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进校园:在年轻人心里种下一颗种子

分享到: 更多
2016-08-16 来源: 信息时报(广州)

在上一期的专题中,对谈专家提及了工艺美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由于市场的主宰而产生的新的隐忧。本期,信息时报副刊部艺术周刊与环球艺术汇艺术机构继续邀请工艺美术界大师座谈,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相关的种种话题。
从2003年开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全面推行,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从物质层面上升到非物质层面,从静态层面上升到活态保护层面,从“器物国宝”的层面上升到了对人的保护的层面。要实现对文明的活态保护与可持续传承,就必然少不了让更多年轻人来接触。近年来,各种层面、各种形式的“非遗进校园”活动越来越多,一方面是传统工艺大师、非遗传承人们主动与大中小学校园、社会办学力量接触,寻找推广机会;另一方面不少美术、设计类院校也自觉向传统工艺汲取养料,建立教学创作基地,组织师生科研,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
轻接触:结合节庆的项目性活动
在读者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距离传统七夕佳节也不远了。广府的七夕节与别处不同,主题是“乞巧”、“摆七姐”,在这一天,女性们将自己用五谷、彩纸、绸布、杂物所制成的精巧物件、玩偶摆成供案,展示自己的巧手慧心,现在,也有男性参与到制作中来。“天河区乞巧习俗”是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渊源深厚,代代相传。结合这一非遗项目,珠村小学将乞巧教育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相结合,成为学校特色。
有越来越多的地区将非遗引入当地中小学“乡土教育”课程,从一开始简单的展演、展示,到进课程、进教材,邀请非遗传承人进入校园讲座,通过普及非遗的本土知识,配套展开对故乡历史文化地理民俗综合教育。
在上个月举行的2016年越秀区中小学幼儿园“非遗进校园”总结暨通草画大赛颁奖礼上,我们知道,仅仅这一个区,自2014年以来,已有18所学校开展了非遗进校园课堂。据越秀区非遗保护中心统计,2014年下半年至2016年上半年共开了786个班次。2014年度,非遗兴趣班进校园共培训了3700人次,2015年度培训了6500人次。2016年上半年培训了5580人次。开展项目有广府表演技艺(粤剧、粤语讲古、童谣、咸水歌、广东醒狮、太虚拳等等)及广府制作技艺(广彩、广府通草画、剪纸、广府戏服制作)等。多所中小学、少年宫建立以通草画、粤剧、粤语讲古为特色项目的市级传承基地。
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剪纸大师叶润生曾经多次参加这样的民俗工艺推广活动。有时是走进校园,更多的时候是在一些庙会、集会上现场展示技艺。一张小小的纸片,在他手中飞快地变成精美的蝴蝶,这总是能吸引许多青少年的围观。他告诉记者,机器取代手工的大批量生产,一度让剪纸艺人难以维持生计,这让愿意专门从事剪纸专业创作的人寥寥无几。2010年以后,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与多个学校联合建立“广州民间艺术传承基地”,组织各行业工艺大师走进校园开创讲座,让他看到了新的希望。为了适应年轻人的口味,他也设计一些卡通动漫形象,吸引更多大学生学习。
花大力气去在中小学里推广民间工艺,最后能有多少孩子长大后真的从事这一行业呢?对此,广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长、玉雕大师高兆华回答说:“教育不要那么功利,起码我们种下了一颗种子,就是对工艺美术的理解、对传统文化的欣赏与认同。”
学院设计与民间工艺的双向吸纳
6月底,中央美院陶瓷艺术研究院正式落户景德镇,在成立大会上,央美院长范迪安表示,艺术研究院的成立,对当代陶艺界的学术交流以及陶瓷艺术的未来发展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这当然不是学院陶艺界与景德镇陶瓷界的第一次合作。近年来,国内外众多以陶瓷作为创作媒材的当代艺术家,纷纷来到景德镇成立工作室,在这里开窑创作;一些美术、设计类高校或相关院系,也都在景德镇建立创作基地、开展短期研修课程。
长期在景德镇工作过的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吴锦华告诉我,这样的交流十分频繁,针对学生的研修班安排有拉坯、手工成型、注浆、新彩、古彩和青花等实践训练,还有中外陶瓷简史、陶瓷工艺学等理论课程,并可参观中国陶瓷博物馆等;也有许多成功陶艺家是为了创烧出满意的作品而来。
近年来,美术院校教学中已经越来越重视从传统工艺美术中吸取养料,不少设计师也将目光投射向非遗领域,从传统手工艺中寻找灵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景德镇、宜兴、龙泉等著名陶瓷产区建立多个教学实习基地;广州美术学院的吴雅琳教授,带领学生们从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中领悟雕塑的气韵;湖北美术学院的漆画专业从古楚文化中寻找漆语言……
他们并不是原封不动地学习传统的纹饰图样、器形釉料,而是运用这些来表达自己的艺术观念。吴锦华说:“很多从国外来的陶艺家的观念和景德镇的传统工艺美术理念完全不同,都是很有当代性的,他在这里烧制作品,肯定多多少少会对当地的创作者有一些影响。可惜的是这种影响并不明显。当地的陶瓷从业者还没有足够主动去吸收新鲜创意的意识,一部分人满足于重复自己,这是很可惜的。”
访谈
职业教育:方向对了,方法还要斟酌
近年来,不少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也不断探索将非遗纳入“特色专业”的设置与建设,将职业教育和非遗教育结合起来。例如安徽省知行学校立足徽州三雕(木雕、砖雕、石雕)与歙砚雕刻,建立了安徽非遗职业教育集团,与全国100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同时聘请代表性传承人指导学生日常实训。中国戏曲学院不断扩大对非遗剧种的招生力度,目前已有豫剧、黄梅戏、秦腔等共计13个国家级非遗剧种招生方向,拥有京剧、昆曲、粤剧和藏戏4个人类非遗代表作剧种的招生方向。
在广州,这样的办学实践也在逐渐开展。高兆华特别介绍了市轻工职业学校的经验。
时代不同了,新的培养模式需要探索
信息时报:我们常说“生产性保护”才是非遗传承能永续发展的关键,那么在职业教育与非遗教育结合的这方面我们做了什么尝试呢?

高兆华:我说说我参与过的一些项目吧,有些已经参加五六年了。我觉得在我参与过的这些课程中,目前来看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是最扎实的。他们在2014年9月就开设了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学校投入了80万左右的资金购买材料和机器,一开始首先建立的是玉雕工作室,后来开设了广彩工作室,玉雕有30多台机,广彩有20多个位,可以同时培养这么多学生。今年下半年还要开木雕和押花班,将来还要逐步发展更多的专业方向。学校走德国的双轨制教学,重视手工艺技能与设计能力的培养,聘请工艺传承人来做导师和客座教授。专业虽然开办了才不到两年的时间,学生在行业作品评比里都拿过金银铜奖,还为数不少。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