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渐趋“以人为本”

0
2020-01-07 来源: 人民日报

       近段时间以来,智能眼镜的研发和设计呈现出简单化趋势。华为最新推出的旗下第一款可穿戴智能眼镜Eyewear设计简约,功能也不复杂:在镜架中增加了扬声器和麦克风,可以与手机连接,能打电话、听音乐。亚马逊 最近推出的一款智能眼镜功能类似,看起来就像普通黑框眼镜,没有任何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繁复功能,也没有配置显示屏或摄像头。

  这些智能眼镜似乎缺少人们原本所期待的炫酷设计。2012年,谷歌 率先将微型投影仪、摄像头、传感器、存储传输和操控系统等多种设备集于一个常规大小的眼镜架。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科技巨头相继在智能眼镜中引入各种前沿技术。然而时至今日,这些功能复杂的智能眼镜趋于沉寂。

  智能眼镜的发展历程是可穿戴设备领域的一个缩影,反映了两个不同的发展方向。一种是“做加法”,把尽量多的科技创新成果集成起来,创造出前卫的产品;另一种是“做减法”,剔除那些让用户费时费力的复杂功能与不成熟的技术,让产品的使用变得简单、便捷。企业希望通过推出更酷的科技产品,开拓新的市场需求。但这些创新产品能否成功,最终取决于是否能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体验。只有以人为本、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才能找到市场。

  今天的可穿戴设备,在技术上讲,还处于不断创新、试错的阶段,尚未成熟。从参与企业角度看,市场竞争激烈,远未饱和。有企业试错、退出,也有许多新企业和新资本积极涌入。例如专注于增强现实技术研发的“魔力飞跃”公司,先后融资达20多亿美元。

  可穿戴设备领域的市场潜力巨大。国际数据公司最近发布的《全球可穿戴设备季度跟踪报告》显示,2019年第三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总计达8450万件,同比增长94.6%,单季出货量创下新纪录。可听设备、智能手环和智能手表是最受市场欢迎的可穿戴产品,它们围绕着健康医疗监测、视听娱乐、社交通信等功能不断拓展新技术。

  从基础科学研究的突破,到应用技术创新,再到产品成熟,是一个从飞跃、混乱到稳定的漫长过程。今天人们熟悉的主流客机于上世纪60年代设计定型,此后半个世纪时间里只有小幅改进。但在这之前,从1903年莱特兄弟首次试飞成功,到主流客机定型生产,几十年里曾有大量飞机制造企业涌现,制造技术和设计标准经历了激烈竞争的过程。可穿戴设备或许也处于类似阶段。我们有理由对可穿戴设备进一步改善人类生活抱有期待。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4、免责声明:本站信息及数据均为非营利用途,转载文章版权归信息来源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