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精益的方法论思考

0
2021-08-17 来源: 智能制造随笔
精益生产模式不仅仅是一个理念,也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诸如看板等操作,其实现在数字化转型仍然需要在各种数字化业务管控系统中贯彻精益思想。
 
关于精益我们经常说的一段话,是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方式,将正确的物料送到正确的地点,执行正确的操作。不管对精益是否了解,所有人都会认为精益是非常严谨的,那我们有一个疑问,是不是过于严谨了?而这种严谨,大量的事实已经说明对于我们数字化业务管控系统的落地具有极大的影响。
 
精益思想对于一个系统而言,就像一架齿轮咬合很精密的机器一样以实现精准的运行,精益其实是一个确定性系统。但任何产品的设计,所有的零件都是要给公差的,即使加工出来之后有了自己的确定性尺寸,但对于在机器当中各个零件的配合来说,彼此之间存在着过盈、过渡和间隙配合,其实是一种张弛有度的系统。精益系统的张弛应该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孔子家语·卷七,观乡射第二十八》,张而不弛,文武弗能;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我们经常提数据的自动流动。假如说要求数据自动流动,极端情况下就是不需要人来介入干预,那这不就变成一个自动化的系统了吗?自动化的产线我们是经常见的,但是自动化的软件系统,那是一个什么系统?一个无人操作的软件系统,其实很多的可能就是一个工具而已了,是软件内部的自动化执行过程,并不是我们在数字化转型当中所涉及系统所要求的那种数据自动流动。
 
精益与数字化业务管控系统的结合,肯定不是这种方式的数据自动流动,更多的强调的是业务环节界面的清晰划分与规范化,数据及业务通过连续规范无中断的方式集成在一起。毫无疑问,这是精益的”张”性在数字化业务管控系统中所体现的地方,也是系统运行的基本要求,这点无可厚非。
 
不管是对精益思想的深刻理解把握,还是更好的推进精益思想或者融合精益思想的数字化业务管控系统落地,我们都必须对精益思想当中的“驰”性给予足够的重视。记得在网上看过,有人说国内真正精通精益精髓的人不超过10个,可想精益落地的难度有多大,而精益和数字化业务管控系统结合其落地难度可能更大。也许我们真的需要跳出传统的思维认知,从更高的角度重新思考,才能够更有效的推进和落地。
 
比如:充分的发挥人的作用,或者说强调人机交互,这个不应该将人只是当做工具,而是真的要实现有机融合。人对于系统的介入,相当于系统运行环节过程当中有了一个间隙配合,必然不能像对于自动化处理环节要求的那样对人提供同样的要求。甚至这是决定数字化业务管控系统能否成功运行的关键。
 
比如:我们习惯于集中于统一,在数字化业务管控系统的运行方面,这种思想也是大部分情况下我们背后的支撑。尤其在举着业务流程规范化的大旗下,可能过于强调了单一集中化流程的固化或刻板。企业业务的运行不仅有正向流程,还有更多的异常流程。条条大路通罗马,这个道理是对的,这些路都是有存在的必要的,也是达到了同样的目标的。自然界大部分系统都是有机的,其实是我们在离散的生产环境下面,这些离散的指导要素提供了无限的柔性组合,而我们传统的进行数字化业务管控系统开发规划所采用的方式基本上都是在走向一个无机的系统局面,典型的场景就是这个系统难以跟随企业业务管理水平的提升而仍然具有适用性。
 
比如:企业的业务运行处于一个复杂的复杂网络,我们进行系统架构的设计搭建或者系统的运行,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局部割接后再进行叠加的还原法以支撑业务的运行,但很多情况下我们未必能够达成整体的效果。这方面思考的后台思想是整体论和还原论的相关关系。我们欠缺的就是对”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深刻理解与运用。缺少了这方面的意识,我们做的数字化业务管控系统很大程度上属于洛阳旁边的”地上河”,堵不如疏,我认为这是数字化业务管控系统规划设计开发的背后那只起决定作用的那只手。
 
后记:
 
从精益生产乃至精益思想与数字化业务管控系统相结合,尤其是面向落地实施应用的角度,感觉有很多甚至是哲学上的方法论思考,需要我们琢磨和体会。本文也只是个人粗浅的一些基于从事MES、APS方向经验体会下的想法和认知,但感觉似乎给自己打开了一扇窗,后续再持续琢磨吧。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4、免责声明:本站信息及数据均为非营利用途,转载文章版权归信息来源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