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汰落后产能 纸企为何成为榜上主角?
7月25日,工信部公布今年首批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包括炼铁、炼钢等在内的19个行业,共计1294家企业;其中造纸企业最多,为274家。9月2日,工信部公布第二批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涉及全国67家企业,淘汰项目全部属于低端造纸行业。
今年以来,工信部连续两次公布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造纸业以淘汰落后产能企业最多而成为名单上的主角。
淘汰落后产能企业为何集中在造纸行业?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将会给造纸企业带来什么影响?纸企又该如何应对这种挑战?
记者采访了中国轻工业信息中心副主任、中华全国工商联纸业商会独立监事郭永新。
主客观因素让纸企成为主角
近年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已成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大举措。包括造纸行业在内的所有工业领域,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废渣,从而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工业行业毫无疑问地成为国家淘汰落后产能的主要对象。
淘汰落后产能企业为何多集中在造纸行业?郭永新认为有三点原因。
其一,由造纸行业自身的特点所决定。据今年8月份最新统计数字显示,全国机制纸及纸板制造行业企业共计2538家。其中,大型企业92家,占3.62%;小型企业2047家,占80.65%。同时,比较落后的装备占装备总量的近1/3。我国造纸企业由于生产集中度较低,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原料结构不合理,装备水平落后等原因,成为排污大户。造纸业废水排放量和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在2007年最高时,分别占到全国工业污水排放总量和COD排放量的17%和35.2%,被国家列为污染排放控制重点行业。
其二,《制浆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清晰,在硬杠杠的约束下,加快了造纸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步伐。《标准》对企业排出废水中的PH值、化学需氧量、氮、磷等9个指标都作出具体规定。造纸企业从中对照每项限值,就能清楚地知道自己企业哪项未达标,需要淘汰多少落后产能。
其三,造纸行业不景气,倒逼纸企主动淘汰落后产能。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去年以来,我国造纸行业整体经济效益出现较大下滑,企业生存状况堪忧。今年是“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地方政府节能减排的压力较大。市场不景气,政府部门的决心、环保力度越来越大,诸多因素促使造纸企业自觉上报淘汰落后产能。
淘汰落后产能力度越来越大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减少10%。按照纲要规定,原国家计划委员会从2007年开始具体负责落实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也是从2007年开始,《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造纸产业发展政策》等对行业影响重大的政策陆续出台。2010年,工信部接管此项工作,并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要求,每年都公布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及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
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造纸工业加大环境治理力度,重点对草浆生产企业和较大污染源点和重点流域造纸企业进行了综合整治,关停制浆造纸企业2000多家,淘汰落后产能超过1000万吨。
2011年底,工信部下达“十二五”期间工业领域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目标,增加了包括造纸等6个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其中造纸行业为1500万吨。2011年以来,造纸工业已累计淘汰落后产能超过1000万吨。
郭永新说,国家不断加大对造纸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这有利于造纸行业重新洗牌,会给整个行业带来积极影响。
淘汰落后产能,关停排放不能达标的小企业,使造纸总量规模得到控制,改变了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布局分散的局面。同时,一些污染严重的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市场容量就会增加,大企业市场份额随之扩大,有利于整合造纸资源,推进企业战略重组。
纸企要打破“四个”一样
针对工信部公布的第二批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工信部部长苗圩说:“为适应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和大气污染防治的新要求,决定加大力度,提前一年,在2014年完成‘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在此基础上,将追加目标任务,争取在2015年再多淘汰一批落后产能。”
大力推行节能减排,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是大势所趋。
郭永新说,造纸行业要着力加快技术进步,创新产品品种,打破原料、设施、产品和市场“四个”一样,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目前,有些企业已经研制生产出低克重、高强度的包装纸,避免了同质化现象,市场销售前景看好。
今后,造纸行业门槛会越来越高,行业准入条件也会越来越苛刻,年产3.4万吨以下的草浆生产装置及年产1.7万吨以下的化学制浆生产线将被彻底淘汰。
不难想象,造纸企业今后还将面临更多的大考。但是,只要顺应时代潮流,坚持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造纸行业的前景必然是光明的。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