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良性发展要解决三个层面的“六个缺”

分享到: 更多
2017-03-31 来源:中国自行车协会网

   作为共享单车的另一主角,自行车行业终于正式走向前台。3月25日,中国自行车协会在天津召开了共享单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筹备会。来自自行车行业的各地协会、重点骨干企业,以及共享单车企业和天津市质监局、交通委的代表共计100余人参会。会议主要围绕共享单车专业委员会的筹备与共享单车团体标准的起草两项内容展开。

  会议首先由中国自行车协会郭文玉秘书长宣读中国自行车协会《对津自协“关于申请成立中国自行车协会共享单车专业委员会的报告”的批复》。随后,富士达集团有限公司王润东代表共享单车专业委员会筹备组做工作汇报,阐述了专业委员会成立的必要性和及时性,并建议持续做好《共享单车团体标准》的制定和试点工作,上海市自行车行业协会颜奕鸣理事长对此表示了同意。天津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天津市交通运输管理委员会的相关领导在听取了行业汇报后,对共享单车的发展显示出浓厚兴趣,并表示会在工作中将多多支持,以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最后,马中超理事长做了总结讲话,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共享单车给行业带来的影响及应对课题。

让人欢喜让人忧的共享单车

   “随着四轮汽车的发展,自行车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如今共享单车的到来又给自行车制造行业带来了新一轮的繁荣。”马中超理事长首先肯定了共享单车给行业带来的契机,但冲击显然也不可避免。

   自2016年4月共享经济开始进入自行车产业至今已将近一年,涌现的共享单车品牌约有30 余家。多年来,自行车行业一直在向“多样化、高端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而共享单车的到来似乎与此背道而行,例如自行车的品种大幅下降、质量中低端化、品牌逐步边缘化等问题逐步出现,在短期内势必会对自行车企业原有的市场形成较大的冲击。“一夜之间,连孩子们都熟知了‘摩拜’、‘ofo’这些运营商的名字,却很少听他们叫出凤凰、飞鸽、永久等自行车品牌。”马理事长调侃道。

   好在从刚统计完的2016年的经济运行数据看,自行车的产量仍保持在8005万辆,同比下降了0.26%。马理事长表示,因为共享单车是在2016年第四季度才集中爆发的,所以这一年尚未对行业整体形成明显的影响。

   “我们完全不用视互联网+为洪水猛兽。”他说,透过表面看实质就会发现,在自行车制造业的发展长河中,共享单车只是其中的一个分类,共享经济和自行车的相结合是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的一个体现。而且它也给行业带了更多的思考,并将为行业从低端走向高端开辟出新的路径。

爆发式发展后应解决三个层面的“六个缺”

   基于对制造行业的深入了解和近期与平台企业的广泛接触,马理事长在会上直言,在共享单车大热的当前,更要冷思考一些问题,“这个新事物想要进入良性发展,应该重点解决三个层面的‘六个缺’。”

   一是运营商层面,要解决缺文化、缺模式。简单来说就是要做到“三心”,即让消费者放心、舒心、动心,因为安全性、舒适性、吸引力是构成用户群体的基本要求,也是能留住消费者的长久餐票。但是由于缺乏文化的积淀,共享单车的发展也在走一些弯路,只有喜欢自行车、了解自行车,才能真正的融入行业。此外,共享单车多为融资的渠道出现,存在资金链断裂的风险,热潮过后也将面临洗牌整合。

   二是政府层面,要解决缺路可走,缺规可循。也就是说政府应该做好后勤,使共享单车做到“有路可走、有规可循”,自行车道的建设是基础、管理制度的出台是保障,如此才能促进共享单车有序健康发展。

   三是自行车制造行业层面,要解决缺主动,缺定力。这就要求行业内企业要主动去拥抱互联网,运用互联网思维解决行业的转型升级,将行业创新与共享单车相结合,做到互融共赢;其次要保持定力,坚持走中高端路线,提高自行车人口比例和产品的附加值,变中国制造为中国智造,由自行车制造大国变为自行车强国,这才是行业发展的终极目标。

今后应重在有准可依,有序而为

   由于共享单车爆发式的增长,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秩序混乱和安全隐患,由上海、天津两市自行车行业协会发起的共享单车团体标准在大会上发布,已进入征求意见阶段,今后将持续做好《共享单车团体标准》的制定和试点工作,尽快形成行业标准,以引导广大企业增强标准意识和质量观念,确保高质量的搞好共享单车的生产开发,进一步提高自行车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马理事长还责成筹备会小组尽快成立共享单车专业委员会,积极为行业企业和互联网企业搭建互融共赢平台,并尽快落实专业委员会秘书处的建立。进一步加强共享单车专题调研,掌控好共享单车开发的重点环节,特别加强优质零部件产品的研发,抓好以共享单车为新切入口的产业发展。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