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羽协发布行业质量强国建设纲要
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统筹推进质量强国建设,全面提高我国质量总体水平,也为我国制造业疫后恢复指明了方向。中国羽绒工业协会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根据行业发展实际和发展需要,拟定《中国羽绒行业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并于3月8-10日召开的第26届中国国际羽绒博览会期间发布,以下为《纲要》主要内容:
中国羽绒行业质量强国建设纲要
羽绒行业是我国轻工业重要的民生产业,羽绒制品是人民群众防寒保暖的必需品之一,羽绒及制品的质量是人民群众温暖和幸福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羽绒行业整体质量水平稳步提升,但质量风险依然存在,胶水绒、粉尘绒等制假手段依然对行业质量安全带来挑战。随着直播带货等新兴电商渠道的发展,羽绒行业质量管控和治理形势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从近几年国抽数据来看,2014年我国羽绒服线下质量抽检合格率为92.2%,到2019年合格率为96.7%;而线上抽检合格率2014年仅为79.5%,2020、2021年分别为78.1%和82.0%。同时,羽绒被2019年线下抽检合格率91.7%,而2021年线上抽检合格率为78.5%。线上羽绒制品质量形势严峻。
建设羽绒质量强国是贯彻执行国家重要发展方针政策,推动我国羽绒行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我国由羽绒大国向羽绒强国转变的重要举措,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为统筹推进羽绒质量强国建设,全面提高我国羽绒及制品质量总体水平,制定本纲要。
一、主要目标
到2025年,羽绒及制品整体质量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国羽绒品牌影响力稳步提升,人民群众对羽绒制品的质量认同感、满意度明显增强,羽绒质量强国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1、产品质量明显改善
行业整体质量意识不断提升。胶水羽绒、粉尘绒等人为造假现象有效抑制,市场秩序得以改善;线下羽绒制品质量合格率维持在94%以上,线上羽绒制品合格率提升至90%以上。形成产品供给和消费需求更加匹配、优质优价的市场格局。
2、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行业服务质量大幅提高,服务满意度全面提升。服务人员素质过硬,熟练掌握羽绒及制品专业知识,能够向市场和消费者传达准确的羽绒消费常识,虚假、夸张宣传显著降低。专业服务赋予羽绒制品更多价值感和体验感,提升羽绒制品美誉度。
3、品牌建设取得更大进展
行业品牌意识大幅提升,企业争创品牌氛围更加浓厚,大众对中国羽绒品牌更加信赖,品质卓越、特色鲜明的品牌领军企业持续涌现,形成一批质量过硬、优势明显的中国羽绒制品品牌。
4、质量基础保障更加先进
行业标准化体系更加科学完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维持国际领先水平,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实现更高水平协同发展;检验检测水平稳步提升,认证、认可体系逐步健全,检测专家队伍持续壮大,打造、认证一批技术过硬、水平稳定的检测实验室。同时,行业社会责任持续增强,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到2035年,羽绒质量强国建设基础更加牢固,标准体系和检测技术引领全球,认证体系科学健全,品牌综合实力达到更高水平。
二、重点任务
(一)增强质量竞争力
1、提高质量竞争水平。推动产业质量升级,开展对标达标提升行动,以先进标准助推行业提质增效,推动行业高端、智能、绿色发展,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支持数字工厂、智能车间、先进管理软件系统在行业的普及和应用,加强专利、商标、版权、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保护。
2、强化诚信自律,推动质量升级。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推动企业加快产品创新、服务升级、质量改进,促进定制、功能、智能、时尚等新型消费提质扩容,满足多样化、多层级消费需求。开展放心消费创建活动,推动经营者诚信自律,营造安全消费环境,加强售后服务保障。
(二)推动质量发展效益
1、树立质量发展绿色导向。大力推广绿色生态羽绒业,推动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建立健全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相关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大力发展绿色供应链。优化回收羽绒等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标准,实现资源绿色、高效、规范再利用。
2、培育质量卓越产业集群标杆。支持产业集群加强技术升级和质量监控。行业协会与产业集群共建质量标准创新合作平台,开展质量比对合作,加强创新技术研发,培育形成质量卓越产业集群标杆,以点带面,全面提升产业集群质量发展水平。
(三)加快产品质量提档升级
1、优化羽绒产品供给品类。实施质量提升行动,加快升级标准,提高研发设计与生产质量,推动羽绒产品质量从生产端符合型向消费端适配型转变,促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加快羽绒产品迭代创新,推广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推动基于材料选配、工艺美学、用户体验的产品质量变革。加强产品前瞻性功能研发,扩大优质新型产品供给,推行高端品质认证,以创新供给引领消费需求。
2、推动羽绒产品质量迈向中高端。发挥科技创新对质量提升的牵引作用、高标准对高质量的推动作用,大力发展优质制造,强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质量控制,推动羽绒产品整体质量向中高端迈进。
(四)增强企业质量发展能力和品牌创建水平
