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师傅推出“纯萃零糖原味茶饮料” 发布茶饮料双碳标准

0
2022-11-01 来源:新华网

   10月26日,康师傅饮品在上海举办了“茶饮料碳中和路径实践成果分享会”,发布“纯萃零糖原味茶饮料”,同时发布茶饮料碳足迹核算标准《茶类饮料碳足迹评价技术规范》及茶饮料碳中和评价标准《茶类饮料产品碳中和评价技术规范》。

  上海市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主任汤庆合、上海市节能工程技术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宏、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行政总裁陈应让、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执行长室副总裁王世琦等多位嘉宾莅临现场参加了成果分享会。

  推出“纯萃零糖原味茶饮料”

  有“迹”可寻,“碳”索未来。康师傅在本次举办的碳中和路径实践成果分享会上,推出了“纯萃零糖原味茶饮料”。该饮品获得广东省节能减排标准化促进会颁布的碳中和证书。

 

  

康师傅纯萃零糖原味茶饮料

  纯萃零糖依据团体标准以及《碳中和声明规范》进行判定,通过纯萃零糖茶叶自有茶园的碳汇量抵消纯萃零糖碳排量,并通过第三方机构认证。

  根据康师傅摸索和总结的实践经验,饮料行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路径是:对产品全生命周期进行碳足迹核算,得出碳排放量(A值),努力减少A值(即通过减碳举措减少碳排放),碳抵消(B值)。通过A值的减少以及与B值的抵消,最终实现产品的碳中和。

  核算碳排量仅仅是实现碳中和的第一步。康师傅去年开展全面碳盘查专案工作,核算了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排量。

  第二步则是减少碳排放,先减少企业直接可控部分的碳排放,饮料企业的可控占比约为20%;并且与企业上下游一起,调动全供应链共同减少碳排放,主要包括原物料、产品使用及销售过程的碳排放,这部分占比大于80%。

  多数情况下,仅仅通过减少直接碳排放来实现碳中和是不现实的。因此,实现碳中和的第三步是碳抵消。纯萃零糖就是采用茶叶自有茶园的碳汇进行碳抵消,并开发了茶园灌木碳减排量计算方法。此外,企业还可选择植树造林、碳捕捉、碳交易等多种方式在生产产业链、交易链等环节抵消碳排量。

  与业界共享碳中和成果:两套团体标准

  在实现茶饮料碳中和的实践过程中,康师傅与广东省节能减排标准化促进会、科研机构、企业上下游等起草单位共同推出了两项团体标准,分别是《茶类饮料碳足迹评价技术规范》和《茶类饮料产品碳中和评价技术规范》。

  《茶类饮料碳足迹评价技术规范》在ISO国际标准的大框架下,细化了茶饮料的碳足迹核算标准,在茶饮料行业内首次规范了茶饮料碳足迹的全生命周期范围以及详细计算方法。根据ISO国际标准和团体标准,广东省节能减排标准化促进会计算了纯萃零糖的碳排放,并对其颁发了《产品碳足迹证书》。

  《茶类饮料产品碳中和评价技术规范》是行业内首次对茶饮料碳中和评价标准进行规范。广东省节能减排标准化促进会给纯萃零糖颁发了《碳减排量核证证书》《碳中和证书》。

  康师傅向社会各界公开发布碳中和评价标准,希望与行业内上下游企业进行分享,在未来减碳事业上共同探索实践,提升全行业减碳工作的效率,为行业更高效地实现双碳目标作出贡献。

  康师傅减碳成果丰硕:获社会广泛认可

 

  中国饮料工业协会一直在积极赋能饮料企业践行绿色低碳发展,协会高度认可康师傅近年来的减碳工作,为国内饮料企业践行低碳发展起了示范带头作用。

  中国企业联合会雇主工作部副主任、前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中国网络执行秘书长韩斌赞赏康师傅首个茶饮料碳中和路径实践成果,同时分享了企业碳中和路径图。

  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减碳战略号召,康师傅于2021年开展全面碳盘查专案工作,明确了自身的碳排放情况,全面盘查覆盖范围一、二和三的碳排放范畴,掌握了价值链上下游的主要范围三碳足迹。在碳盘查的基础上,康师傅订立了能源消耗、水耗、温室气体排放及废弃物排放相关的环境目标,同时设定了饮品行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合理路径。

 

  康师傅碳中和展示台(包含国内首款取得碳中和证书的茶饮料纯萃零糖、“无标签”饮料PET回收产品等)

  康师傅还积极响应减塑倡议,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推动瓶身、标签、外包装等多环节的减塑工作。2021年,康师傅将回收的废PET制成涤纶布料、包装塑料等再生商品,减少了900余吨废弃塑料;还在上海迪士尼放置PET空瓶回收机,培养青少年PET回收的环保理念。今年初,康师傅发布了首款“无标签”饮料产品,从原材料落实环保减碳,并荣获了“绿色创新案例奖”。

 

  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行政总裁陈应让表示,作为领军民族品牌,康师傅以“弘扬中华饮食文化”为初心,秉持着“家园常青,健康是福(Keep Our Nature Green)”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将不断探索低碳环保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以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回馈广大消费者。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4、免责声明:本站信息及数据均为非营利用途,转载文章版权归信息来源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