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城刺绣:飞针走线绘制多彩生活

分享到: 更多
2016-05-27 来源:新华社

年过七旬的澄城刺绣手艺人刘秀华,自从去年在澄城县老年大学办了刺绣培训班后,更忙了。为了上好每周的两节课,她要花大量时间备课、钻研施针用线、解答学生疑问。最近她又应邀为政府办的妇女再就业技能培训班授课。

“我这是‘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飞蹄’,只要能把这门手艺传下去,我越忙越精神。”刘秀华头也不抬地在绣布上飞针走线,一只“百籽石榴”即将完成。这是澄城刺绣传统图案作品集中的一幅,全套作品完成后,将由县文化馆馆藏。

“百籽石榴”是澄城刺绣的典型图案,寓意多子多福。澄城刺绣,流传在陕西渭北旱塬的澄城县,当地妇女自幼便跟随母亲、祖母学习刺绣。新生儿的虎头鞋、虎头帽,新婚夫妇的嫁衣、被面,新家里的屏风、桌布,老人逝世穿的寿衣,均是家中女性亲手缝制而成。

 

 

刘秀华在家里创作绣品(5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昌奇 摄

在当地人婚丧嫁娶、生子庆寿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澄城刺绣,其图案自然颇有讲究。“一蔓葫芦一蔓瓜,子孙万代发大家。”刘秀华指着绣布上的葫芦和南瓜说,澄城刺绣的图案都寓意美好。龙凤呈祥、凤戏牡丹、五子登科、二十四孝……吉祥图案由母亲、妻子、女儿亲手绣在衣物上,亲人贴身穿着。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感悟在一针一线里代代相传。

刘秀华也是从小依偎在祖母身旁学习刺绣,无论上学还是工作,只要有闲暇时间,她便拿起绣针,慢慢掌握了平绣、滚针绣、打籽绣等针法。退休后,她开始专心研习刺绣技艺,找老一辈的艺人讨教、与爱好者们切磋、并向年轻人传授。2008年,澄城刺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后,刘秀华也成了这一项目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走进刘秀华家中的刺绣作品展示室,迎面看到的便是一幅全开的“金陵十二钗”。穿青衣的黛玉持锄葬花、身着红袄的熙凤手捧暖炉、衣衫华贵的宝钗神情傲气……特征鲜明的“十二钗”呼之欲出。这幅作品从设计到刺绣由刘秀华一人完成,耗时一年半,是她最得意的作品。

细看这幅作品,花形简洁明快,配色和谐大气,针脚平整细密。“花形、针工、配色是澄城刺绣的精髓。”刘秀华说,针工尤其难,上乘的作品针法十分细腻,线与线之间几乎看不到缝隙,图案像刀刻一样齐整,似乎是平贴上去的,“想要技艺高超,没三五年时间很难达到”。

除了展示室,刘秀华家中还有一间教学室,专用于传授技艺。从这里走出过2位澄城刺绣地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和6位县级代表性传承人。澄城刺绣协会的50多位会员中,也有不少人是从这里开始接触并爱上刺绣的。2015年,刘秀华还在澄城县老年大学开办了刺绣培训班,常年招生,免费培训,现在已有学员60余人。

 

 

这是澄城刺绣作品“金陵十二钗”(5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昌奇 摄

刘秀华的作品多用于收藏或者参加展会和比赛,很少在市场上贩售。“现在机绣盛行,手工刺绣耗时耗力,成本高、效益低,很难产业化生产”,她对澄城刺绣的传承有所担忧,“也正是这个原因,现在很少有年轻人愿意静下心来学艺了”。

为了留住手艺,吸引年轻人,澄城县政府曾举办多次培训,教授基本针法。愿意深入学习的学员可以去老年大学长期上课。此外,秦之韵刺绣专业合作社在去年7月成立,目前郊城堡村有20多人参加。合作社负责人袁苏萍说,合作社把村里面有手艺的妇女组织起来,农闲时做一些虎头鞋、香包、鞋垫等小物品,成立至今已经收入两三万元,大伙的积极性都挺高。未来,合作社计划吸纳更多会刺绣的妇女,等生产初具规模后便联系经销商,把刺绣作品推向市场。

刘秀华建议合作社在造型、花样上有所创新,在销路上可以联系旅游景区,将一批民俗故事、卡通形象的吊牌、挂件等精巧实用的物品放在景区贩售。同时,“针工一定要扎实,产品无论大小都要做得精致,不能砸了澄城刺绣的招牌”。(完)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