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乳业遭遇多事之秋 行业洗牌加速

分享到: 更多
2017-02-22 来源:证券日报

2016年对于乳业来说是不寻常的一年。

  一线龙头乳企遭遇多事之秋,上游养殖企业50%以上亏损,而婴幼儿配方奶粉板块内企业在高库存压力下,出现业绩下滑、亏损等现象真实写照,随着奶粉新政“注册制”的深入实施,国内奶粉市场必将迎来一波新的洗牌。

  处于行业寒冬中的乳企如何在竞争中存活完好的活下来,将成为乳企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未来国内乳制品行业的竞争将进入白热化,奶价回升对养殖企业带来利好的同时,必将增加乳制品加工企业的成本,跨境购、进口大包粉及液态奶依然充斥着国内市场,预计2017年,整个乳制品行业总体要好于2016年,但困难依然存在,而婴幼儿配方奶粉行业随着行业洗牌的加剧,也行业将迎来拐点。

  上游奶牛养殖业50%以上亏损

  受国际奶价低迷、国内“奶剩”影响,我国奶牛养殖业2016年延续了前两年的低迷状,五成以上奶牛养殖业亏损让奶农苦不堪言。

  众所周知,2013年,“奶荒”背景下让奶农过了一个好年景,但是,从2014年至今,我国的原奶价格一路“跌跌不休”,导致国内奶牛养殖企业大面积的亏损,为此,奶业被银行列为“高危”行业的名单。

  中国奶业协会会长高鸿宾在第七届中国奶业大会暨2016中国奶业展览会上透露,据定点监测,今年3月份,国内奶牛养殖亏损面已达到51%,比去年高了5.8%。更严重的是这种状况还在扩大蔓延。

  事实上,从2013年的“奶荒”,到如今的“奶剩”,杀牛倒奶现象频频发生,奶价下跌致使奶牛养殖业笼罩在亏损的阴霾中,低迷的奶价与不散的雾霾一样,让奶农压抑的喘不过气来。

  今年上半年,《证券日报》记者走访大包粉加工企业,它们每天都是满负荷生产加工大包粉,有的乳业收购的原奶,在不能全部加工成乳制品的情况下,不得不将收购的原奶加工成大包粉储存,也有养殖企业将卖不掉的鲜牛奶进行加工储存。但是,每加工一吨奶粉,都会给企业带来损失。

  记者走访的山东、河北等市场,因奶价低迷,很多奶农不得不卖掉或杀掉一部分奶牛,特别是有贷款压力的奶农,他们的日子更是艰难,不少小规模型牧场最终以倒闭收场。

  其实,国内奶牛养殖业的景气度指数如何,从相关上市公司的业绩表现中可一窥究竟。

  在港上市的现代牧业则是国内最大的奶牛养殖企业,其发布的2016年半年报业绩显示,受原料奶售价下跌影响,现代牧业上半年收入为25.70亿元,同比下跌8.8%;截至6月底, 现代牧业中期由盈转亏,亏损额为5.66亿元,而去年同期净利润为5.07亿元。

  亏损5.65亿元!这是现代牧业自2010年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现代牧业的亏损也让国内专家对于大型牧场是否适应中国国情提出了疑问,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奶牛养殖企业中,现代牧业亏损不是个案,其它的中小型牧场在2016年同样面临亏损的压力。

  同为大型牧场的西部牧业,今年同样受生鲜乳价格下滑导致业绩亏损。

  根据西部牧业三季报业绩显示,1月份-9月份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01亿元,同比下降3.8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772.66万元,同比下降400.5%;扣非后的净利润为6808.62万元,同比下降14.53倍。

  对于利润的下降,西部牧业表示,主要原因为生鲜乳销售价格较上年同期下降;同时由于2015年6月份收购全资子公司西牧乳业,该公司尚未达到预期效益,而新产品研发支出及市场开拓等相关费用投入较大,致使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增加;公司经营性流动资金借款较上年同期增加,导致财务费用较同比上涨。

