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俊:中国皮革业的世界性求索者

分享到: 更多
2015-04-28 来源:中国皮革网


  [导读]对于圣地集团董事长林俊来说,刚过去的2014年具有不同凡响的意义。就在这一年,已在国内修炼了几年“内功”的林俊,加速度地完成了国际市场的“首秀”,并谋划拓展国际市场的更美妙格局。


  

  2012年,是中国皮革皮具产业重要的一年,整个产业规模突破了一万亿元,它向全世界宣示 “中国已经是一个皮革万亿大国”。 作为全国最大皮革皮具交易市场和原辅料集散地的领军人,圣地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林俊是皮革皮具行业创新发展的领路人。2010年,他年仅29岁时就被媒体誉为“皮具少帅”;2011年,当选为最年轻的中国皮革协会副理事长;2012年,当选为中国皮革协会市场流通专业委员会会长,同一年被授予广东十大经济风云人物——产业升级贡献奖;2013年,因圣地在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方面有突出贡献,他又在2013博鳌亚洲中小企业发展论坛年会上获得“中国经济杰出贡献人物”荣誉称号…… 肩扛着为中国皮革产业做大做强、打造话语权的重任,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林俊致力为皮革皮具业寻找新的支撑点,致力于打造中国皮具行业生态圈,打造“大物流、大金融、大数据”产业流通链平台,提出了“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并成功走出国门,为中国与海外市场之间打通任督二脉、建立绿色通道。


  “市面上每两个箱包,就有一个出自花都狮岭”,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因包而驰名的狮岭在业内的地位。在这里,有8000多家生产型企业,18600多家经营商户,从业人员超过40万,每天有200万件皮具加工生产,年产值达300亿元,进出口136个国家。每年从圣地·狮岭(国际)皮革皮具城揭幕的皮革皮具节,使“中国皮具之都”之名更为享誉中外。

  对于圣地集团董事长林俊来说,刚过去的2014年具有不同凡响的意义。就在这一年,已在国内修炼了几年“内功”的林俊,加速度地完成了国际市场的“首秀”,并谋划拓展国际市场的更美妙格局。仅上半年,他就数次远赴跨越欧亚的土耳其、涉足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踏入有“欧洲心脏”之称的波兰,之后又跟随习近平主席展开拉美之行,且跟随汪洋副总理跨赴北欧和中东欧……

  自2009年正式入主并掌舵圣地·狮岭(国际)皮革皮具城以来,林俊就一直为处于转型升级关口、于国内国际市场苦苦寻求新出路的中国皮革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他致力于打造皮具“卫星城”,实现“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让世界优秀的品牌、产品、设计、理念与中国广阔的市场需求进行“无缝对接”,也让中国皮具业攀登上“微笑曲线”的价值高端;他发起的中国皮具时尚盛典,被誉为皮革业的“奥斯卡”盛典,成为发扬光大自主品牌的摇篮。


  2014年6月25日,波兰中国广东总商会、中国圣地狮岭皮具城,在波兰罗兹省揭牌(自左至右:圣地集团董事长兼波兰中国广东总商会首任会长林俊、中国驻波兰大使馆商务参赞刘丽娟、广东省副省长招玉芳、罗兹省副省督Dorota Ryl、广东省贸促会会长陈秋彦、波兰PTAK S.A.总裁Dawid Ptak)


  沉淀:缔造思维大格局

  在大街上派过传单,做过电话销售,当过搬运,应聘过司机,也卖过电脑,甚至帮人做作业……与很多常人眼中“富二代”履历不大相同,生于1981年的林俊是典型的“智二代”“创二代”,在留学时曾靠打工供养自己的学海生涯,给他留下弥足珍贵的创业经验,为日后在中国皮革行业叱咤风云积淀了开阔的思维大格局。

  1999年,高中毕业后的林俊远赴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留学。彼时正值IT行业风生水起,原本读会计专业的他,在老师的建议下转读信息科技专业。

  世事难料,刚转科没多久,林俊便遭遇了科技股泡沫,这是他涉足社会时遭遇的第一次挫折。“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次的挫折让他学会了如何去积极应对。深思熟虑后,他选择了坚定地走下去。这次抉择也让他具备了强烈的危机意识,同时他也看到,有危就有机。正如《易经》所说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所有事物都会有高峰,也会有低谷,在低谷时,要积蓄力量,以便能反弹到更高的高度。

