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布局趋势分析

分享到: 更多
2016-07-06 来源:中国报告大厅

  据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布局分析,爆发式增长的中国动力电池市场,正吸引着国际正极材料巨头加快在中国的扩张步伐。现对2016年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布局趋势分析。

  2016年5月9日,优美科集团宣布将加快投资扩充NMC(镍钴锰)正极材料产能。此次扩产项目将耗资超过1.6亿欧元,历时三年,分别将对位于天安市(韩国)以及江门市(中国)的现有厂房,以及两个厂区的毗邻未开发地进行项目建设。

  与此同时,在配备最前沿的专利生产技术基础上,优美科计划在2018年之前使工厂达到现有产能的三倍,而且涵盖多种材料等级。这些材料将以汽车行业的最高质量标准为基准。新增产能将于2017年后半年起逐步启动。

  优美科二次电池材料中国区负责人向记者透露,本次产能扩充计划主要是为满足混合动力以及纯电动汽车电池材料的爆发性增长的需求,尤其是中国市场。

  事实上,自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市场爆发以来,除优美科以外,其他国际正极材料巨头也开始重视中国市场,以多种方式加深在中国的布局。

  2015年11月,巴斯夫亚太创新园二期项目正式落成启用。该项目投资达9000 万欧元,坐落于上海浦东的巴斯夫大中华区总部基地内。此举意味着巴斯夫大幅拓展了亚太区研发规模,通过一系列新举措让创新更贴近本地区客户。德国巴斯夫正极材料的古滨诗女士曾对外透露,巴斯夫电池材料的总部已于去年移到了上海,显示出其对中国市场的看重。

  差不多在同一时间,ECOPRO Co., Ltd. 与格林美就有关车用锂离子电池用镍钴铝(NCA)正极材料业务签署谅解备忘录。根据协议,ECOPRO同意将三星SDI公司的锂离子电池前驱体制造项目委托于格林美。

  资料显示,ECOPRO主要产品是NCA以及镍钴锰等动力电池材料,目前是全球第二大NCA正极材料生产商,也是三星SDI唯一的NCA正极材料外部供应商。在中国NCM和NCA市场扩张迅速的背景之下,国际材料巨头ECOPRO开始选择和一定产业基础的国内企业格林美共同合作来开拓中国市场,显然是为了中国市场而来。

  在2015年7月,韩国GS Energy与当升科技签订了《合作意向书》和《市场开发合作协议》,双方计划共同携手开发NCA市场,在技术研发、市场渠道以及产业化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目前,双方联合小组已完成对国内NCA市场的调研工作,正在就设立中外合资企业进行前期研究与谈判,各项工作正在开展当中。

  韩国SK集团也属于较早在中国展开布局的正极材料企业之一。其中国公司位于重庆,主要生产镍钴锰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该项目总投资6.4亿元,全部建成后年产能将达9600吨锂电池正极材料。据媒体报道称,2015年3月,其中国公司正极材料项目一期工程实现了正式量产,一期年产能可达2400吨。二期将建6条生产线,2015年开建,2017年全部建成。

 

  动力电池行业市场调查分析报告显示,而在2015年底,事安集团公布,落实以7.22亿港元向独立第三方SKC Korea及SK China,收购Premier Property 100%股权,后者乃韩国SK集团中国公司法定及实益拥有人。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三元正极材料巨头之所以加快在中国的扩张步伐,得益于2015年以来中国三元电池市场份额的攀升。而在2016年第一季度,受“三元电池暂缓用于商用车”事件影响,三元电池市场扩张遭遇挑战,三元材料厂商或也受到冲击。

  对此,优美科二次电池材料中国区负责人表示,会有一定影响,但不是太大,因为公司客户市场定位主要以乘用车为主,该市场增速也较快。另外,三元电池在物流车、6-8米中巴车等车型上仍有广阔市场应用前景。

  在上述负责人看来,新能源汽车行业只是短期内出现波动,长期市场行情仍然向好。未来几年,随着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要求的不断提升,中低端电池或出现落后产能被淘汰现象,但中高端电池产能需求还是会存在“瓶颈”。

  “相对来说,优美科的投资比较谨慎,产能扩充是经过多方的市场验证,尤其在取得了主要客户的订单承诺之后,做出的战略抉择。” 上述负责人表示,未来3-5年新能源汽车行业都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对于动力电池及材料市场需求显著。目前优美科全球材料产能在2-3万吨,未来至少提升3倍。

  也许有业内人士认为,国际正极材料公司产品售价较国产材料要贵,成为其市场推广的一大劣势。但事实上,每个公司的材料成本模式不一样,有些环节成本高,有些环节则可以降低成本。另外,正极材料最大成本在碳酸锂,取决于碳酸锂供应情况,所以目前很难说哪家公司材料成本最低、更有优势。

  “目前来说,下游客户的最大顾虑不是材料价格,而是产能,是如何保证优质材料的稳定供应。”上述负责人提醒道。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