  同样,原生态牧业作为国内一家乳牛畜牧企业,公司业绩自2015年开始下滑,原因就是国内原料奶价格持续回落。而到了今年上半年,原生态牧业首次出现亏损。

  数据显示,原生态牧业今年上半年原料奶销售量升价跌,公司上半年牛奶销售收入同比减少5.0%至5.14亿元,减速有所放缓。由于原料奶平均售价同比下降12.9%至4005元/吨,销量同比增加9%至1.06万吨,所以销售收入减少主要是国内原料奶价格下降所致。公司每头牛年平均产奶量10.2吨,同比提升6.3%。牧场乳牛数目同比增加1382头至5.1万头,成母牛数量有所上升。

  另外,乳牛公允价值变动亏损增加1.1亿元。加之国内原料奶价下跌使得报告期内生物资产公平值变动减销售成本由去年同期的亏损1.46亿元扩大至亏损2.56亿元,公司业绩由去年同期盈利1090万元转为亏损1.36亿元,每股基本亏损为3.5分。

  尽管公司开展肉牛饲养业务,并适时开展全脂粉加工业务来应对,但是,未来原料奶价格如果还在低位徘徊,公司依然面临较大的压力。

  2015年12月2日登陆香港交易所的中地乳业,受原奶价格下降影响,公司上市以来业绩遭遇重创,面对行业现状,中地乳业在做好牧场建设的同时,计划将向下游进军,从事生产鲜奶及酸奶等高端产品。

  原奶价格下滑,迫使奶牛养殖企业向下游产业链延伸,现代牧业、中地乳业还有中国圣牧,它们纷纷将触角深入下游推出自有品牌的乳制品。

  在一个相对缺奶的国家,竟然出现“奶剩”。追其原因,一方面来自进口大包粉的冲击,一方面,受经济下滑国内消费疲软等因素影响,乳制品的销售情况并不乐观,这就导致了乳企对原奶的需求在下降,另外,在“奶荒”时,不少乳企进口了大量的大包粉进行储备,这也导致乳企对原奶的需求有所下降。不过,随着国内奶牛数量的减少,国际奶价的回升,国内奶价自9月份以后开始出现回升。

  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今年受原奶价格下降,不少养殖企业处理了一部分奶牛,而这个数量大约在80万-100万头左右,截至目前国内大约有500万-600万头奶牛,奶牛数量的下降,直接影响是鲜奶量的下降。使得不少奶牛养殖企业从9月份至今的日子相对好过了一些。

  事实上,每年的3月份-6月份是传统的奶农卖奶相对困难的日子,其它时间相对好一些。另外,受原材料价格下降,国内的养殖企业的成本也在下降,虽然与国际上相比不具备竞争优势,但是,对于目前3.5元/公斤的原奶价格还是有利润可言的。而上海地区4.6元/公斤的价格,让上海奶农成为最幸福的奶农,因为只要原奶质优,光明乳业都会照单全收。

  综上,2016年,在整个原奶价格下行的压力下,养殖企业的亏损已经定局。随着国内奶牛数量的减少,原奶价格逐渐回升,奶农在保证原奶质量的前提下,只要合作企业按照合同收购,奶农接下来的日子要比2016年要好过一些,2017年多数奶牛养殖企业将会盈利。

  伊利遭举牌 蒙牛陷人事变动

  值得一提的是,伊利股份和蒙牛乳业作为乳制品行业内两大龙头企业,在2016年都遇到了不小的“坎”。

  作为A股市场中的蓝筹股,伊利股份稳定的业绩收入成为不少稳健投资者关注的标的。而伊利股份,也一直勤勤恳恳的深耕主业,在打造全产业链模式的同时,还积极走出去寻找更好的奶源。然而,就因为公司股权相对分散,公司遭遇阳光保险的举牌,而不愿被别人“打扰”的伊利,不得不停牌并祭出重组方案来应对险资举牌。

  通过一个多月的努力,伊利股份决定通过定增收购中国圣牧股份,险资举牌,撮合了一桩美好的“姻缘”,两者的结合被业内看好的原因是双方可以通过协调作用实现“1+1”大于2的效果。

  根据定增方案,伊利股份拟以15.33元/股的发行价,向包括呼市城投、内蒙交投在内的5名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股票约5.87亿股,限售期为60个月,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约90亿元。

