融合整体解决方案推广,2200多家企业从中受益。制定了企业上云三年行动计划,建立了企业上云供给资源池,出台了企业上云补贴政策,开展47场企业上云精准对接活动,覆盖13个市、107个省级重点县域特色产业集群,4家企业入选工信部企业上云典型案例。2018-2020年河北省工业云平台应用率增速居全国第二位。
      四、以服务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为目标,打通产业链堵点断点出台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六项具体举措,推出200多项可在疫情防控阶段免费使用的云服务产品,建设了“河北省工业企业复工复产云服务平台”,发布供求信息2436条,点击量超410万次。组织开展与湖北、河南、京津等省市的产业链对接,69家河北企业与212家湖北企业开展了线上对接;河南双汇集团、三全集团与我省食品企业进行了对标交流;搭建了京津冀应急产业对接云平台,700余家注册用户累计发布供需信息1524条,点击量达9.5万人次。举办“总裁带货”直播100余场,观看人数约2800万人次,销售额6500万元。与京东联合举办了“618”“双十一”工业品网上促销活动,设立河北工业品促销专区,2000多家河北企业的25万多种产品参与活动,销售额突破68.1亿元。联合多家媒体举办河北工业企业品牌日活动,宣传省内重点企业120家,浏览量突破230万次。
     五、以提升融合发展质量为目标,强化服务支撑能力建设全面开展两化融合水平评估,累计为1.3万多家规上企业提供了评估报告和发展方向,数量居全国第五,155家企业被列为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数量居全国第六。产业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培育大数据、智能装备等省级重点实验室12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32家,培育电子信息领域高新技术企业627家。加快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共有9个大型数据中心投入使用,在用服务器规模突破115.5万台,3个项目入选国家大数据优秀产品和应用解决方案案例。连续5年以“互联网+”、企业上云等主题,组织举办市县推进活动,参与企业两万多人次。组织专家前往95家规模以上企业和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开展入企帮扶现场诊断,指导企业加快项目实施。
      未来五年,河北将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战略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一是加快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安全三大体系建设。推动国家级平台在河北布局,建立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体验中心,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体系。建设完善省级工业信息安全通报平台,构建省、市、县三级的工控系统信息安全应急预案体系,提升企业工业信息安全防护水平和保障能力。二是在重点领域实施九项融合应用工程。加快“制造业+互联网”新模式新业态应用,带动和促进生产组织模式优化、资源高效配置和质量效率提升。加快企业上云步伐,优化调整企业上云供给资源池,提升供给能力和水平,面向重点行业和产业集群培育一批上云标杆示范,以点带面促进企业规模化上云。大力发展工业电子商务,在重点行业培育供应链协同平台,提升产业集成和协同水平。开展“总裁带货”工业品网络销售活动,通过直播带货、企业品牌日等方式,加强企业和产品宣传力度。根据原材料、装备、消费品行业特点和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开展“一企一策”帮扶,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三是构建标准、产业、服务三大融合发展支撑体系。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持续开展两化融合整体性评估,编制全省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地图。推动张北云计算、正定数字经济、怀来大数据等产业基地建设,实施20个以上数字产业化重点项目。认真落实国家鼓励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税收等优惠政策,支持开展ITSS推广和DCMM、CMMI评估认证。加快推进相关科研院所在河北落地,积极开展京津冀合作对接,引进京津服务支撑队伍,提升河北技术服务能力。成立河北省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河北省首席信息官联盟,遴选河北省两化融合专家库,鼓励建设一批联合实验室、实训基地、应用创新中心等服务机构,形成覆盖全省的服务支撑体系。
 
海南工信厅厅长尹丽波:把握自由贸易港建设机遇 多措并举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
     制造业是一国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力量,纵观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经济政治格局演变,任何一个强国的崛起都离不开发达的制造业。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加速融合,并逐步进入创新突破、深入渗透、应用推广的加速期。加快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成为大国竞争的制高点。工业互联网打造了工业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面连接的新型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是推进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力量,也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最彻底、最全面、最深入的新高地。海南省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握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机遇,立足海南工业企业信息化发展实际,通过支持特色标杆企业做大做强、带动行业创新发展的发展路径,多措并举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取得良好成效。
      一、加快推动5G建设应用,夯实工业互联网发展基础海南高度重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超常规加快推进5G建设与应用。编制出台《海南省5G网络站址规划(2020-2025)指导意见》确定全省5G整体规划,加快建设5G基站,现已建设开通5G物理基站7755个,逻辑基站11368个,基本实现5G应用场景的全覆盖。同时,推动海口高新区、洋浦经济开发区、海南生态软件园等重点产业园区建设5G智慧园区,支持重点工业企业运用5G等新型网络技术改造建设企业内网,在大型工业企业中加快推进5G+工业互联网的应用,涌现出了系列典型案例。
      二、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为强化工业互联网赋能制造业,海南引导制造业龙头企业深入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新技术应用,推动工业互联网与行业知识、工业模型等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涌现出无人巡检、远程机器人控制、远程故障诊断、AGV运输、环境监测、海量数据采集、沉浸式数字孪生等新场景。 
     三、积极引导“企业上云”,繁荣工业互联网发展生态海南积极引导“企业上云”,开展多次“企业上云”政策解读和培训,组织16家云服务商为1600多家企业提供安全高效的云服务,加快大中小企业数字化工具普及力度,提升数字化转型进程,促进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进一步提升企业效率和创新能力。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具有实施全面深化改革和试验最高水平开放政策的独特优势。总体看,虽然海南部分工业龙头企业转型步伐领先,但制造业基础还很薄弱,数字化转型和工业互联网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内其他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下一步,海南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深入贯彻落实《指导意见》精神,把握自由贸易港建设机遇,加快推进智慧海南建设,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作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和激发数字经济新动能的重要举措,积极引导企业利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边缘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在各个重点行业创新应用,持续提升关键业务环节数字化智能化的企业比例,加速工业互联网的深度应用,逐步形成龙头企业带动效应和产业集群规模效应,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新模式新业态培育等方面创新发展,使工业互联网赋能更多的工业企业,助力海南制造业转型升级。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4、免责声明:本站信息及数据均为非营利用途,转载文章版权归信息来源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