1、加快创新技术、材料研发应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质量技术创新投入,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促进品种开发和品质升级。鼓励企业加强质量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推进质量设计、试验检测等先进质量技术的研发应用。
2、全面提升质量管理水平。鼓励企业制定实施以质取胜生产经营战略,创新质量管理理念,提高羽绒产品质量稳定性,提升羽绒品牌美誉度。构建数字化、智能化质量管控模式,充分利用追溯平台、认证平台,对供应链质量控制能力进行考核评价,消除质量短板。组织、引导企业开展质量管理数字化升级、标杆经验交流、管理体系认证、质量标准制定等,加强全员质量教育培训,健全企业质量管理制度,重视质量相关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3、争创国内国际知名品牌。完善品牌培育发展机制,开展中国品牌创建行动,打造中国精品,培育大国工匠。鼓励企业实施质量品牌战略,深化品牌设计、市场推广、品牌维护等能力建设。支持企业加强品牌保护和维权,依法严厉打击品牌仿冒、商标侵权等违法行为,为优质品牌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五)推进质量治理现代化
1、建立健全质量激励制度。建立健全行业质量激励制度,对质量管理先进、成绩显著的企业和个人实施激励。建立行业质量分级标准规则,实施产品质量分级,引导优质优价,促进精准监管。建立健全强制性与自愿性相结合的质量披露制度,鼓励企业实施质量承诺和标准自我声明公开。
2、优化质量监管效能。创新质量监管方式,构建羽绒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完善质量安全追溯标准,加强数据开放共享,形成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质量安全追溯链条。加强市场秩序综合治理,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质量竞争、优胜劣汰。
3、推动多元质量共治。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健全以法治为基础、政府为主导、行业协会配合、产业各方参与的多元质量治理机制,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全方位推动质量升级。积极开展质量改进、质量创新、技能竞赛等行业活动。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开展标准制定、品牌建设、质量管理等技术服务,推进行业质量诚信自律。引导消费者树立绿色健康安全消费理念,主动参与质量促进、社会监督等活动。
三、重点工程
1、创建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鼓励羽绒产业集群、产业园区等创造性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制定和实施先进质量标准,通过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品牌建设、质量基础设施服务,培育一批产业集群商标和区域品牌,提升产业质量效益。
2、羽绒产品科技创新提升工程。加强羽绒产品创新创意设计,加快新技术研发应用,推动产品升级迭代和品牌化发展。通过举办科技创新大赛、技术发展论坛等形势,培育创新氛围,推广新材料、新科技和新技术,通过科技创新阶梯性提升产品质量。
3、建设全球化羽绒追溯平台。加快构建产业链信息完整、各环节公开透明、行业共建共享的羽绒及制品追溯平台,在羽绒行业建成来源可查、去向可追,企业有信誉、品质有保障的可视化信息平台,提高羽绒及制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升行业整体质量水平。
4、建立健全行业标准体系。在推动国家、行业标准不断进化,始终保持全球先进水平的同时,通过制修订团体标准,不断完善行业标准体系,为行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鼓励企业制定高于国家、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扩大精品羽绒企业和优质羽绒产品队伍。
5、实施精品培育行动。建立中国羽绒行业高品质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标识认证制度,培育一批设计精良、生产精细、服务精心的高端品牌。推广实施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优质制造。
6、提升品牌建设软实力。鼓励企业加强产品设计、文化创意、技术创新与品牌建设融合,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相关行业协会等加强品牌建设与工艺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加大品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力度,组织和参与品牌评价和国际标准制定。
7、创办“羽绒节”、举办羽博会。定期举办中国国际羽绒博览会,全方位展示行业和企业发展成果。创办“羽绒节”,宣传羽绒消费文化,提升羽绒制品市场活跃度。加强中国羽绒品牌宣传推广和传播,讲好中国品牌故事。
8、专业实验室能力认证工程。定期举办检测技术大比武、实验室能力验证等活动,评选、认证一批专业检测实验室队伍,培育一个技术过硬、专业可靠的专家人才队伍。通过向质量检测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以及销售平台推荐专业检测实验室,提升质量监控效率和准确度,更有效提升行业质量水平。
9、质量安全监管筑堤工程。加大行业质量监督抽查力度,聚焦网络交易平台,开展与国家相关质检部门、地方质检部门、销售平台等单位的联动抽查行动,及时发现、精准处理质量安全问题。
10、羽绒知识教育工程。通过举办培训、编写教材等方式,加强对消费者和品牌商的羽绒知识教育活动,增强品牌销售人员专业性,提升民众对羽绒产品质量的辨别能力和认知能力,在消费市场形成“自动驱逐劣币”的良好氛围,减少低质产品生存土壤。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4、免责声明:本站信息及数据均为非营利用途,转载文章版权归信息来源网站或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