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干食品潜藏巨大市场
2019-08-29 来源:中国食品报网
相关报道显示,美国、日本的冻干食品市场相对成熟且初具规模,每年分别需要600万吨和200万吨的冻干食品。而中国目前冻干食品的产量只在3000—4000吨,差异巨大。有专家预测,未来,国内对冻干食品的需求有可能达到800万—1000万吨。
精确冷冻和适当贮藏是关键
冻干食品也称FD(Freeze Dried)食品,这种食品的优势是能维持其本身的新鲜度及营养成分,无须防腐剂就可以在常温下保存5年以上。其最早出现在阿波罗登月宇航员的菜单里。因其成品重量轻、便于携带和运输,冻干食品开始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了休闲方便的健康食品。
我国目前的冻干食品种类还比较常规,有冻干水果片、冻干蔬菜、冻干牛肉以及汤类。最常见的就是方便面里的“蔬菜牛肉”佐料包,脱水率可达95%。
之所以能够达到如此高的脱水率,锁住食物本身的营养,还得依赖于食品行业里的黑科技——冻干技术。这项技术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俄罗斯,虽然传到中国相对较晚,但目前国内已经形成了成熟完善的供应链,只是大多在做出口。
这项技术的工作原理其实并不复杂。简单来说,冻干其实就是对冷冻产品的一次升华。当冻结的液体开始转化为气态时,就发生了升华。整个冻干过程主要包括预冻、一次干燥、二次干燥3个阶段。
冻干食品必须先在其共晶温度以下进行预冻,也就是先冷冻组成食品的物质(溶质),然后通过升华将冰从食品中去除,这时需要仔细控制温度和压力两个参数,升华速率取决于食品的蒸汽压与集冰器的蒸汽压之差,分子会从高压强的样本移动到低压强的样本,由于蒸汽压与温度有关,因此食品温度也必须高于集冰器温度。在一次干燥后,食品所有的冰都升华后,仍有一些液体存在于食品中,通过二次干燥彻底清除多余的水分。这个过程也叫等温解吸,多余的水分会通过高温而被解吸出来。
在整个冻干过程中,精确的冷冻方法和适当的贮藏至关重要。随着不断地探索与发展,如今的冻干技术也十分成熟,在国外,冻干食品备受欢迎,甚至经常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消费大国技术成熟度高
日本和美国都属于冻干食品的消费大国。相关数据显示,美国冻干食品发展最快,在全美方便食品中冻干食品占40%—50%。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曾预测,未来,鸡蛋将变成以冻干技术浓缩成固体含量为18%—25%或30%—40%的蛋品。
日本在冻干食品的进口花销上可达每年10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9.9亿元)。冻干技术几乎覆盖了大部分的新型方便食品。维生素、全蛋粉、大豆粉、花生粉等都是用冻干的方法来确保其营养成分。20世纪90年代,日本东洋FD食品株式会另辟蹊径,将油菜、菠菜、芹菜、萝卜叶、豌豆、胡萝卜、南瓜、雪里红这8种蔬菜混合,冻干后制成颗粒蔬菜。这种混合后的颗粒蔬菜富含叶绿素、胡萝卜素、维生素、矿物质等天然而全面的营养成分。因为又是颗粒状,咀嚼轻松,所以这种颗粒蔬菜十分适合婴儿、老人以及进食困难的病人和食量受限的运动员,好处颇多。
前景广阔或覆盖保健食品
国内冻干食品的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看好这块市场的企业后续发力也很足。从淘宝数据来看,经过冻干技术加工后的一些高附加值的水果市场接受度较高,例如百草味的榴莲、无花果等,其中最高的冻干榴莲产品销量超过了220万,无花果销量超过24万。这些休闲零食品牌的“冻干尝试”都已初见成效。
最早开始关注中国的冻干食品加工技术的新三和前身,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开拓,成为了康师傅、日本三洋食品等知名食品企业的FD产品供应商。同样依赖于冻干食品技术的苏伯通过企业自主研发、生产、销售,旗下的冻干汤料、冻干即食粥、休闲食品等都取得了不错的发展。好想你也十分看好国内的冻干食品前景,投资4.4亿元兴建了全智能化FD车间,可以全面满足冻干食品的生产需求。很多企业也将这项技术应用到儿童辅食和宠物食品领域,引领着我国冻干食品向更深化和细分的方向发展。
另外,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关注日益加强,能够极大地保存食品营养成分,又无须添加防腐剂的冻干食品即将迎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除此之外,如果将冻干技术应用到保健食品上面,这项技术将有望引爆我国的大健康产业。从报告来看,我国的保健营养食品行业发展迅速。有效储存一直都是保健食品行业里存在的一大问题,而冻干技术恰恰能够在保证食品营养成分不流失的情况下,改变食品形态,延长储存期。不过,利用冻干技术进行食材加工的过程中,需要的低温或超低温环境对加工设备的要求很高,导致了这种加工方式的成本是其他方式的5—10倍,加工成本将会是个很大的问题。但随着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成本的困难总有一天会被克服。
我国作为农副产品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急需通过深加工来提高产品附加值,这样“走出去”的产品才能具有品质上的竞争力。冻干技术无疑为我国农产品增值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渠道,且符合现下全球食品发展趋势。有关业内人士认为,FD技术将是未来食品行业的一个新趋势。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4、免责声明:本站信息及数据均为非营利用途,转载文章版权归信息来源网站或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