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瓷都创业者谈文化“走出去”:创文艺精品 促贸易畅通
福建省德化县境内群山环抱,重峦叠嶂,森林密布,气候温和。宋元时期,德化陶瓷就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在海外留下了“中国白”美名。
如今,借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东风,德化陶瓷的“朋友圈”也越来越大。现有陶瓷企业2600多家,从业人员10多万人,2017年产值227.4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陶瓷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国家级出口陶瓷质量安全示范区,已获评中国瓷都、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以及全球首个“世界陶瓷之都”。
中国瓷都“中国白”享誉世界(李政葳/摄)
在德化当地提到“中国白”,不得不到中国白艺术宫去看看。在德化瓷都大道旁,一行穿过一条长廊走进了艺术宫展厅,厅内灯影交错,与“中国白”精品交相辉映,仿佛置身于艺术的海洋,伴随着轻快的音乐,品味每件陶瓷精品,让人流连忘返。
中国白艺术宫由国礼大师、厦门金砖会晤国礼设计突出贡献奖获得者陈仁海创办,是一处陶瓷文化艺术欣赏、交流,陶瓷文化旅游的艺术场所。陈仁海的创作多达118件(套)国宴瓷《四海同心》系列,包括元首餐具套装、金砖元首杯、元首茶器等,5件国礼为《四海和尊》《同舟共济》《鸿业远图》《玉荷溢芳》和《吉祥如意》。
“创作国宴瓷时,为体现中国的大国风范、闽南文化元素、金砖特点等,当时的设计方案团队讨论再三。”陈仁海说,凭借着文化自信、家国情怀,能为金砖会晤贡献自己的智慧,向世界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工匠们都感到非常荣幸。
“让世界了解和共享‘中国白’。”在陈仁海看来,这也是自己从艺术从业者向“企业家”转型的责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高,陶瓷作品今后将走进家庭;另外,伴随我们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加强,这些艺术品也将逐渐走向国际市场。”陈仁海说,这将是“中国白”未来发展的趋势。
陈仁海还提到,在作品底部都印有二维码,不仅要让作品成为艺术品、收藏品,还要让人们通过扫二维码了解“中国白”,“这是自己作为文化传播者、美的传播者的一份苦心,让世界来了解、共享我们德化的‘中国白’。”
在德化当地远近闻名的“中国茶具城”与陈仁海的中国白艺术宫距离不远。这里设有茶具主营销区及物流、会展、批发、电商等配套设施,具备全国性专业茶具市场功能,建成后将成为弘扬德化陶瓷文化、壮大德化陶瓷产业的特色平台。目前,这里已签约入驻了250家企业。
颜宝敬便是茶具城里一位典型的创业者。颜宝敬出生于陶瓷世家,颜家的窑火至今传承了32代,祖上有中国第一部陶瓷专著《陶业法》的作者颜化綵,还有明朝著名的陶艺大师颜俊高。虽然是自己一位年过半百的“60后”,但颜宝敬更喜欢别人称他是“新时代的创业者”。
艺术品要走向市场、走向国际,就要不断创新。“多年的市场经验看到德化陶瓷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内销茶具企业有规模的产品无档次,产品有一定档次的企业又上不了规模,这既是一种遗憾,也说明了有很多潜力可供挖掘。”颜宝敬说,作为陶瓷世家的传承人,自己一定要打造出具有一定规模、一定品质、一定品牌影响力的企业。
“近年来,越来越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友人来这里参观,并且参与艺术体验,都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正在‘走出去’,也越来越有影响力。”颜宝敬说。
德化顺美集团总经理郑鹏飞同样也对“一带一路”倡议,给当地陶瓷企业带来的好处深有感触。“我们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世界各地都在感受着陶瓷文化的魅力,我们与国外贸易往来也愈加频繁。”郑鹏飞回忆,自己早年曾在德国生活,当时带着陶瓷样品到欧洲开拓市场特别辛苦;近两年,客户已经遍及了80多个国家,不出德化县就能接到世界各地的订单。
如今,郑鹏飞所在的顺美集团生产的陶瓷等国际文化产品,主要销往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 已建成了“顺美陶瓷文化生活馆”“瓷客部落众创空间”“日用瓷全自动生产线基地”“陶瓷制造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等项目,并继续完善“中国海丝陶瓷文化博物馆”,实现了产品、创意、文化、旅游等资源的整合。
产品走向国际,就要考量风格如何适应外国文化。“要将他国文化植入其中,这样产品不仅可以找到卖点,也让更多中国文化元素更好地‘走出去’。”郑鹏飞说,陶瓷是中国数千年文化的象征,伴随着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交流日益密切,将有越来越多人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无限魅力。返回腾讯网首页>>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