  此次定增所募集资金的用途,除了投资新西兰乳品生产线建设项目、国内高附加值乳品提质增效项目等项目外,其最大部分即46亿元拟用于收购中国圣牧股份,收购总数为23.51亿股,收购价格为2.25港元,总计52.9亿港元。收购完成后,伊利股份将持有中国圣牧37%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并获得中国圣牧的控股权。

  众所周知,中国圣牧是做有机奶的上市公司,通过收购,伊利股份能够强化上游奶源供应。

  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中国圣牧拥有奶牛12.20万头,其中有机奶牛8.38万头。其有机牧场位于乌兰布和沙漠,污染少且拥有有利的气候优势,因此奶源质量尤其是有机奶源质量较高。另外,公司还是唯一一家通过欧盟乳业标准的沙漠有机产业链企业。

  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圣牧拥有资本市场平台,而伊利股份不但可以通过香港资本市场平台进行海外融资,还可以通过圣牧补上在有机奶方面的短板。对于圣牧而言,在创立之初与蒙牛的关系十分密切,如今再与伊利捆绑在一起,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找到了靠山,在当前原奶价格低迷的背景下,也为公司原奶的输出找到了买家。因此,双方联姻是一种双赢的局面。

  伊利股份与中国圣牧的联姻,虽然是在阳光保险倒逼下的结果,但是,双方的结合还算圆满,伊利可以安心的实施公司的既定战略。

  然而,蒙牛就没有那么幸运了。2016年对于蒙牛来说可以用“动荡不安”来形容。在业绩不理想的背景下,中粮又启动了国企改革,在这样的背景下,蒙牛乳业迎来换帅之举。

  与伊利股份被举牌时间相近,9月15日,当大家都在欢度中秋之际,蒙牛乳业宣布换帅,陪同蒙牛乳业4年的总裁孙伊萍辞职,而有着达能“标签”的原雅士利高管卢敏放正式接任总裁一职,这也让外界对于蒙牛与达能之间的关系变得敏感。

  蒙牛表示,达能要想在二级市场上增持蒙牛股份必须征得第一大股东中粮的同意。言外之意就是蒙牛不会轻易的卖给达能的,请大家放心。

  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则是蒙牛的业绩不是很理想。特别是收购雅士利后,受雅士利业绩下滑拖累,蒙牛的财务数据开始变得难看,最终走上亏损之路。

  蒙牛乳业最新发布的业绩预告显示,公司预计2016年净利润将出现较大亏损,而造成公司亏损的原因有3个,一是对投资雅士利公司产生的商誉进行减值;其次是公司一次性出售库存大包粉产生损失;另外,一家重要的联营公司预计亏损。

  值得一提的是,蒙牛所提的联营公司则是指在中国香港上市的现代牧业。受雅士利和现代牧业两家公司预亏所致,蒙牛乳业遭遇8年来首次亏损,这对于一家国内乳制品龙头企业来说,压力定会不小。

  对于未来发展,蒙牛乳业表示会继续聚焦品牌与产品的创新,合三大股东之力,整合产业链和国际资源,全面提升企业运营效率,进一步强化渠道和营销体系,保持业务的持续稳定成长。

  事实上,自从卢敏放上任公司总裁后,其最大的动作就是对蒙牛的组织架构进行了调整,同样,雅士利的调整也已经进入实施阶段。

  蒙牛表示,“新事业部制将帮助蒙牛形成以消费者、市场为导向的组织模式,通过集团集中采购、奶源统一管理等方式,整体运营效率将大大提升,每一个业务单元也将更加聚焦、更均衡发展”。

  而在新总裁卢敏放看来,进入2017年,公司的工作重点是进一步强化渠道和营销体系,聚焦品牌优势资源,全面提升营运效率和盈利能力,同时加强产业布局,更好地整合上下游资源,为实现公司的长期战略目标打下扎实基础。

  作为国内体量最大的两家乳业,伊利股份与蒙牛乳业在2016年都遇到了一些困扰,伊利股份已经通过重组暂时应对了险资举牌,但是,股权分散问题仍未解决。而蒙牛在完成组织架构调整后,公司将进入卢敏放时代,而这位“空降”的职业经理人能否带领蒙牛走上新的辉煌,其改革成效如何?尚需要时间的检验。

