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贺铨:工业互联网-互联网的下半场

0
2021-07-07 来源:信息化时代
随着科技创新和信息技术不断进步,互联网发展如火如荼。一些人希望参考消费互联网发展模式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但这是不现实的。
 
消费互联网模式无法复制
 
从商业模式看,消费互联网往往是比烧钱、聚人气、圈用户、赚流量,收入靠广告和会费等,这种模式是没有办法复制到工业互联网的。
 
互联网的灵魂是创新,对工业互联网、消费互联网都一样,但是并不等于消费互联网的模式思维完全可以用到工业互联网上。二者实施主体也不一样,工业互联网需要更多的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支持,主体还是实体经济的企业。整个生态也不一样,消费互联网的主要载体是手机,靠ioS和安卓操作系统能构建一个App Store的平台,支撑众多的第三方App,而工业互联网目前缺乏通用的平台和工业App。所以多数企业感觉到,工业互联网看不清、摸不着、叫得响、热得慢。原因不能归结为传统企业不积极,工业互联网还有个成熟过程。
 
即使有了基本的技术支撑条件,但要满足工业互联网的要求,还有很多优化工作需要做,特别是要将IT与OT融合。IT在消费互联网中大量应用,但是工业IT还有不同,包括传感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监控和数据获取系统、制造执行系统、企业资源规划等。工业上的OT,包括材料、机器、方法、测量、维护、管理、建模等。IT和OT需要结合,否则工业互联网还是两张皮。
 
人工智能赋能大量应用
 
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在工业互联网中起重要作用。这里先谈人工智能,有很多实例说明在物联网和大数据的基础上利用人工智能算法优化生产管理,可以改进生产效率或提高产品质量。现在人工智能技术用得好的是生产数据比较完整的企业。
现在的人工智能还只是人工加上机器智能,而单纯机器智能是不完善的。首先工业的数据可能不够全面与准确;其次基于数据导出的模型,并不一定优于企业常年积累的对生产规律的认识,即便训练出的模型准确率到了99%,而实际上系统还是会犯很多错误的。
 
现在的机器学习通常用曲线拟合数据,神经网络事实上是一个分类器,我们找出分类的规律,有一些处于分类边缘上的微小差异是很容易被模糊掉的。而且目前神经网络的过程缺乏透明性和解释性,其结果可能失去理化意义。机器真正拥有智能的关键在于能够使用因果推论而非相关关系推论,因此需营造工程师与AI协同工作的环境,由人工经验加以解释。
 
区块链赋能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的征信问题,可以借助区块链来解决。区块链通过块链式的数据结构、分布式账本、数字签名和智能合约等四大加密安全方式,通过算法而不需要第三方机构的介入可获得交易过程诚信保证。区块链在产品溯源中已有很多成功的应用案例,但区块链也不是没有问题,区块链用信任算法代码来代替信任,而代码也会被黑客破解,难道软件比人更值得信任吗?将区块链与物联网、第三方机构结合可以改进安全性。现在很多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不动产占比很低,银行没办法给其贷款。民间借贷,利率很高,企业不堪重负。
 
在无锡搞钢铁物流供应的一家企业,现在可以利用物联网监控产品中转仓库,尽管仓库的产品是临时存放的,但短时间它还是不动产,银行通过摄像头监控可获得短期不动产的数据,依据这些质押信息就可以贷款给借款人了。当然,如果监控到产品出库了,银行就会及时发现。事实上,在产品出库之前,借贷人先还贷就可解押,并且每一个环节都加上区块链监管。通过这种方式利率降到7.1%,也就是说比银行的利率仅多了1.5个百分点,即物联网监管费用。利用物联网对入库动产进行监管,实现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协同,配以区块链管理,适应企业短小频急的用款需求,随借随还,解决了一些中小企业贷款难贷款贵的难题。
 
安全不能靠企业独自解决
 
现在的黑客,可以把加密数据再次加密,让企业读取不了。所以,数据加密还不能解决企业安全问题,入侵防护是最重要的。
 
企业的工业互联网安全,不能靠企业独自解决,需要取得工控系统集成商或原厂、网络信息安全企业、政府部门的大数据协同,获得实时威胁情报和风险通报及解决方案,利用外部力量帮助企业提升工业互联网的安全防御。但是,在安全信息合作的同时如何保障企业的数据不被泄露?在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和安全问题上,需要尽快制定关于企业数据共享、开放应用和企业数据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工业互联网是工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的基础,工业互联网是互联网的“下半场”,有着与消费互联网不同的特点,需要满足企业应用的高安全性、超可靠、低时延、大连接、个性化以及IT跟OT兼容的要求,需要开发对工业互联网优化的ICT。虽然现在还有很多的技术不够完善,但并不意味着工业互联网现在就不能启动。工业互联网的全面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任何企业都可以启动,可以从任何阶段启动数字化转型的工作,以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并重来应对发展中的挑战。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4、免责声明:本站信息及数据均为非营利用途,转载文章版权归信息来源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