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当代工艺美术发展的第三条道路

分享到: 更多
2015-08-27 来源:雅昌艺术网

清华美院青年教师王晓昕从数年前开始潜心于数字化制造研究和艺术实践。在他看来,以3D 打印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化制造技术将对当代工艺美术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工艺美术的发展一直在学院和行业在互相融合的过程中寻找最佳契合点,王晓昕则认为两者的相互影响与共同促进正为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开辟第三条道路。

  王晓昕:金属艺术的外延可以说是工艺美术诸多行业中最为广阔的,既包括普通人都可以理解的金属的器物、首饰、纪念币,也包括金属的陈设品、雕塑、建筑上的壁饰等,范围非常广泛,横跨工艺美术、环境艺术、雕塑、建筑艺术、时尚艺术、视觉传达设计等多个领域。但金属艺术的内涵还是比较单纯的,就是用金属这种材料,通过传统的或者新的加工工艺来表现金属艺术的艺术美、材质美、工艺美,这三种美缺一不可。

  雅昌艺术网:您是如何进入金属艺术创作领域的,现在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什么?

  王晓昕:我是 2000 年进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学习,本科阶段学习的是金属艺术专业,在研究生时候做了一次跨界尝试,到雕塑系去学习雕塑,工作后又回到工艺美术和金属艺术领域。其实这种跨界对我们这种学科是很必要的。当前金属艺术领域比较有影响力的教授或艺术家,比如说周尚仪老师、唐绪祥老师等,原来的专业都不是金属艺术,而是通过不同领域的学习积累,最终在金属艺术这个领域取得成果。这也印证了我之前所说的金属艺术的外延广泛的观点。

  我是在 2012 年回到母校从事金属艺术特别是微型精密铸造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把精密铸造作为一门课程来设置和研究在当时全国范围的院校是比较罕见的,我们的初衷是完善学院金属艺术专业的教学体系,为原先以锻造为主要成型方式课程内容输入一些新鲜血液。

  我早期的作品主要是金属雕塑,主要是用不锈钢和铁,通过材质的对比,表达出一种对雕塑本体语言的一种认识。在回到母校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以后,创作实践和教学研究相结合,主要是做金属艺术本身的研究,偏重金属精密铸造以及一些新的工艺、新的技术的运用,比如3D 打印、综合材料等。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以 3D 打印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化制造技术与传统工艺美术比如精密铸造工艺的交会和融合方面。

  雅昌艺术网:在金属艺术中,铸造工艺和锻造工艺有什么区别?在这些工艺的基础上,3D打印等新工艺技术是不是正在逐渐丰富金属艺术的创作手段?

  王晓昕:金属艺术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首先要解决成型问题,其次是装饰问题。成型简单地说包括铸造和锻造,铸造就是把金属高温加热并熔化之后在浇铸模具从而成型的金属加工工艺,而锻造是通过一种外力冷加工的办法使金属产生形变的方法。而大家所熟知的镶嵌或者是金银错等,这些东西用日本金属艺术的术语叫“雕金”,翻译过来通俗的话就是“装饰”。

  构建金属艺术学科首先要解决成型问题,再往下就是饰问题,最后才是艺术表达的问题。这其实也是我们现在努力在完善的一个教学的层次和过程。锻造基本上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固态的工艺手段,比如通过锤子敲击使它成型,通过一些新的手段,机械拉升、旋压等也可以实现,基本原理是不变的。

  近期我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精密铸造的研究上,因为铸造可以和现在一些新的工艺连接起来,比如 3D 打印技术等。我希望可以以传统的铸造为核心,通过新技术的融入,把我自己的研究兴趣和学校的课程体系进行有机的组合和互动,并进一步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我觉得 3D 打印技术是一种科学的魔术,以前在实践中不可能的,小的不能再小的东西或者精细不能再精细的东西可以比较简单或者相对容易地实现出来。目前工艺美术领域对于 3D 打印的学术研究还没有充分开展,所以我选择对这个领域进行一些探索。

  雅昌艺术网:在您 2012 年来到清华之前,是否已经开始这样的研究?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您在金属艺术领域应用 3D 打印技术的研究?

