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化洋巨头步入迟暮期 创新滞后

2013-11-12 来源:中国企业报

日化产品作为快消品,企业必须了解市场需求,加快创新脚步,面对消费者“喜新厌旧”的变化。就在本土品牌大打“中国元素”牌的时候,洋巨头的反应速度明显滞后。
  最近五年中,宝洁几乎没有真正推出让消费者眼前一亮的新品牌,这无疑会直接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和购买热情。风水轮流转,霸主也有迟暮时。
  近日,宝洁、联合利华两家日化行业巨头公布了第三季度财报。由于国产品牌的全面“围剿”,致使两家企业业绩大滑。面对紧巴巴的财政数字,“洋巨头”们不得不感叹自己“廉颇老矣”。为了抢回“丢失”了的市场份额,两大佬不得不走低价营销策略,以期从激烈的价格战中突围,重拾昔日辉煌。
  日化“洋巨头”四面楚歌
  联合利华三季报显示,公司今年第三季度营业额为134亿欧元,同比增长逾10%。但是,与去年12%的增幅相比,今年仅有5.9%的增长。这也是自2010年该公司在这个区域最糟糕的表现。
  同样,宝洁的日子也不好过。在其最新的财年一季报中,该公司的全球利润虽然增加了7.6%,但是面对同行们的价格战夹击,宝洁难免感觉“压力山大”。据悉,宝洁公司已经承认自己在中国内地市场丢掉一些份额,并且做出拓展低价产品组合的决定。
  “近两年,日化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大商家都在大打价格战,以期通过价格优势获取市场份额,此举产生的结果必定是要牺牲利润。反之,如果坚持固守价格保持利润,那么,丢失市场份额就是在所难免的了。要利润,还是要市场份额,长期‘垄断’日化的巨头们走到了十字路口。”一位资深的业内人士对《中国企业报》记者分析道。
  几家欢喜几家愁。与两家日化巨头相比,国产品牌的业绩似乎亮眼了不少。有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本土日化品牌所占份额已达到45%。其中上海家化前9个月净利润增长45.14%,广州浪奇的第三季度净利润也增长了15.86%。2007年,蓝月亮在中国洗涤市场占比还仅有14%,到今年却已经创奇迹地达到了63%,被业内称为“报复性增长”。
  随处可见的低价策略
  近日,《中国企业报》记者走访沃尔玛、家乐福等多家超市发现,有关宝洁、联合利华等外资品牌“买就送”等促销信息几乎随处可见。
  中投顾问化工行业研究员常轶智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竞争对手不断增多增强,调整价格、推出特价产品是宝洁、联合利华两个日化巨头获取市场份额最直接的方式。”
  但业内人士分析称,在消费者群体日渐分化的今天,洋品牌走低端路线会模糊掉原本的中高端形象,不但不能拯救自己,反而损害了自身的品牌价值,流失了固定消费群。
  就在利华“洋巨头”不断加强推出低端产品,以价格战的形式将本土品牌逼到墙角的同时,本土品牌“揭竿而起”,向高端消费市场进行了反攻。
  日前,《中国企业报》记者在动物园家乐福超市注意到,百雀羚、相宜本草、丹姿等国产品牌表现非常亮眼,不但有了自己专属的品牌货架,而且价格更是囊括了中高档多个层级,有些高端的套装礼盒的价格与隔壁的外资“洋品牌”几乎不相上下。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指出,“虽然外资厂商拥有强大的品牌影响力,但是本土品牌在渠道以及运营的操作上更为灵活。这几年经营‘洋’日化商品的毛利越来越低,商家热情减弱。在二三线市场等品牌认知度不高的地方,超市开始重点营销二三线本土品牌,使得本土品牌知名度大增,其进入中高端市场的底气也就更足了。”
  创新乏力洋品牌市场落败
  《中国企业报》记者了解到,宝洁公司于1988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在华经营的约30个品牌产品曾一度为集团带来超过20亿美元的年销售额。而另一日化龙头联合利华的年销售额也让其他品牌望其项背。曾有人将两者戏称为日化界的“少林”和“武当”。时过境迁,这种境况已经在悄然发生改变。
  业内人士指出,日化产品作为快消品,企业必须了解市场需求,加快创新脚步,面对消费者“喜新厌旧”的变化。就在本土品牌的产品线中大打“中国元素”牌的时候,洋巨头的反应速度明显滞后。
  一位接近宝洁的资深业内人士表示:“最近五年中,宝洁几乎没有真正推出让市场消费者眼前一亮的新品牌,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不够,而这无疑会直接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和购买热情。
  “此外,与本土品牌相比,洋巨头在投入时则需要耗费更高的成本。仅以促销员为例,洋巨头多通过第三方雇用促销员,期望以更加规范的运作方式规避法律风险,而结果就是,其一名促销员的成本相当于本土企业的两倍左右,这给企业带来了压力,却给了本土的竞争对手抢占先机的机会。”上述人士说道。
  常轶智认为,日化巨头应重新布局,进一步细分中端与高端领域,不断挖掘消费者的需求寻求新的亮点。
  李锦表示,在各路日化企业都采用低成本策略的今天,走低价营销策略显然已经不是日化企业持续生存的有效法宝。除了市场占有率的原因之外,技术的日趋成熟使得产品本身的区分越来越小。同等条件下,谁的投入成本低,谁就有机会“占山为王”。所以,“洋”日化除了要加强产品的研发与创新之外,也要想方设法降低终端渠道的投入成本。

附件下载:

相关新闻

广告位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