  “注册制”促奶粉行业大洗牌

  纵观整个乳制品行业,在行业增幅继续减慢的行情下,各家企业纷纷自调结构来应对。

  而在乳业板块中,婴幼儿配方奶粉作为宝宝们的口粮,再加上二胎政策红利即将到来,越来越多的乳企都想来分享婴幼儿配方乳粉这块蛋糕。面对杂乱的奶粉行业,被称之为史上最严的奶粉新政“注册制”10月1日正式进入实施阶段,奶粉行业迎来一波大的洗牌。

  事实上,每一个国产奶粉企业都过得战战兢兢,用他们的话说,操着卖“白粉”的心来做奶粉,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因为中国的奶粉行业真的伤不起。

  众所周知,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让消费者对国产奶粉失去信任,经过8年“抗战”,在恢复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心方面,国内乳企做了大量的工作,从目前的舆论来看,消费者对于国产奶粉的信心在逐渐增强,从市场占有率来看,国产奶粉大有超越进口奶粉之趋势。

  但是,当前的奶粉行业并不太平,竞争也非常惨烈。这从奶粉上市公司业绩上可以看出,当前国内奶粉行业的景气度。而作为国产奶粉龙头企业的贝因美,公司业绩的亏损成为奶粉行业的一个缩影。

  根据贝因美财报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9月份,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30亿元,同比减少30.79%;实现归属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4.09亿元,同比减少89.45%。

  从曾经的行业老大到亏损大户,贝因美自2014年至今业绩持续低迷。在2016年半年报中,贝因美将公司业绩下降的原因归咎为,受市场假奶粉事件以及奶粉新政配方注册制过渡期行业秩序混论影响所致。

  事实上,奶粉注册制早在2015年就提上日程,贝因美为处理库存曾授信给经销商,先发货后打款的政策,致使公司2015年的应收账款激增,而这一举措,也让贝因美承担了不少风险。

  如果说贝因美的亏损与公司管理有一定的关系,那么雅士利的巨亏多少反映了行业的困境。

  近日,蒙牛和雅士利同时发布了2016年业绩盈利预警公告,双方均表示在报告期内公司预计业绩亏损。

  其实,作为国内两大巨头,在伊利股份奶粉大幅度增长带动公司业绩增长的同时,也拉大了与蒙牛乳业的距离,为赶超伊利,蒙牛做出了收购雅士利补充奶粉板块的举动,然而,这笔买卖不仅没有提升蒙牛业绩,反而成为累赘拖累蒙牛业绩,致使公司走上亏损。

  纵观雅士利近两年来的业绩表现,可以用萎靡不振来形容。今年上半年,雅士利净利润约1500万元,同比下降80.06%;对于2016年全年业绩,公司预计亏损。

  雅士利将2016年预亏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受进口品牌及跨境电商奶粉冲击较大、新西兰工厂利用率低增加成本,以及雅士利渠道转型及内部整合带来了更多成本费用。

  不过,雅士利业绩下降的同时,伊利股份的奶粉板块在今年上半年也表现不佳。今年上半年,伊利奶粉及奶制品业务的营收同比下降了24.05%。

  伊利股份在中报中表示,境外婴儿奶粉厂商通过海淘和跨境电商等渠道,快速抢占国内婴儿奶粉市场份额,致使在报告期内国产婴儿奶粉品牌的市占份额同比下降。

  面对奶粉行业惨烈的竞争,部分奶粉企业开启转型之路,而做保健品成为奶粉企业下一个掘金点,合生元就是其中的一家。

  继2015年9月以13.86亿澳元(相当于76.76亿港元)并购Swisse83%股权后,合生元再度加码,近日,公司发布重大事项公告称,董事会决定以3.11亿澳元(相当于18.087亿港元)收购Swisse剩余小股东17%的股权。

  值得一提的是 ,并购一年来,Swisse销售得到强劲拉升。今年上半年,Swisse的收入同比增长34.9%,至12.84亿元,在合生元营收中的占比高达42.68%。