  在异国他乡学习和生活,对很多人来说,把兼职打工当作锻炼是再正常不过了。但对于林俊来说,留学期间刚好碰到家族企业不景气,打工从纯粹的锻炼变成了供养自己的办法,这样的选择似乎是唯一的。从2000年开始,低迷的经济形势影响到了他的家族企业,最糟糕时,公司连电话费都付不起。困境之中,他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通过打工来解决学费和生活费。

  至今,林俊仍清晰地记得他派传单的第一份工作,那时一小时的薪水只有5.5澳元,而他吃一顿饭则需要6.5澳元。一顿饭需要站一个多小时才能换来,这个“等价交换”让他体会到了那顿饭的珍贵。不久后他转做电话销售,底薪10澳元,每成交一单有5澳元的提成。后来他又去帮洋人搬运,虽然时薪很高,可达23~27澳元,但却需要在夜间两点开始工作。于是,他常常晚上离校,早上上课前才匆匆赶回,以贴补生活费。

  在众多兼职打工经历中,对日后林俊创业思维影响最大的是帮同学做作业。在读大二、大三时,林俊发现有一种工作,既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也可以提高学业水平,最关键的是还可以赚“很多钱”。当时市场上可以接受的大一年级每份作业为150澳元的酬劳,大二每份作业250澳元,而大三每份作业可达350澳元。当这种生意模式运作了一段时间之后,问题随之产生。其一:“开始时认识的同学才会找我做作业,会经常发生做出来的两份作业出现B级别和C级别的不同分数差别,自己也很难控制”。林俊笑着说,“那获得低分数的同学肯定不乐意了。”但由于是做电脑编程,同一份功课要做到很不同才不会被发现抄袭,所以每份作业不能完全保证达到A级别的分数;(行规是:每份作业的报价只保证C级别成绩,不保证高分)。其二:帮做作业是纸包不住火的,很容易被校方发现并取消学籍、开除出校,对在校生接作业做生意的风险很大。其三:同类型的竞争对手多,也有很多国家如泰国、印尼的学生参与,但价格随意性太大、不统一,经常有人出低价抢做作业。经过思考以后,林俊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找到已毕业的校友进行合作,扮演中介人角色。协商后做了两件事:一是将这些泰国、印尼学生召集在一起商讨,统一价格。二是由中介人统一接单,平均派单(一般情况下,同一份作业1个人不能超过做4份作业)。经过以上两个动作,建立了防火墙体系,解决了价格混乱问题,并且由于是随机派单,大家也不知道自己的作业是谁做的,因此对于作业成绩不一的抱怨也得到了解决。而这一段求学兼职的经历,也为林俊日后着力整合产业链上下游、打造流通链等大格局埋下了伏笔。

 

  虽然靠自己的能力赚了些钱,但林俊始终铭记自己去外国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读书,所以他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做人一定要知道自己所走的路和方向,不能左右摇摆,否则做出来的事情就会模棱两可,没有重心。”

  辛勤的付出终得回报。2004年,林俊顺利取得了“信息与通信科学”学士学位,并成功考取微软认证系统工程师(MCSE)和CISCO-CCNA。林俊笑说,自己回想起来都不知道当时为何有这么多时间拼力考到这个证书。

  多年之后回忆起这段经历,林俊说,那时所形成的思维模式让他获益匪浅。首先是如何把想法转化为实际行动,并一步步达到最终目的;其次是如何与他人合作,理解他人的想法;第三是效率,如何优化流程,减少时间和步骤,这种思维模式对他日后的经营与管理大有裨益。

  探索:整合产业流通链

  回国后的林俊正式进入圣地集团,从助理做起,先后参与了住宅、酒店、商业中心、专业市场乃至商业街区等项目的开发和改造。正当他在房地产及专业市场领域大展身手时,2008年那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给林俊敲响了警钟。

  谋划着家族企业的新未来,时任圣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圣地)总裁兼花都区域董事长的林俊,把目光聚焦到了狮岭(国际)皮革皮具城上。具有海外留学背景和国际视野,且又有专业市场以及商街升级改造经验的他,从危机中发现机遇,于2009年入主狮岭(国际)皮革皮具城,从此,他把所有精力全身心投入其中,并伺机寻找中国皮革皮具行业的破局之路。