  王晓昕:在回到母校教学之前,我就已经在做相关的研究和实践了,但是方向比较模糊,目的性也不够明确,只是凭着自己的兴趣,模模糊糊感觉这个东西有可能改变工艺美术的现有形态。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曾经接触到造币行业所用的数字雕刻工艺,通过数字化的处理图形,建立好三维图形以后可以雕刻出来,同时可以通过一个立体扫描仪,把浮雕数据变成一个电脑里边所储存的三维数据模型。当时如果要做一些体量很小的写实或者是层次非常复杂的东西,当时感觉特别费劲,所有经常幻想有没有一种软件很容易的实现出来。后来逐渐深入了解这个领域,发现到 2011 年左右的金属艺术行业中,尤其是金属首饰的行业里边大量用到喷蜡也就是 3D 打印方式的成型手段,传统的办法已经很多是抛弃不用了。这与之前在学院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是完全不同的,而且人工的成本会大大降低。

  我认为目前数字化制造技术在与工艺美术的结合方面还有比较大的研究空间。行业里这项技术已经非常火热了,但在学院里多数人还是以一种做手工的传统想法去认识工艺美术的。日本的工艺美术理论的大师柳宗悦在他的《工艺文化》一书中将工艺美术分为手工艺和机械工艺两种,而我和一些工艺美术同行老师探讨工艺美术的问题的过程中他就不太承认工艺美术还有机械工艺这种因素存在,他认为工艺美术就是手工艺,这种认识已经和社会现状存在脱节。所以我希望通过以 3D 打印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化制造技术等新技术融入到传统的金属艺术行业中来,能够给我们现在工艺美术的业态供一些新鲜的血液或者是新的一种方向,为当代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前瞻性的学术预判。

  雅昌艺术网:社会上 3D 打印已经开始广泛使用,是指哪些方面?我们心中的工艺美术有民间传统手工艺或者工艺美术大师,也括手工铸造、锻造这些相对传统的概念,这些领域或者概念是否受到 3D 打印技术的影响?或者说 3D 打印在哪些方面影响到整个工艺美术行业?

  王晓昕:在金属首饰设计与制作的行业,学院里基本上还是延续着手工传统,而在行业企业里边首饰的设计成型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被 3D 打印或者喷蜡技术所垄断,说明这个行业已经完全认可 3D 打印的技术。也许 3D 打印技术也会像摄影一样,从一种画家取景工具发展成为一个独立艺术门类,经历一样曲折的发展历程。现在使用 3D 打印技术的人就像一开始接触摄影的画家,总是不自觉地把这门新的技术当做传统艺术的实现工具,而没有以这种新技术的思维逻辑进行思考和创作。但是如果在两代人、三代人以后,人们从一开始就接触 3D 打印,而没有受到传统技术的束缚,做出来的东西可能就是另外一种状态。相信不久的将来,3D 打印肯定是会对工艺美术或是社会任何一个行业产生一种冲击,为制造行业提供一种新的生存状态。

  

  从某种意义上讲,工艺美术是制造业的一个分支,所以工艺美术所涵盖的范围应该是一个广泛性的内容,包括生产、流通、再生产等等。所以,我不认为当下人们所说的工艺美术大师或者国外的手工职人等代表工艺美术的全部,这仅仅是工艺美术的一方面的内容,或者说是当代社会生活的某种缺失使人们对工艺美术认识上产生的一种片面认识。

  我们当下现在还处于工业化批量生产的时代,而未来或许可能会迎来一个任意定制的时代。就是说现在是批量化量产,以后是个性化的定制,我想要一个东西,通过数据的转移、3D打印等办法实现,这必然会对传统的工艺美术产生比较大的影响,这其中必然会出现一系列工艺伦理问题、手工价值问题等,所以我一直希望在这些方面研究探索,但并不是要拿新的技术否定传统的手工艺艺术。

  雅昌艺术网:这个结果可能会对传统手工艺产生非常大的冲击,因为在手工制作下非常难实现的东西,反而 3D 打印很快就实现了。

  王晓昕:首先,这里并不是简单的谁影响谁的问题,或者说这种影响并不那么让人担忧。在不同场合,我始终在强调数字化制造与手工艺可以是平行发展的关系,并不存在谁否定谁的问题,而是一种互相影响、共同发展的形式。

  其次,这里所说的冲击或者影响还只是一个浅层次的问题,而深层次问题在于传统手工艺在 3D 打印发展以后会变成什么样?这是一个设计伦理的问题,还有一系列的设计美感问题、美学上的一些价值问题,新技术在不久的将来总有一天会建立自己的一套审美的理论或者体系。我觉得学院的研究应该是比较先锋的,因为你不需要去考虑社会的效益问题,用一些最前沿的想法或者是理论使你自己的学术始终站在社会的最前沿,所以我觉得在学院里面是允许空想或者是假说,通过科学的判断做了一个艺术的想象。从古至今,工艺美术的从业者一直是脚踏实地的埋头于自己的技艺之中,这是一个很好的传统,但也会有一些局限,那就是缺乏前瞻性的判断,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需要一些“假说”来弥补视野不足,就像“传说”在工艺美术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一样。

  开拓创新:院校与行业相互引领

  雅昌艺术网:社会行业方面,是不是指像工坊里边包括一些工艺美术大师的工作室已经很普遍地运用 3D 打印了?

