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湿机市场规模连年扩张,小众品类能否成为下一个行业“黑马”?
近日,身处南方的小伙伴向笔者吐槽,回南天实在是太难受了,对于很多北方小伙伴来说,可能无法理解回南天为何物,“简单一句话就是房子哭了”,有用户在社交网站上如此调侃,不仅衣服晾不干,墙壁上、地板上甚至被子也总是潮湿的,而回南天或者梅雨季除了带来生活的不舒适,潮湿也往往会带来细菌滋生,引发健康问题,正因如此,选择一台除湿机正在成为不少用户在回南天和梅雨季的“刚需”。
2022年市场增速调头,除湿机要去抢其他品类市场?
据产业在线数据显示,从2018年到2021年,四年间除湿机的行业复合增长率达到15.9%,作为一个相对小众的品类,能维持如此的高增长属实不易,毕竟2020年疫情爆发之后,多个家电品类都出现了市场下滑。
不过,2022年家用除湿机的增长态势似乎出现了改变,中怡康数据显示,2022年1-11月,除湿机线下市场零售额下滑20.4%。产业在线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家用除湿机销售量1084.0万台,同比下降4.4%。
针对市场波动的原因,产业在线分析师李雪认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除湿机厂商和品牌的大力宣传,消费者对于舒适健康生活的追求越发迫切,家用除湿机内销规模实现稳定增长,但在2022年,国内疫情反复不断,经济增长受阻,叠加原材料涨价、生产成本上涨,供应链关系紧张,在利润推动下,生产端求稳,而需求端回归保守,市场发展趋势有所调头。”
国内用户对于除湿机的需求近些年来也呈现多样性的变化,就在几年前,很多用户在选购的时候可能只关注“除湿”这一功能,彼时市场上的产品质量也是良莠不齐,笔者几年前做调研发现,很多用户并不知道从哪些维度去选购除湿机,而在电商卖家的商品页面上甚至会出现“虚标”数据迷惑用户。
经历过几年的发展,除湿机市场无论是在规模还是技术上都迎来了极大的改变。例如在除湿机产品核心性能上,多家企业注重噪音改善,除水箱接水外,增加了外接排水管、上排水等方式。受疫情影响用户对于健康越发关注,不少除湿机产品上也搭载了抗菌滤网、负离子、深紫外UV灯等多种除菌方式,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除湿机智能化方向也是各个企业追逐的焦点,例如利用智能音箱、手机APP等远程操控、语音操控除湿机已可以实现。
在除湿机核心性能之外,当前不少除湿机还将除湿与其他品类功能相结合,例如搭载有新风、净化空气、干衣等功能,这些产品技术创新方向是否意味着除湿机可能发展为多合一产品去争夺空气净化器、干衣机等品类的市场呢?李雪认为,“目前多功能产品需求渐长,一台除湿机需要100%全新风、深度除湿、调温,无噪音,实现恒温、恒湿、恒氧、恒洁、恒静等等,这些将成为未来产品发展趋势,与净化器、干衣机单功能产品相比,短期来看,难以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关系,因为除湿机的核心‘除湿’功能依旧会是核心竞争力,附加功能与其他专有品类的不管是功能还是技术门槛来说,竞争优势不明显。”
市场竞争格局分散,谁能主导沉浮?
一直以来我国都是除湿机出口和生产大国,东北证券研报显示,中国除湿机占全球除湿机产量超过80%,不过国内目前的渗透率仍然较低,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除湿机的渗透率仅为2.4%。对比欧美国家30%的渗透率,多个机构认为我国除湿机未来有望迎来高速增长。
目前,家用除湿机的市场竞争格局仍较为分散,主要分为三类企业,一类是以海尔、美的、松下为代表的家电综合性企业;还有德业、欧井为代表的专业除湿机企业,以及米家、德尔玛等一些新兴的企业。
以除湿机上市企业德业股份为例,这家公司就搭乘上了除湿机快速发展的列车,据德业股份2021年报数据显示,2021年,公司除湿机业务营收5.62亿元,同比增加23.75%,2022年第一季度,除湿机业务营收同比增长37.96%。而其除湿机的毛利率也相当可观,为32.27%,这一数据比大部分的小家电品类都要高,无疑对企业是有吸引力的。
这也是包括米家、苏泊尔、德尔玛等小家电企业开始向这一品类发力的重要原因,不过虽然市场竞争格局未定,李雪认为,“美的、格力等综合性家电企业的渠道优势更加明显,而从产品端来看,德业、百奥、多乐信、欧伦、川岛等专业性企业来看,深耕产品多年,在技术领域凭借多年积累经验,引领行业。”
一直以来,除湿机产品应用的产品标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除湿机(GB/T 19411-2003)》,该标准制定时间为2003年,距今已过去20年时间,难以适应当前的市场环境,虽然近几年有除湿机相关的团体标准和行业标准陆续出台,但是作为非强制性标准并不能对行业加以有效的监管,伴随着除湿机的快速发展,行业呼唤国家标准的加快升级。
产业在线预测2023年中国家用除湿机规模呈回暖式增长,同比上涨2.3%,回望过去几年比较成功的新兴品类,包括洗地机、干衣机、新兴小家电等产品在内,都是精准抓住了市场变化下的新需求,同时借助技术创新,快速赢得市场,而除湿机虽不是新品类,但作为市场渗透率较低的产品,想要打开市场,无疑也需要在差异化创新、市场教育上找到一条新的快速通道。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4、免责声明:本站信息及数据均为非营利用途,转载文章版权归信息来源网站或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