  在中国的皮革皮具产业链中,中小皮革皮具企业占据多数,且都遵循着传统链式分工,皮料生产商、加工商、成品生产商和品牌商等环节各自为阵,分散经营,往往导致利润被过分压缩,企业难以长久为继。而大多数专业市场都是离链经营,只扮演着“房东”的角色,它们仅限于收取管理费,并没有把自身和商户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捆绑经营,也不能提供满足商家所需要的服务。要谋发展,就必须对症下药,而林俊开出的“一剂良药”就是成就一个全价值链的整合者,构建皮革皮具产业生态圈。

  在他看来,皮具行业可以产生一个互相进化的生态圈,这个生态圈具有“三生”的特征:一是共生,是指产业链中各个环节都围绕一个目标商品而存在,同时,它们可以共同分享到这个商品所带来的利益;二是互生,生物界中两种能够独立生存的生物处在同一个生态圈中时,各自的代谢活动能够产生有利于对方的结果。比如媒体和电商出现在同一个生态圈中时,产品需要媒体去宣传,同样媒体也需要找到产品去宣传,因此它们之间形成了一种依存关系;三是重生,即在各种关系相互作用下,会产生出另外一个生态圈,达到行业进化的目的。

  林俊曾用自然界的食物链原理来比喻产业链。例如,在“草—兔子—狼—狮子”的食物链中,如果兔子被全部杀掉,那么草就会疯长,狼也会因兔子的灭绝而饿死,狮子也会因狼的死亡而慢慢消亡。可见,食物链中的每一种生物都相互依存,其中的任何一种生物灭亡,都势必会导致整条食物链失去平衡,最终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在林俊看来,皮革皮具的产业链与生物学中的食物链有异曲同工之理。为了满足商家的需求,林俊率领圣地集团挺身而出,通过整合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力图打造一个更加高效的流通链平台。这个平台将汇集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从而形成集“大物流+大金融+大数据”的电商化产业生态圈,协助所有商户提高运作效率与竞争力。

  林俊要打造的流通链并不等同于产业链,它不仅规避了产业链各个环节各行其是、缺乏协同运作所带来的风险,而且通过打通上下游的渠道,让供需双方更清晰地了解市场需求。同时,通过为链条中的各环节提供设计研发、金融、物流等配套服务,降低商家的运营成本,真正做到在链经营,与商家共同成长。

  为了配合流通链中各实体的业务需求,使操作流程和信息系统紧密配合,做到各环节无缝链接,林俊打造了先进的信息资讯平台,为商家提供全面的行业、市场信息;他改变之前多家物流公司并存,价格与服务参差不齐的情况,整合物流公司,订立准入标准。同时,还通过与银行合作,改变代收货款的方式,分离货流与资金流,在保障商家资金安全的同时,加快资金流转速度;他促成国叶圣地公司、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中国工商银行等合作,共同打造金融平台,推动“出口保融捷”业务;为顺应新时期电商发展趋势,林俊更通过与中国皮革网合作,联通国内34个皮革皮具产业基地,打造I+N模式的电商平台,让商家从线下走到线上,货通全国及全球。

  而在与广东省授权的跨境电商平台——林贰林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战略合作后,圣地未来将还可以对接海关、商检。货物从哪个国家、乘坐什么船、在哪里通关、什么时候进保税区等细节都将全部可以看到,实现过程可视化。通过与海外网代联盟合作,建立海外仓库,实现海外订货、海外发货的跨境电商经营,帮助中国皮具走向世界……

  小米董事长兼CEO雷军曾经说过,“小米没有工厂,所以全世界最好的工厂就是我们的工厂。”林俊认为,对于圣地而言,亦是如此。圣地只是一个整合者,“通过整合资源、打通渠道,打造流通链物流平台,以信息平台为载体,帮助商户洞悉需求,改善产销,提高效益,达到共赢。”

  而对于商户来说,圣地亦是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房东”概念,将服务贯穿设计、采购、加工到终端销售的全过程,为皮革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以及其它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为他们营造更便利、更高效的经营环境。

  转型:攀登“微笑曲线”两端

  回首来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皮革皮具业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发展成为全球制革生产大国,以及全球皮具生产与消费大国,但繁荣背后却隐藏着危机。由于皮革加工产业走的是一条粗放发展的经营之路,主要依靠贴牌生产赚取有限的加工费,处在微笑曲线的最低端,利润空间狭小。

