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民间艺人应用多种形式保护传统工艺

分享到: 更多
2015-08-11 来源:长春日报

        近来,在吉林省图书馆举行的李宝凤现代剪纸艺术展吸引众多市民前去参观,魅力持续发酵。历经十余年变迁,剪纸艺术已经由百姓家家户户门窗上的装饰品,演变为出口国外的艺术珍品,而像李宝凤、关云德等众多从中国(长春)民间艺术博览会上走进大众视野的民间艺人们,在完善剪纸艺术产业链的同时,也加紧了公益传承的步伐。

心系传承 公益直抵人心

  正值吉林省市民文化节举办期间,恰逢学生放暑假,在吉林省图书馆共享大厅欣赏一幅幅剪功了得、画面优美的剪纸作品,不啻受到一次中华民间传统技艺的熏陶,而就是一次次类似的展览,让中华民间传统技艺悄然得到传承。李宝凤告诉记者,她将自己的40幅作品“送”进每日数千人入馆的省图,看中的正是公益办展的效应与人气呼应的作用。李宝凤说:“这种不需要门票、不设门槛的公益展出,就是我向吉林父老乡亲交的‘答卷’。不仅要让大家看看宝凤剪纸这么多年来的发展,更想让大家走近剪纸艺术,了解其中精妙,传承剪纸文化。”

  不仅李宝凤怀揣自觉的传承之心,九台市其塔木镇刘家村的关云德老人,也经常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前来关云德满族民俗博物馆参观的人们展示老物件、讲述民俗由来。“现在很多人都把到我这博物馆里走一遭,当作是探访关东文化之旅。我更希望年轻人能借由展品了解一下老关东的故事,这里面有种传承文化的意味。”关云德由衷地说。

厚积薄发 艺术反哺社会

  从默默无闻的民间艺人,到如今享誉国内外的民间艺术家,许多吉林人通过对艺术的不懈钻研取得了非凡成就。然而,这个群体中的许多人却从未忘记艺术的“根”扎在哪里。近年来,在有关部门的组织下,草编技艺传承人董丛仁走进校园、“关云德满族剪纸”进校园传习等活动广泛开展。

  “艺术要反哺社会,艺术家更要有为人民服务的热心,只有这样,才能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也才能让普通大众享受到艺术生活的成果。”关云德说,让他心生如此感悟并为之奔走相传的,其实恰恰来自于他最担心的满族剪纸的传承问题,“现在跟我同辈的人几乎没有人掌握这门手艺,我的儿子里也只有老三在学。现在如果有人想学满族剪纸,我都乐意免费教。”

返璞归真 效益口碑兼顾

  在长春,还有个我省民间艺人的大本营——红高粱手工艺联盟。会长杜力告诉记者,联盟会员拿手的面塑、泥塑、糖画、剪纸、鱼拓画、易拉罐浮雕等艺术品类特别受欢迎。

  在带领大家闯市场要效益的同时,杜力也时常安排民间艺人走进社区。以朝阳区湖西街道宽平大路社区为例,普通百姓、左邻右舍通过跟“红高粱”的艺人们学习制作水晶花,甚至为社区赢得了“水晶花社区”的美誉。

 “联盟中有很多民间艺人,每个人都是能工巧匠,掌握着祖传手艺。一方面,我们通过参加展会,向大家展示这些传统手工艺的奥妙;另一方面,我们也走进社区、校园,向人们传承具备一定技术含量的东北手工艺产品。这不但能保护、传承民间手工艺,还能让人们在挖掘关东民俗文化精髓方面下足功夫,可谓一举多得。”作为民间艺人,杜力的一番“解说”道出了吉林民间艺人自觉传承民间艺术的心声。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