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体育休闲产业新的增长点
早在2014年的有关中央文件中,体育产业便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列为六大消费增长点之一。大力发展体育休闲产业,是经济新常态下打造经济新增长点的必然要求。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增长点,消费取代投资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发展体育休闲产业具有重大意义
作为第三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休闲产业,是拉动消费与内需的重要环节,不仅能直接为增加GDP作贡献,同时对其他产业如旅游、交通、纺织服装、通信、建材、机械制造、保险、广告等也形成拉动之势。如英国,该产业所贡献的税收是国家投入体育事业费用的整整5倍。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以上,消费结构就发生变化,对体育休闲娱乐的需求明显上升。我国有巨大的产能释放与产业提升空间,大力发展体育休闲产业,将是推进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和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战略。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体育休闲产业,可以成为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平衡的重要产业。研究表明,到2020年我国体育休闲产业将拥有约1万亿元的发展潜力。大力发展这一产业,即使在工业增长速度减缓的情况下,也能够支撑近中期经济持续增长。目前,我国体育产业规模不大,并存在结构性缺失,2015年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约为500亿美元,在GDP中仅占约0.7%,不仅与全球的9000亿美元增加值、发达国家的1%—3%差距甚远,而且制造和销售业所占比重达到70%以上,体育休闲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大力发展体育休闲产业,无疑符合促进现代服务业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从增量经济转向存量经济,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是当前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国际上,体育休闲成为产业的历史虽然较短,但其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其他产业,在发达国家每年以20%速度增长。发展作为新兴产业、绿色产业、朝阳产业的体育休闲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与其他产业相比,体育休闲产业具有能耗低、启动快、渗透强、辐射广的优势,体育休闲产业形成的完整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都是一种低碳的、绿色的新兴产业业态,能有效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体育休闲产业发展仍有瓶颈
当前,人们的体育消费意识越来越浓厚,给体育休闲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空间。但与此同时,我国体育休闲产业的市场化理念依然相对滞后,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重场馆轻市场。体育资源丰富与体育休闲资源配置不足同时并存,体育休闲市场出现明显“短板”。另一方面是重赛事轻产业。体育赛事、体育设施、体育服务和体育用品相互割裂,中下游产业链条成为明显“短腿”,业态融合和产业溢出效应不足。据估算,我国体育休闲产业在整体发展水平上只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水平。
与当前快速增长的多元化需求相比,我国体育休闲产业发展的基础性结构相对失衡,成为其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一是产品供需之间的不平衡。体育休闲产业缺乏市场意识,与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不对接,总体上处于外延扩张式的粗放型经营阶段,在项目建设与大众消费上往往出现“叫好不叫座”和“叫座不叫好”的悖论。二是产业内部结构之间的不平衡。成熟的体育休闲产业应将体育竞赛业和体育健身业作为发展龙头,带动相关行业发展。而我国体育休闲产业的竞赛表演与博彩发展迅速,体育传媒、体育旅游、体育服务、体育健身娱乐、体育中介与劳务市场等发展则明显滞后。三是区域与群体之间的不平衡。沿海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城市居民与农民之间由于发展水平和经济收入的差距,导致体育休闲产业的区域发展和城乡发展失衡,限制了大众体育休闲消费市场的成长与扩大。
体育休闲产业方兴未艾,但产业支撑体系尚不健全。就当前而言,体育休闲产业的发展还缺乏政策、资金和人才的支撑。从政策上来看,法规制度不完善,在资源开发、运营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品牌建设、产品交易平台等方面缺乏统一的布局建设,各自为战的现象较为突出,除少数地区之外,大部分省市没有与地区规划相结合的完整战略规划;从资金上来看,体育休闲产业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各地普遍没有建立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和投融资渠道,金融政策不完善,没有发挥民间资本投资产业的乘数效应;从人才队伍上来看,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缺乏体育知识与管理知识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创意人才和经纪人才,产业经营人才更是匮乏。
发展体育休闲产业需统筹多方资源
发展体育休闲产业需做好多方面的统筹规划。
第一,统筹谋划体育休闲产业的“三个发展”。一是市场化发展。加大体育休闲产业的体制改革力度,培育体育休闲产业的多元市场主体,创新场馆运营机制,确保市场在体育休闲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二是产业化发展。优化体育休闲产业的基础性结构,提升体育竞赛业和体育健身业比重,打造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体育休闲产业基地,推动产业向纵深发展。三是科学化发展。推进体育休闲产业与旅游、交通、传媒、会展等关联产业的协调发展。突出资源的本土性和独特性,以点、轴、面的发展顺序和非均衡发展战略,建立区域间协同发展机制,构建东、中、西部体育产业良性互动发展格局。
第二,推进体育休闲产业的“三大结合”。首先是推进赛事产业与休闲产业的结合。以竞赛表演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各类体育赛事,丰富业余体育赛事。加大和拓展各类场馆开放的力度和深度,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公众健身活动中心、户外多功能球场、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大力支持发展健身跑、健步走、自行车等群众喜闻乐见和有发展空间的项目。其次是推进休闲品牌与休闲市场的结合。开发具有本土特色、国际影响力的体育休闲项目和产品,塑造知名品牌和“拳头”品牌,实现产品的多元化、特色化、优质化,构建各类产品交易市场、中介机构和体育商务平台,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体育休闲需求。最后是推进上中下游产业的结合。构建从上游的体育竞技、竞赛表演和健身,到中游的体育用品、体育传媒,到下游的体育衍生品,再到高端文化产业、新兴现代服务业、体育旅游、体育会展的上中下游完整产业链条。
第三,强化体育休闲产业的“三种支撑”。一要强化政策支撑,制定和出台产业发展的整体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纳入“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体育休闲产业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建立有利于产业发展的金融政策体系,完善休闲资源开发保护和创新驱动政策。二要强化投融资支撑,设立体育休闲产业引导资金,调整财政投入结构和投入方式,拓宽体育休闲产业投融资渠道, 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休闲产业领域。三要强化人才支撑,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立体育休闲产业专业,重点培养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创意设计、科研、中介、创新创业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完善政府、用人单位和社会互为补充的多层次人才扶持和奖励体系。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