  金融风暴之后,中国传统加工制造业与贸易遭遇重创,中国皮具业也未能幸免,几乎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而狮岭(国际)皮革皮具城以及数千商家,也仿若从炎夏掉入寒冬,在凄风冷雨中苦苦支撑。

  林俊对于中国皮革皮具行业有着清醒而敏锐的认识:中国虽然是皮具大国,却不是皮具强国。中国皮具生产商没有掌握设计研发环节,缺乏品牌、文化影响力与竞争力,这让他们始终处于“微笑曲线”最低端。如何让中国皮具业攀登上“微笑曲线”的两端,成为萦绕在他脑海中的一个新命题。

  作为一个皮革人,林俊渴望为中国皮革产业打造一个属于中国人的话语权,为有梦想的企业家打造展示的平台,为中国皮革行业的贡献者、推动者留下历史痕迹。同时,他也希望让更多的人认识这个行业和参与到这个行业中来。

  2012年,在皮具行业面临巨大危机时,许多皮具生产商挣扎在生死线上,中国皮革皮具行业从制造到创造的道路似乎越来越难走。危机当前,林俊没有退缩,相反,他秉持“一个产业的发展,没有金融不活,没有媒体不火”的理念,希望通过将皮具与时尚结合,在众多明星的衬托下,吸引普罗大众,关注中国皮具行业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变化。

  为此,他大胆创新,将时尚国际潮流元素融入皮革皮具行业,斥巨资打造出史无前例的“中国皮具奥斯卡”。11月30日,一场具有跨界、多元要素的中国皮具产业盛事——2012中国皮具时尚盛典在广州亚运开幕地海心沙上闪光开放,60位外国大使馆代表、130多个国家的皮业采购商、100多位著名国内外影星、1000多位时尚跨界嘉宾和众多主流媒体代表,以及数万名现场观众,共同见证了这场开启中国皮具行业新篇章的盛事。

  这一年,发起并承办这场万众瞩目盛典的总操舵手、圣地集团董事长林俊仅仅31岁,刚过而立之年。随后备受瞩目的广东十大经济风云人物特别奖——产业升级贡献奖,颁发给了由八零后“皮界少帅”林俊领头的中国皮革协会市场流通专业委员会。


  2012年11月30日,中国皮具时尚盛典在广州海心沙盛大开幕,万众瞩目。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步正发(右一),中国皮革协会副会长、圣地集团董事长林俊(左一),分别为中国皮具时尚盛典时代人物林丹(右二)、邱继宝(左二)颁奖

  “未来中国的大品牌很可能在他的支持与推动下诞生,判断一个企业家的前途,决不是看他现在的排场与财富,而是看他的胸怀与承担。”盛典之后,全球最大的时尚传媒集团市场总监徐聪这样评价林俊所肩扛的责任。

  “中国皮具时尚盛典”备受各方赞誉,但林俊并未停止对行业发展思考的脚步。如何让中国皮具业攀登上“微笑曲线”的两端,成为萦绕在他脑海中的一个新命题。

  他认为,在皮具行业中,设计研发是最重要的环节,也是“微笑曲线”的高端点。在皮具成品上,国外的确有更优秀与成熟的品牌,比如在意大利,从真皮制造到成品的设计研发,已经有几代人的历史。但另一方面,国内也有很多品牌开始注重设计、研发和品牌包装,不少独立设计师也有不俗的表现。但是,中国皮具行业往往把品牌推在前,把设计师藏在背后。为了给设计师打造展示平台,推动民族品牌的发展,他已在着手筹划举办“狮岭国际皮具设计周”,开启“中国皮具设计师圆梦计划”。同时,还会邀请意大利的著名设计师,与国内设计师、品牌高管进行深入互动。

  林俊希望,通过圣地这一个平台,为打通国内外的沟通渠道,通过更多的互动交流,进一步缩小与国际顶端品牌的差距。因此,圣地正在积极拓展国际事务的合作,“引进来,走出去”。

  升级:搭建链接世界的产业平台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一个产业的强弱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这个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因此,中国皮具的民族品牌,只有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才能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但中小企业在走出国门时,却要面临国际贸易成本高、时间长且缺乏贸易延续性等诸多挑战。

