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缝制机械行业发展现状

2013-07-09 来源:中国缝制设备网

一、行业概况

台州市是我国缝制设备制造之都,是全国最大的工业缝纫机生产和出口基地。据不完全统计,拥有整机生产企业120余家(注:据统计参加CISMA2011的台州整机企业有50家),零部件配套企业有300余家,从业人员2万余人,主要分布于椒江、路桥、黄岩、玉环、温岭、临海等地,其中70%以上的缝纫机整机和零件和零部件企业均汇集于椒江下陈。台州缝制机械行业年工业总产值约100亿元左右,约占全行业1/5;年产各类工业用缝纫机200余万台,占全行业工业机总产量的40%。

台州缝制机械行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凭借民营企业的机制优势和准确的市场定位,在以飞跃、中捷、杰克、宝石、通宇、美机、顺发、求精、汇宝等 代表的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的带动下,经过多年发展投入和不断壮大,形成了机壳铸造、热处理、零件粗精加工、整机装配、产品包装及运输等相对完整的缝制机械产业链,建立 了覆盖家用机、工业机、服装机械、刺绣机械、电控系统以及各类零部件等 相对健全的产品链,常规工业机(平、包、绷、钉扣、曲折缝、暗缝、多针机等)、电控系统、裁剪机、吊挂系统的产量均排名全行业之首。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行业结束近10年的快速增长,全面步入高速和转型升级的低速发展成熟期,台州企业纷纷将发展重从上规模求速度快速向优化生产结构、重质量效益、求精做强等方面进行战略调整,特别是历经2008年行业经济形势大幅下滑、2009年较快回暖、2010年持续火爆、2011年较快回落、2012年低谷徘徊两轮的经济波动考验,企业家对行业经济规律预判能力增强,企业发展更加理性、务实,抗风险能力明显提高,产品结构较快升级,质量提升成效明显,台州缝制机械行业更加坚定的走上了转型升级发展新路。

 

二、2012年行业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2012年,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受内需低迷、外需疲软和生产要素成本持续上涨等因素影响,行业经济再步入低谷,产销量值双双下滑,利润大幅回落,企业生产经营再度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大家都在积蓄,谋求变革,培育核心竞争力,“调整转型、创新升级”已经由口号切实转变为企业实际行动和发展的内生动力。2012年各项经济指标运行情况如下:

 

1.产值情况:

产值小幅下降。据初步估算,台州市2012年缝制机械行业工业总值约110亿元,同比下降约12%。据中国缝制机械协会统计的台州25家主要整机企业显示,2012年工业总产值45.07亿元,同比下降19.49%;销售产值47.68亿元,同比下降19.49;销售产值47.68亿元,同比下降12.14%。

2.产、销量情况:

产销量较大幅度下降。据初步估算,台州市2012年缝制机械总产量约320万台(其中多功能家用机30万台),同比下降约24%。据中缝协统计的台州25家主要整机企业显示,2012年产量为177.3万台,同比下降31.64%;总销量185.2万台,同比下降23.31%;库存总量为27.1万台,同比减少27.94%。

3.效益情况

效益快速下滑。据协会统计的台州25家主要整机企业显示,2012年累计主营业务收入45.37亿元,同比下降12.88%;2012年利润总额2.04亿元,同比下降33.07%;其中25家企业中,亏损企业有3家,占12%

4.出口情况

出口较快下降。据海关等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台州工业缝纫机出口量约114.4万台,同比下降20.2%,出口额2.8亿美元,同比下降8.5%。

5.产品结构调整情况:

各企业加快发展电脑平缝机,主动减少普通平缝机生产。电脑平缝机占平缝机总量的比例已经普遍超过40%,其中直驱型电脑平缝机总量的比例已普遍超过了40%,其中直驱型电脑平缝占电脑平缝机达到90%,一体化电脑平缝机发展迅速,占比提高到16%;力佳、百惠、莱克等企业积极投入研制四针六线拼缝机,目前逐步批量化和国产化,改变了依靠进口和外资,台资企业垄断的现状;以杰克、美机、汇宝等为代表企业大力发展智能包缝机,产品基本实现批量化,市场得到快速扩展,智能包缝机占高速包缝机的比例在快速提高;厚料机产品由于具有较高的利润空间和良好的发展趋势,得到企业关注,浙江日圣,新杰克等积极投入加快发展厚料机产品,杰克JK-6380无油直驱上下复合送料厚料机入选国家火炬计划。

 

三、近年行业主要变化和特点

1.中型整机企业完成资本积累,迈上发展新平台

一是企业新厂房建设基本到位。近几年,汇宝、求精、宝宇、佳岛、大森、鸿立、曼克斯、川田等一批中型规模企业陆续完成了新厂房的建设并投入使用,厂房平均占地超过12亩,企业生产条件大为改善,产能扩展空间增大,为企业持续发展和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平台;二是企业组织结构、生产结构等不断完善,各项基础管理得到加强。近年企业纷纷在新产品开发、生产管理,质量控制、培育品牌、人才建设等方面加强了投入,特别是对机壳加工生产线和烤漆生产车间进行建设投入和改造升级的力度大,提高了机械制造在产品生产环节中的比重,质量保证能量明显提升,企业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