  据合生元透露,2017年3月,合生元将启动Swisse的中国市场落地计划,未来将整合集团婴童渠道将其变成家庭健康营养产品的重要销售渠道之一。对于收购Swisse一事,合生元称,Swisse能够给集团带来独有机遇。

  事实上,产能过剩、跨境电商冲击、奶粉新政出台,这些因素都对国内奶粉企业的发展增加了障碍,特别是在配方奶粉注册制的实施,让那些拥有多个配方品牌的乳企开始集中处理库存,价格战也就变得更加激烈。

  一组数据可以说明我国配方奶粉行业实施注册制的必要性。

  数据显示,国内配方乳粉品牌线上与线下两者合计大约有3000多个,一个奶粉企业,可以生产几十个甚至近百个系列,一方多品牌现象严重,有的企业为调动零售店积极性,推出零售店专卖产品,实际上产品配方雷同,价格却差异很大;有些贴牌代工厂生产几十个品牌的奶粉实则都是使用同一配方,改头换面后又冒充新产品上市。按照国家注册制要求,未来每家乳企原则上不超过3个配方系列,估计品牌数量最多500个-600个。

  也就是说大约有八成配方粉品牌退出市场。为此,2017年将是婴幼儿奶粉行业的拐点之年。

  为解决品牌多而乱的现象,国家推出奶粉配注册制,旨在提高婴幼儿配方奶粉行业的准入门槛,按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解释,注册制将重点对企业研发能力、检验检测能力以及食品良好生产规范、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等进行审查,并将对产品的科学性、安全性进行专家审评。

  “每个企业不得超过3个系列9种产品配方”,并要求“同一企业申请注册的同年龄段产品配方应当具有明显差异,并有科学依据证实”。另外,无论是国产奶粉还是进口奶粉都将纳入注册制的监管范围。

  而在今年,婴幼儿配方奶粉注册制政策的实施,成为配方奶粉行业的大事件,而其带给乳业的影响也将是深远的,这一政策必将引发奶粉行业进一步洗牌。

  根据Euromonitor 数据显示,2015年配方奶粉市场规模约为1151亿元,国内其它小品牌市占率约25%-30%。目前行业观察到的公认数据是176家(国内103家、国外73家)企业,注册制规定每个企业原则上不得超过3个配方系列,如果以线上线下3000个品牌计算,大约80%的品牌将淘汰。

  而在业内人士看来,杂牌奶粉主要集中在三、四线城市及乡镇市场,当这些品牌退出市场后,将腾出大约200亿元的市场空间,而这块空间将利好国产奶粉企业。

  “一线外资品牌价格带偏高渠道不够下沉,不具备抢占三线及以下城市奶粉市场的能力,预计三线及以下城市将腾出100亿元-200亿元的奶粉市场空间,大概率会被国产品牌瓜分,届时,贝因美、伊利、圣元、雅士利最为受益。加上,2017年全面二胎效应将正式释放红利,预计2017年奶粉需求量增加在5%-10%之间。”业内人士如此表示。

  不过,对于整个国产奶粉业来说,2017年虽然比2016年的日子要好过一些。不过,当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标签标识监督管理通知于2016年12月7日开始实施,在业内人士看来,“清洁标签”行动对国产奶粉不公平,因为进口奶粉在国外有市场,它们可以在境外宣传,通过网站消费者可以看到它们的宣传图片,但是,国产奶粉则不同。、

  也就是说,以往“有益智、增强抵抗力、增强免疫力、保护肠道”等功能性表述将在婴幼儿配方奶粉的标示中不再体现。时下,婴幼儿配方乳粉注册制已经进入注册阶段,其中,标示和说明书样稿及其声称是注册审评的重要内容。

  奶粉注册制的实施,意味着我国对婴幼儿配方奶粉的配方管理已经上升到药品监管的级别,配方注册制堵住了奶粉的“忽悠门”,也标志着配方奶粉“一名取胜”的时代即将终结。随着各家企业的努力,婴幼儿配方奶粉行业在经历了2016年去库存压力后,2017年必将迎来业绩拐点,随着注册制在2018年靴子落地,奶粉行业将回归正常。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