  鉴于此,圣地集团又一次站在行业制高点上,提出了“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利用自身的渠道优势,致力于为中小企业搭建国际化的现代商贸平台,为国内外品牌商家打通渠道,同时减少他们独自开拓生意的风险。

  在这一战略指导下,林俊频繁往来于世界各地,为搭建中外贸易平台而积极奔走。最终,圣地的谋篇布局以处于欧洲“心脏”位置的波兰作为开篇。2014年1月,圣地与欧洲最大的专业市场波兰PTAK公司签订合作备忘录,双方达成了招商进驻合作模式、贸易出口合作模式以及电商平台合作三种合作模式的协定,并在中波两国互设卫星城。

  林俊说,设立卫星城的目的,就是要帮皮革皮具企业打通“任督二脉”,帮助中国商家打通全世界关键专业市场的渠道,通过抱团和产业链各环节的优化,达到为企业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的目的,实现“圣地搭台,企业唱戏”,让全球各地的商家通过圣地这个平台进行无缝对接。

  为配合该项战略的实施,圣地集团在广东狮岭总建筑面积约50万平方米的圣地·狮岭(国际)皮革皮具城(1-5期)之外,又打造了一个集多功能配套服务于一体,总建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的“皮革皮具卫星城(6-10期)”。其中即将开幕的第六期被定位为“PTAK欧洲城”,将通过引进国际展览品牌,汇聚中国及欧洲皮具品牌,融入流通链平台和管理系统,搭建中国品牌与世界对话的窗口,打造广东乃至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成品皮具专业市场。

  2014年6月25日,在广东省副省长招玉芳等的见证下,中国圣地狮岭皮具城在波兰PTAK时尚城正式揭牌,项目辐射中、东、北欧几十个国家,将推动包括皮革皮具在内的广东产品走进波兰市场,并充分利用波兰的区位优势,为“中国造”产品进军欧洲市场打开便捷通道。

  但他的目标远不止在波兰建一个中国皮具城,接下来,他还要打造一个200万平方米的“亚洲城”,为亚洲和欧洲的贸易往来开通一个新窗口。而PTAK专业市场也只不过是欧洲的一个驻点,除了波兰,圣地还将向意大利、土耳其、阿根廷、芬兰等进军,并已达成了与意大利米兰琳琅沛丽皮革展(LINEAPELLE)和米兰国际鞋展(MICAM)对接,为中国企业打造国际会展平台。


  2014年7月19日,出席中国-阿根廷经贸合作论坛期间,阿根廷-中国商会会长斯帕多内(左)与林俊(右)亲切交谈并合影


  2014年7月,林俊作为优秀的中国企业家代表,跟随习近平主席率领的中国贸促会经贸代表团出访巴西、阿根廷两国,并参加了金砖五国“包容性增长,寻求可持续解决方案”会议。会议中频繁提到的“包容性增长”概念让他产生了共鸣。他认为,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现阶段的发展道路非常接近,尤其是制造业方面,可能会引起同质性竞争;其次,中国越来越国际化,中国企业也要与国际接轨;另外,中国当下面临的最迫切问题就是改革,不仅国家需要改革,企业更加要与时俱进,通过转型升级以契合国家的发展,这既是一次考验,也是一个契机。林俊希望借助这个契机,开拓广阔的拉美市场。下一步,他将会积极地在巴西、阿根廷以及巴拿马进行战略部署。

  “走出去、引进来”的口号已提出多年,但基于对中国产品能否顺畅走出国门的思考,林俊强调要先“引进来”,再“走出去”。自有品牌的缺失使得中国企业在价格制定上丧失话语权,对此,林俊的解决之道是通过参股的形式引进洋品牌,在品牌的股份构成中中国企业占三成,在产品利润方面占七成,这种合作模式会达到一石二鸟的效果:一是解决了外资企业的资金和市场问题;二是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改变了以前作为加工方受人控制、做出的产品没有灵魂、没有渠道的局面。

  在这样的合作模式框架下,中国企业将不再受制于外资企业,只需根据产品的需要和设计来生产。而产品利润里中国企业占七成,在打破此前单纯加工的低利润格局之余,自己也掌握了控制权。另外,借助外资企业将产品推向国际舞台,还会避免反倾销的风险,顺利解决出口问题。林俊提出的“引进来、走出去”模式,近乎完美地解决了中外之间的贸易摩擦。

