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长安区:让文化“软实力”“硬”起来
走在历史文化古城陕西省西安市的长安区,厚重的历史文化总能让人惊羡不已。
近年来,长安区抢抓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机遇,紧紧围绕文化强区的发展目标,将传统文化、民间艺术资源与现代文明相融合,将群众文艺、农村文化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通过不断挖掘新型文化产业、努力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效增强了区域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活态”传承:让民俗奇葩放异彩
“有街上钉鞋,有夫妻吵架,有农村开会,有看热闹……”在长安区周家庄的一座农家小院里,非遗传承人苗春生一边兴致勃勃地向来访的客户介绍泥塑作品,一边告诉记者,自从区上对他这样的传承人实行了资金补助、政策倾斜之后,他有了更多的泥塑作品,销路也得到了很大拓展。
面对非遗传承遇到的资金短缺、后继无人等问题,长安区对有市场潜力的代表性项目,采取“项目+传承人+基地”“传承人+协会”等模式,结合发展文化旅游、民俗节庆活动等开展生产性保护,促进非遗项目良性发展;通过对现有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整合,打造融合观赏、娱乐、体验和购物等为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工程。
文化惠民:春风化雨为民乐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长安区郭杜街道“简管琦文化大院”,伴着熟悉的旋律,几位老人有滋有味地唱着。看到记者,主人简管琦停下手中的演奏乐器高兴地说,他每天都会组织村民到自己的文化大院来演唱,大伙儿聚在一起交流才艺,生活乐陶陶。
像简管琦一样,以文化大院为依托,常拉着音响设备到十里八乡去演出的群众性艺术团体,全区还有200多个。近年来,长安区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引导和培养群众良好的爱好与习惯相结合,把文化艺术骨干队伍建设作为文化惠民的重要抓手,以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为载体,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凝聚正能量。
文化设施:实现三级文化网络全覆盖
为使文化名城进一步绽放光彩,长安区把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文化强区建设的重要抓手,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已初步建立起区、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近年来,长安区先后积极争取省、市、区各级部门文化站建设专项资金1000多万元,建设综合文化站22家;完成了21个街道文化站及滦镇文体中心的新建工程;投资2亿元启动了集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全民健身中心为一体的长安文化广场建设;相继投资5000万元,为全区所有行政村建设了农家书屋、健身广场,基本建成了完备的区、街道、村三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并依托这些设施网络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群众文体活动。
截至目前,长安区已拥有世界级非遗项目1项,国家级非遗项目3项,省级非遗项目9项,市级非遗项目17项,区级非遗项目23项,各级非遗项目文化传承人共33人。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