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笔大王”邱智铭的尴尬与努力
“去年,我们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包括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这都需要调整结构。”——这番话,是李克强总理本月初在太原主持会议时透露的。
如果不是总理说出来,估计好多人都不知道,3000多家制笔企业、20余万从业人口、年产圆珠笔400多亿支……中国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制笔大国,但笔头的“球珠”竟然还需要进口。
身为中国“制笔大王”,这些年,邱智铭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中国“笔王”的尴尬往事
位于宁波北仑的贝发集团,笔类产品产销规模全国第一,全球第三,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笔王”。贝发集团董事长邱智铭介绍:“中国年产400亿支圆珠笔,我们公司每年大概会生产30亿支,高端笔一支的利润比卖一台空调还高,便宜的笔一支却只能挣几厘钱。”总体来说,中国制笔业量大、利薄、技术含量低。
绊住中国制笔脚步的,是一颗小小的“钢珠”。原来,生产圆珠笔笔头需要先将优质不锈钢加工拉丝成直径 2.3毫米的不锈钢丝,然后通过精密切削将其制作成笔尖,误差不能超过2微米(一根头发丝直径的135),其中包含36道工序,甚至比制作钟表零件还要难。
中国现在有3000多家制笔企业,却没有一家掌握高端笔头和高端墨水制作的核心技术。这些高端墨水和高端笔头,以及笔头和墨水的关键制造设备都得从瑞士、德国、日本进口,平均下来,中国制笔企业做一支笔赚不到1分钱。
邱智铭说,贝发集团并非不想解决这个问题。1993年春节,36岁的他从父亲手上接过只有30多名员工、摇摇欲坠的家庭制笔作坊,通过在广交会上到处塞名片打开外贸之路,1996年外贸额达2600多万美元,是当时上海“英雄”、“丰华”、“永生”和“中国铅笔一厂”4家制笔企业出口额的总和。
1997年,邱智铭打算进军高端笔制造领域。他花了40万欧元从瑞士引进一套制造笔头的设备,当时厂家赠送了300吨制造笔头的线材。可这批线材用完后,国内居然没有地方可以买到同类线材了。最后好不容易通过厂家找到日本和德国的线材供应商,对方却“要么不卖,要么高价卖,或者压货半年,或者以次充好……反正就是欺负你造不出来。最后,我们不得不通过从印度采购,再辗转到国内的方式来获取线材。”
与董明珠的“赌约”
2014年,在工信部的支持下,贝发集团终于与中科院材料所、太原钢厂等共同攻克了不锈钢笔头线材的研发与生产,项目产品可替代进口,目前正在进行推广阶段。笔头机也研发出了样机,正处于产业化阶段。但目前,制笔行业仍然缺少智能化、集成化、模块化、信息化的柔性生产流水线。
现在,邱智铭1997年从瑞士进口的那套笔头制造设备仍在“服役”。记者在车间看到,这台硕大的机器已经略显陈旧,却仍一直隆隆运作。
邱智铭指着机器介绍说:“它的特点是智能化、多工位,每分钟能生产280个笔头。”“如果自己掌握这个最核心的零件制造,那赚的钱可能就要乘一倍两倍甚至更多。可我们没有,虽然买回来了,可自己生产的笔也可以说不是自己的,因为别人不认同。只有是你创造出来的东西,才可以拍着胸口说我可以卖这个价,这个真的太重要。”2015年11月,央视2套《对话》录制现场,邱智铭这番感慨,得到了在场不少企业家的共鸣。“我来给你研发这种设备!”格力当家人董明珠当场承诺:“一年后,我给你这个设备,只要现在一半的钱!”
这是董明珠继和小米董事长雷军的“赌约”后,又下了一个新的赌约。“如果合作研发成功,受益的不仅是贝发,还有整个中国制笔业。”邱智铭难掩激动和兴奋,他欣然“对赌”:如果有了一流国产设备,就一定能在一年内造出中国自产的世界好笔。
邱智铭说,这份“赌约”的赌注,大家都没有说,但大家都明白,其实“赌”的就是中国民族工业的信心和底气。“就像22年前,我从父亲手中接过摇摇欲坠的贝发时一样,前路艰辛却无比坚定。”
砍掉2000万美元订单的“断舍离”
除了与董明珠结下“赌约”,2015年,邱智铭还做了一件“断舍离”的大事——削掉了价值2000多万美元的订单。
为什么有生意都不做?邱智铭细细解释:这笔外贸订单如果只看表面,似乎可观,但算下来,“每一支笔的利润几乎连几厘都不到,甚至有的还要亏钱。这是因为现在东南亚、印度等地区的产品竞争力越来越强,我们出口的中低端笔进入了一场又一场价格战,利润空间也越来越小。我们的笔类产品关键设备大多是从瑞士、德国、日本进口,用低价去拼也竞争不过东南亚、印度等地区的产品。”
据了解,贝发舍弃了这个大订单后,2015年的业务量只微增了3%,是近几年来增量最小的一年,但效益却比2014年好了50%以上。“我们发现,并不是一股脑儿揽下所有的订单就一定是好的,企业在目前的大环境中生长急需必要的‘断舍离’。”邱智铭说。
除了效益上升以外,邱智铭还意外收获了客户们对贝发的重新定位。原来,有许多国际客户认为,贝发接手更多的是大批量中低端产品订单,而往往忽略了它的一些高端好笔。事实上贝发掌握五大核心技术,拥有授权专利1300余项,也做高端产品,最贵的是一支售价5999美元的限量版定制笔。经过削减订单事件之后,“生产好笔要来找贝发”这样一个理念深深地烙进了客户们的心。
邱智铭表示,其实在制笔行业中,高端定制的好笔利润空间可以达到几百或几千元人民币,甚至超越了一台空调的利润空间。中国制笔企业被缺乏核心技术、产量巨大、价低、利润薄的产品束缚得实在太久了,是时候为产品找一个全新的定位,在高端好产品的市场上重新立足了。“我们会更加注重产品的原创设计,尤其是它的工业外形设计,希望可以达到三菱笔书写功能的要求。”邱智铭说,“我们还拥有了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它的含金量不亚于国家级技术中心。”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