  发展:顺应时势求新求变

  1994年,林俊的父亲林益明在广州创办了圣地集团。在圣地诞生前,林益明在香港及广州等地从事过多种贸易活动,从商经历颇为艰险和坎坷。白手起家的他在创业途中遭遇过重重阻力,也曾经变得几乎一无所有,但永不服输的他依然危中寻机,奋勇前行,最终凭借脚踏实地、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完成了原始资金的积累。

  20世纪90年代初,广州的房地产市场刚刚起步,从中发现商机的林益明决定投资房产。后来在他的父亲“买楼不如自己买地盖楼”的建议下进入地产业,并在短短20年间,将圣地集团发展为经营业务涵盖房地产开发经营、专业市场管理运营、金融业务、电子商务、物业管理、项目投资、酒店、银行、水厂、娱乐等领域的大型集团。

  在林俊眼中,父亲犹如一头具有顽强生命力的“骆驼”,身上散发着踏实、无畏、坚韧的气概,在无边无际、风沙滚滚的大漠中,一步一个脚印,勇往直前。林俊认为,正是因为父亲当年历经百般磨练,才成为今天这样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反而那些一帆风顺、身体中缺乏抗体的企业家更经不起风浪的打击。“百战百胜并非天生,而是先有身经百战,才有百战百胜。很多人想一步成功,不是不可能,但能走多远是个问题。”林俊说。


  2014年7月14日,林俊出席2014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并接受美国CNBC电视台采访

  2013年,林俊正式成为圣地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全面管理集团所有业务。作为集团的第二代掌门人,他要继续发扬吃苦耐劳的骆驼精神。虽然创始人已经为企业打下了稳固的基础,这让继任者少走很多弯路,但他认为,偏偏这段路程是最不可或缺的,没有经历过失败,往往会把事情想得太过理想,就很容易犯错。此外,年轻企业家缺乏父辈打江山的控制能力,因此要亲力亲为。只有亲自上战场,才能体味第一代企业家创业时的辛酸和困难。

  提及圣地集团的长远规划,林俊的立场十分坚定,他希望圣地继续在皮革行业深耕细作,打造中国和国际贸易的平台,让中国的产品销售到国外更加便捷和顺畅。在他看来,做企业的目的不是拼规模和排名,最关键的是要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能专心做好一件事就足矣。

  十年的商海搏击,让林俊悟出了独特的经商之道。他认为在经商之路上,不能只顾埋头向前冲,而要不停地进行反思。每个企业都会经历成熟期、黄金期、高峰期和衰败期,高处不胜寒,学会找到制高点,随着世界的改变而改变。他还认为,包容性在商场中很重要,要有共赢的思想,只有自己赢,企业就不可能做大,也不符合当今时代的思维和发展需要。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林俊认为企业家一定要有预见性,就如同煮饺子,沸腾时需要加点冷水,否则饺子皮就会煮破。企业家要学会不断给自己加冷水,当某个行业越兴盛,进入的人越多的时候,就要思考越多。

  除了商业智慧外,林俊同样具有卓越的管理才能。他心目中的理想员工,首先要喜欢这家企业及老板,唯此,他们才会愿意学习、付出和进步。在他看来,企业和员工如同谈恋爱,两者要相辅相成,挑选的人才的关键是要符合企业的发展状况,符合企业的需求和个人的需求。

  生活中,除了工作外,林俊还会见缝插针地做一些运动,以保持健康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来应对各种挑战。每周他都会和员工、朋友一起打两次篮球,并坚持游泳。林俊认为,在信息爆炸的年代,每天的学习必不可少,离开了资讯,就会落后,只有不断提高自我,不断更新知识,才能永立潮头。书籍、微信、电视剧都是他汲取新知识的方式。

  从修读信息科技专业到投身房地产领域,从房地产扩展到经营专业市场,再升级为产业地产,并跨足时尚、流通链、电商等领域,以跨界整合推动皮革业整体转型升级,因此,他也被外界评价为“不务正业”。对此,林俊认为,这只是顺应时势不断求变而已。“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变,要想不被时代抛下,就得与时俱进,时刻求变。”他说。

  放眼未来,从皮革大国到皮革强国的道路依然漫长,且充满挑战,但誓做新一代“皮革人”的林俊下定决心,要闯出一条新路来。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