 

2.零部件企业加工装备和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加快跟随整机发展步伐

以前台州零部件具有企业数量多、发展时间短、生产规模小、场地狭窄、加工设备落后以及质量等级不高等特点,滞后于整机发展的现象比较突出。但是近年来,随着中捷、杰克、宝石等龙头企业对当地零部件加大扶持和采购力度,中型整机企业普遍更加重视产品质量,在零部件企业自身逐步完成资本积累等因素叠加影响下,零部件企业的质量意识快速提高,设备更新、改造以及厂房改扩建步伐加快,加工制造水平快速提长,涌现出如振盛、程望、飞龙、永固、方达、骏马、华盛等一批骨干零部件企业。由于质量提升,性价比优势明显,近年逐渐吸引了国内其他地区大中型整机企业的零件采购订单,成为继宁波、江苏之后的又一零部件重要生产和采购基地。据初步调研显示,中捷、杰克、宝石、美机等大中型企业近年在台州的零部件采购比例呈逐年增长态势,各主要整机企业供应商体系中台州零部件企业数量占比由以前的10-20%已经增长到现在40-50%。台州骨干零部件企业的数控设备占比达到20%以上,新工艺攻关应用、自动化专机改造等活动近年在零部件企业中越来越广泛。

目前,以杰克为代表的龙头企业正积极通过帮助零部件企业建立ISO9000体系、开展精益生产等举措,推动台州零部件企业管理和质量上台阶。相比宁波、江苏零部件主要企业,台州零部件由于发展起步较晚,尚刚完成原始资本的积累,还有追求更大发展的信心和愿景,企业投入和发展信心强烈,将依托台州整机产业基地的配套优势,加快跟随整机企业发展步伐。

3.依托制造基地和抓住下游市场需求升级的历史机遇,电控产业迅速壮大

近五年来,随着下游行业对高效缝制设备的需求升级,以及我国电脑高速平缝机质量提升和产业化的快速实现,以浙江琦星、浙江沪龙、浙江众邦、台州宏跃、浙江万胜电子、浙江美机、台州辉腾等为代表的企业抓住产品结构调整的机遇,加快研制和发展电脑控制系统,使台州电控产业迅速壮大,总产量跃居全行业之首。据协会初步统计,2012年台州缝纫机电控年产量超过90万台,约占全行业的55%,其中,浙江琦星电控生产同比增长60%;浙江沪龙依托电机及控制技术优势,加快向中高端特种机电控发展;浙江万胜电子发挥电子元器件制造优势,积极涉入工缝市场,发展势头良好;美机、辉腾等企业在生产电控的同时,还组装销售电脑平缝机,年产量较快增长;众邦机电、宏跃机电等细分电控领域市场、专注包缝、绷缝机电控的研制和改装,年产量呈逐年扩大趋势。

4.产业集群优势明显提升,内生式发展动力强劲

一是台州缝制机械产业集群经过近年培育、发展和调整转型,分工更加细致,产业链更加完善,形成了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和相对稳定、协调的产业体系,营造了互相学习、互相赶超和创新提升的发展氛围,加速了优势资源的聚集,使集群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活力,在行业的地位和影响不断增强;二是以中捷、杰克等为代表的一批骨干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更好的发挥了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带动作用,行业发展速度和质量明显提升,集群呈现由大变强的积极态势;三是经历经济波动考验,企业家更加成熟理性,发展理念得到积极转变,发展战略更加科学务实,坚定发展缝纫机产业的信心更加强烈,企业内生式发展动力增强;四是新生代青年企业家开始崛起,他们大部分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已经在企业担任重要管理及领导岗位,为企业的传承和行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历经摸索和考验,企业呈现更为清晰的发展模式和路线

在行业高速增长阶段,企业大都是什么产品成熟有市场 ,就跟随做什么产品,虽然资本积累较快,但是导致产品同质化和产能过剩,企业领导普遍浮躁和疏于基础管理。经过近几年经济波动考验,企业家都在考虑研究企业发展战略、如何加强管理、走差异化道路、培育核心竞争优势和实现长远发展,企业的发展模式和路线逐渐清晰,呈现以下特点:

特点一,大型企业如中捷、杰克等,在既定的产业格局下,保持规模优势,重点在加强供应链建设、提高资本运营效率、加大科技创新和产品质量提升、推进信息化和精益生产、加强营销和品牌建设等方面下工夫,进一步整合行业资源,强化突出主业,技术先进国际竞争力;飞跃在成功实施产业重组的基础上,坚持缝纫机主业不动摇,加快转型升级并向缝制机械上下游产业链延伸,积极发展多功能家用机、智能吊挂系统、电脑横机等相关产品,晚加注重发展质量、效益和经营风险的管控,呈现出多元化平行发展的良好态势;宝石公司积极调整、优化和提升缝纫机主业,主动瘦身并集中资源发展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大力引进资金和人才来优化企业的管理和资本运营结构,加强财务管控,强化品牌质量和国际营销能力建设,企业的发展基础更加坚实。

