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八达岭鞋厂执着的“现代匠人”
[导读]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了“工匠精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工匠精神”最近也因此变得热了起来,有人将“匠人精神”总结为精致精细、执着专一,在浮躁时代坚守着一种情怀。在如今快节奏生活下,慢工细活的手工匠人已经越来越少,也渐渐鲜为人所知。北京晚报记者近日采访了几位北京的手工匠人,他们会用半个月做一双手工鞋、一个月做一把紫砂壶、几个月磨制一面铜镜,无论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还是花甲老人,手工艺人都多年默默坚守着一份手艺。互联网时代,很多已经面临失传的技术也开始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传播,企图唤起人们对于过去的缅怀,同时也希望人们能够延续和保存这些技艺。
60年手工鞋厂靠老师傅撑着
在北京五环外的一个小院内,有一个少有人知道的手工鞋厂,聚集着一批做皮鞋的高手。相比起流水线工厂里一天生产近万双鞋,定制鞋厂里不到20位的师傅即便全力以赴,一天也只能做5双鞋,最复杂的手工缝制部分是“一寸5针”,做一双鞋时长需要一个多月。
麻学平是老八达岭鞋厂1928品牌资历最深的老技师,今年已经62岁了。“我是1980年进的鞋厂,当时对制鞋并不感兴趣。”麻学平在八达岭鞋厂的时代,曾经赶上一个辉煌的尾巴。1956年繁华的王府井大街的36家私人制鞋店进行了公私合营,合并成了一家国营皮鞋工厂——北京东单皮鞋厂。上世纪60年代之后 在公私合营后的工厂中,开始为社会大众服务,批量生产皮鞋,也为周恩来,陈毅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制作私人定制皮鞋,后更名为八达岭鞋厂。上世纪80年代,八达岭鞋厂曾经是北京出口创汇的重要企业。当时,厂子里已经改做胶粘鞋,手工鞋已经几乎不生产了,原因是手工鞋制作麻烦没有那么多经济效益。上世纪90年代,有人送了麻学平一双手工鞋,他穿上后感觉太好了,舒服,不捂脚。这双鞋,穿烂了他也没扔。有这样的鞋,为什么不把它做出来?当时是1994年,八达岭鞋厂已经面临解体,麻学平决定把老工艺恢复起来,这一做就是20年。
“和以前相比,正装鞋鞋型现在普遍加长了,这是为了好看。”从事手工制鞋,平时走在路上,麻学平都在注意看行人的鞋是否有能借鉴的地方,看到一双好鞋甚至会跟着别人走很远。手工鞋工序复杂,要量脚定做,制作专属的鞋楦,固特异缝制法进行缝制,前后要几十道工序。与国外的手工鞋相比,鞋坊的皮鞋改良了工艺。麻学平说,很多国外品牌手工鞋比较死板,为了手工鞋刚上脚死板的特地,他实验了4、5年,最终在鞋底加上了一种特殊的“鬃”,解决了这个问题。
近些年,像麻学平一样的老师傅先后被鞋厂相中,在鞋厂从事着简单枯燥却又底蕴深厚的工作。50岁量脚师曹玉玲工龄已经有30年,是麻学平的的得意门生。制鞋的第一步,由量脚师通过计算、分析每位顾客的脚型和骨骼,并观察顾客走路习惯,最终获取精确数据。53岁付俊秀是专业裁料师,他的父亲是八达岭鞋厂的元老。子承父业后,他专业做裁料这一行当34年。
鞋坊每年能做1500双手工鞋,但这个销量只能维持基本运营。要想发展,一是人员短缺,现在年轻人很少能耐得住寂寞,不愿从事单调的手工劳动。另外就是资金的来源,虽然老师傅个个身怀绝技,但却绝非销售专家。现在,老鞋厂私人订制基本靠朋友间口碑传播在这个充斥互联网思维的时代,只踏实把手工做好静待结果已经行不通了,也许这就是手艺人的无奈。“我也希望能有更多人通过网络平台知道还有这样一群匠人存在,注意到我们的手艺。”麻学平说。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