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3季度我国食糖进口量跌价扬
2008-12-04 来源:中国食品产业网
据海关统计,今年前3季度,我国食糖进口69.9万吨,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28.1%,价值2.8亿美元,下降7.9%,进口平均价格404.8美元/吨,上涨28.1%。其中,9月份当月进口4.4万吨,下降69.5%,价值1892万美元,下降59.6%,进口均价427.2美元/吨,上涨32.5%。其进口主要特点有:
一、进口均价呈现稳步上升态势。今年 2月份,我国食糖进口均价曾一度跌破300美元/吨关口至287.2美元/吨,3月份进口均价升至343.7美元/吨,此后一路振荡走高,到8月份高达461.8美元/吨;9月份则回落至427.2美元/吨,仍然维持在400美元/吨以上(下图)。

二、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为主。前3季度,我国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食糖56.7万吨,下降31%,占同期我国食糖进口总量的81.2%。同期,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口8万吨,下降24%,占11.4%。
三、国有企业进口独占7成。前3季度,国有企业进口食糖47.4万吨,下降19.5%,占同期我国食糖进口总量的67.9%;同期,私营企业进口15.1万吨,下降42.7%,占21.6%;外商投资企业进口5.9万吨,下降41.8%。
四、古巴、印度和韩国为主要进口来源地。去年我国与古巴签订了每年40万吨的原糖进口长期供货协议。前3季度,我国自古巴进口食糖38.3万吨,增长14.4%,占同期我国食糖进口总量的54.7%;同期,我国自印度和韩国分别进口食糖16万吨和8.9万吨,分别增长1.9倍和下降22.7%,分别占22.9%和12.7%。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我国食糖产量快速增长,国内市场供应过剩局面进一步加剧,食糖价格大幅下降,可能引发“糖贱伤农”现象。根据中国糖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2007/08榨季,我国食糖库存超过150万吨,为历年榨季中结转库存量最大的一年;而同期我国食糖进口量仅占2008年共194.5万吨进口关税配额的35.9%,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4个百分点,仍无法扭转过剩局面。与此同时,国内市场食糖价格出现大幅下跌,郑糖901合约从3月4日的5385元/吨高点,一路跌至10月10日的2652元/吨最低,7个月内跌幅超过50%;而主力905合约也从6月19日的4145元/吨跌至10月10日的2789元/吨,跌幅超过30%。当前国际食糖市场份额基本被古巴和巴西等国家占据,我国食糖出口缺乏竞争力,今年前3季度,我国食糖出口仅4.2万吨,大幅下降58.1%,国内食糖过剩压力难以通过出口缓解。
(ZZF)
一、进口均价呈现稳步上升态势。今年 2月份,我国食糖进口均价曾一度跌破300美元/吨关口至287.2美元/吨,3月份进口均价升至343.7美元/吨,此后一路振荡走高,到8月份高达461.8美元/吨;9月份则回落至427.2美元/吨,仍然维持在400美元/吨以上(下图)。

二、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为主。前3季度,我国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食糖56.7万吨,下降31%,占同期我国食糖进口总量的81.2%。同期,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口8万吨,下降24%,占11.4%。
三、国有企业进口独占7成。前3季度,国有企业进口食糖47.4万吨,下降19.5%,占同期我国食糖进口总量的67.9%;同期,私营企业进口15.1万吨,下降42.7%,占21.6%;外商投资企业进口5.9万吨,下降41.8%。
四、古巴、印度和韩国为主要进口来源地。去年我国与古巴签订了每年40万吨的原糖进口长期供货协议。前3季度,我国自古巴进口食糖38.3万吨,增长14.4%,占同期我国食糖进口总量的54.7%;同期,我国自印度和韩国分别进口食糖16万吨和8.9万吨,分别增长1.9倍和下降22.7%,分别占22.9%和12.7%。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我国食糖产量快速增长,国内市场供应过剩局面进一步加剧,食糖价格大幅下降,可能引发“糖贱伤农”现象。根据中国糖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2007/08榨季,我国食糖库存超过150万吨,为历年榨季中结转库存量最大的一年;而同期我国食糖进口量仅占2008年共194.5万吨进口关税配额的35.9%,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4个百分点,仍无法扭转过剩局面。与此同时,国内市场食糖价格出现大幅下跌,郑糖901合约从3月4日的5385元/吨高点,一路跌至10月10日的2652元/吨最低,7个月内跌幅超过50%;而主力905合约也从6月19日的4145元/吨跌至10月10日的2789元/吨,跌幅超过30%。当前国际食糖市场份额基本被古巴和巴西等国家占据,我国食糖出口缺乏竞争力,今年前3季度,我国食糖出口仅4.2万吨,大幅下降58.1%,国内食糖过剩压力难以通过出口缓解。
(ZZF)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