  王晓昕:没有,就像我刚刚说过的,工艺美术大师及其作品只是当地工艺美术的是一个方面而不代表工艺美术的全部,工艺美术之所以能生存下来最重要的原因不仅仅由于其本身的美,更重要的是工艺美术要与社会及时代产生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去年我到英国进行学术交流,英国的皇家艺术学院、格拉斯哥美术学院等多家知名的艺术院校都在做 3D 打印方面的研究,皇家艺术学院的教授跟我说他们在这个方面已经有 16 年的研究经验了,而且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对于国内一些对 3D 打印与工艺美术进行结合抱有偏见的人来说这是不可思议的。

  雅昌艺术网:大家现在手工的认同比较多,对于院校,尤其是现在这种实验性工艺认同率并不高,院校与行业之间产生了一些隔阂,传统工艺可能固守自己的老手艺,院校可能更加追求设计创新,您如何看待两者之间关系?

  王晓昕:坦率的说,我认为目前工艺美术行业存在一种这样的倾向,那就是聚集大量人工复制传统,从而导致工艺美术的审美性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这一点使得当下的工艺美术行业不像艺术行业,而像一种产能有限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当代工艺的语境下,行业里或者传统工艺美术的一部分人有点儿失语,缺乏生命力。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其前身是具有深厚工艺美术积淀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自建校以来,一直是工艺美术行业的引领者和探索者。我们希望能够继承这种传统,形成行业与学院的良性互动机制。对于行业来说应该有更远的目光或是更有时代感的方式去看待工艺美术;对院校来说应该接地气,不能虚无缥渺的矗立在在金字塔顶端。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王山秘书长曾经再一次谈话中说到,协会希望工艺美术行业要有一个转型,希望改变传统工艺美术的生产方式,完成产业升级,使古老的工艺美术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一部分。这种转型就需要院校和行业进行通力合作。

  现在一些工艺美术大师也希望转变,靠想法、设计和工艺结合起来,然而如此大的变革很难在行业内部迸发出这种新的生命力,所以与充满创意和想法的院校合作是一条可行的道路。我们清华美院一直以来就是和行业接壤得非常紧密,比如说我们的金属艺术专业成立,是从当时中国人民银行委托郑可先生做一个造币的培训班开始的。现在造币这个行业里边很多著名人物都是郑先生那个班培养出来的一系列的学生,这就是典型的学院和社会相结合的例子,也是我们学院的一个传统。还有一个例子,十多年前说到金工大家会不自觉的想到锻铜壁画。当时王培波老师、周尚仪老师等,上课时候发现在铜上可以做浮雕,这样的作品既有浮雕的层次,又不乏工艺的美感,于是就开始尝试和传统錾刻行业结合,逐渐从这个点开始萌发,最终影响一个产业,就是锻铜产业。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金属艺术专业委员会也是希望重新把这种行业与院校精密联系的传统恢复起来,帮助行业逐渐形成一个产业的升级,同时也就是践行协会的名誉会长,李铁映副委员长所讲的:完成从匠人到艺术家的转变,这是我们成立这个协会的一个初衷。我们以后也会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去实践的。比如说我们正在筹划明年的国际当代金属艺术展,同时我们希望通过一些工艺美术大师培训班、行业的比赛、请外国艺术家授课等方式来最大限度地影响这个行业,使他们逐渐认识到我们不仅有工艺的价值,还有思维的价值,这是我们希望逐渐灌输给工艺美术从业者的一个观念,其实是一种自信,或者是一种价值的重组。

  雅昌艺术网:那么手工艺人是否愿意变成艺术家?或者说现在行业对院校主动引领介入这场变革持怎样的态度?

  王晓昕:总体来说,社会和行业还是比较认可我们这个协会的,协会里院校和行业人员的比例大约是 1:1,且范围涵盖了全国大部分的省市自治区。在成立大会上,很多工艺美术大师很激动,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好事,他们也认为现在行业需要一些改变。院校与行业是一种互相引领作用,在某些价值观念上,院校要去影响行业,行业也要影响院校,这是一个一种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一些过程。我们每年都要带学生到行业企业去参观学习。在院校试图去影响行业的时候,行业也会给院校一些新鲜的东西。我发现民间艺人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比如说我们学传统,传统的锻造可能是三代、五代都不会变的,但如果你到云南,就发现很多少数民族地区有很多非常巧妙地工艺技法。这就和学院相当于往一个石头缝倒一瓶油,也许这个油的密度比较大,流不下去了,民间像倒水一样,见缝插针就钻进去了,这个也是我们学院需要向行业和民间去学习的。

  结语:“院校与行业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并不是非此即彼的简单问题,不是谁来改变谁的问题,两者的相互融合发展将会为中国当代工艺美术提供了第三条道路。”在历史的发展中,中国工艺美术也受到文人审美与匠人工艺的交互影响。于此相对的,而现在来说,学院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借助民间的力量,也许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冲突,但是至少是为工艺美术发展提供了另外的一个可能。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