特点二,中型企业如美机、顺发、汇宝、宝宇、求精、佳岛、大森等,在巩固产品综合性价比优势的基础上,重点在优化生产结构、提升质量、加强基础管理、引进专业人才等方面推动企业由粗放式发展向精细化管理转型,更加注重产品的价格、质量、品牌及服务的综合竞争力与比较优势,具有较强的发展后劲,充满发展的竞争中茁壮成长。

特点三,以专、精、特为特征的中小型企业如中森、大洋、百惠、力佳等,在巩固现有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坚定差异化发展路线,继续瞄准附加值高的中高端产品,重点在提升中新产品开发能力、关键零部件上制造能力、工艺质量攻关保障能力等方面加强投入,打造拳头产品和核心优势,向产品系列化、专业化和品牌化经营深入推进。

特点四,部分无任何制造能力的装配型小型、微型以及作坊型企业,由于多从事常规、低端、过剩产品的生产,低成本竞争优势在快速削弱,正呈现较为明显的两极分化。一是部分企业看准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发展空间,加快转型,谋求长期发展,开始在产品质量、营销渠道、产品品种等方面下工夫,增加投入,推动企业逐步成长;二是部分企业继续走市场投机路线,随着赢利空间快速缩小和产品质量门槛的不断提高,这些企业有的已经开始选择退出市场,长远来看,这个群体将逐渐消失。

四、存在的问题

1.跟随式发展模式尚未根本改变,低行业门槛和重复投入引发的同质化、低价竞争短期内难以改变

由于台州缝制机械产业配套非常完善,产业分工过细,使缝制机械沦落为单纯的产吕组装行业,低行业门槛、参差不齐的下游需求、短平快的赢利特点,吸引了当地大量人员和资本进入,造成重复投入严重。由于跟随成本低,获利快,企业更愿意采取仿制跟随的低投入,低风险模式来发展,直接导致了常规、市场热销成熟产品的产能过剩和同质化。这种发展方式如果不能彻底转变,将极大地延缓台州缝制机械行业创新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的步伐,不利于激发骨干企业的创新热情。

2.企业基础管理薄弱,缺乏各种专业技术人才

台州企业大都还为家族式管理,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不太健全,普遍重营销重市场、轻管理轻质量,缺乏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表现在:很多企业生产多年,但是尚未导入ISO9000质量保证体系,检测设备、仪器和检测人员缺乏,制造流程和工序工艺不健全不细致,产品开发、标准化、生产制造、质量管理、国际外销等方面有一技之长的人才缺乏。据了解,企业普遍急需要缝机行业从业有3-5年以上或更长时间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人才流动在台州企业间比较频繁,如部分技术或质量方面的技术人员在台州工作5年,可能流动的缝机单位超过3家都比较普遍。

3.政府和地方行业协会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虽然缝制机械是台州十大支柱产业之一,但是在产品质量监管、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缺乏工作力度,没有建立起有序、自律和公平竞争的市场发展环境。虽然成立了市级行业协会,但是运行机制体制不顺,行业缺乏凝聚力,在推动技术进步、促进行业自律、规范无序竞争、开展人才培训等方面,目前尚缺乏有利的政策措施和举措,需要地方协会大力进行引导。

五、发展建议

1.通过加速产品结构调整和质量提升,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产业升级

缝制机械是完全市场化和充分竞争的行业,要优化、调整行业结构,只能通过内在的力量来建立进入门槛,只能通过快速升级使低水平投入无机可循。建议大中型整机企业要加快产品向机电一体化全面调整,要逐步提升机壳和零部件加工在自身制造链中的比重,要加强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的意识,要努力提升产品质量,注重工艺、标准、技术、检测、标准等基础管理工作,实现产品的差异化、品牌的内涵化和服务的个性化,在行业全面树立起“一分价钱一分货”的质量共识。

2.加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和引进,为产业升级提供支撑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和下游市场需求的不断升级,把产品做好不仅是市场的需求,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近年来企业家普遍从重市场向销售、质量、生产、管理等并重进行转变,对技术、质量、生产、采购、营销、管理等方面专业人才需求增大,应发挥政府和地方协会的作用,深入调研和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及缺口情况,通过与高等院校合作定向培养,企业现有人员培训提升、走出省外甚至到国际市场进行人才引进等方式,实施人才培养和引进规划,建立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通过3-5年的时间,为台州缝制机械行业发展提供充足专业人才和后备力量的储备。

3.目前台州产业集群的专业分工日趋明确,这种既分工又协作的产业体系有助于各企业发挥自身的优势,集中资源发展好自身的强项,有利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实现做精做专,有利利于行业在科技创新、质量提升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和产业集群的全面提升。企业应彻底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资源分散型投入模式,要充分借助外在资源,积极培育核心优势,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

 

 

(lee)

附件下载:

相关新闻

广告位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