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痴迷根雕创作百余作品

分享到: 更多
2016-12-05 来源:中国江苏网

           近日,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王文焵根艺》在全国发行,这是我市首部根雕个人作品集。王文焵,泰兴人,今年72岁,是位退休工人。他老有所学,老有所乐,钟情根雕艺术。10年来,创作百余件作品,多次入选省级和国家级展会,并获奖。

  “畅游”、“巾帼英雄”、“虎虎生威”、“八仙赴会”……走进王文焵家中,到处是根雕作品,俨然一个根雕展览馆。

  桌子上,橱子里,地面上,有60多件作品,件件惟妙惟肖。透过薄薄的一层清漆,可清晰地看到这些根雕作品的原始纹路。“这些根雕都是我一刀刀雕刻出来的,社区很多人都知道,天天有人过来瞧。”说起这些根雕,老人很是自豪。

  王文焵从小喜爱绘画,退休后爱上根雕。凭着自己的绘画功底以及对艺术的不懈追求,一块块貌不惊人的破树根变成了千姿百态的人物、动物、山水。

  制作一件作品需要多长时间?经过几道工序?王文焵津津有味地跟记者说起自己的“拿手活”,不同根雕制作难易程度不同,制作所需的时间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制作一个根雕要经过选材、浸泡、剥皮、雕琢、打磨、上漆等10多道程序。

  选择材料是非常关键的一环,不少人非常注重原料选择,到外地购买名贵树种的树根。但是,老王认为,材质不必强求,主要顺其自然,本土树根也是不错的选择。

  前年,王文焵到乡下钓鱼,发现一个废弃的泡桐树根,其形态特别,非常适合做根雕。他鱼也不钓了,带上树根,回家仔细研究,后来制作出根雕作品“心旷神怡”。上个月底,在泰兴举办的个人根雕展活动中,观众对这一作品赞不绝口。

  制作根雕,有一个原则,那就是效法自然,追求原味。“根雕根雕,七分自然三分雕。”王文焵说,动刀前,要深谋远虑,看清树根的主体,因势象形。

  “树根中间天生一把扇子,一块冻狗肉,背面的半面袈裟浑然天成……”有一次,老王无意中发现一个根材,虽然很小,但韵味十足,适宜创作人物。他再三琢磨,“济公活佛”的主题最为合适,只在人物的脸部稍作修饰,便露出微笑、温和的济公形象,视觉效果生动传神。该作品获得中国根雕艺术博览会优秀奖。

  王文焵告诉记者,构思一件作品,有时半夜来了灵感,就是大冬天,也得起床赶紧干,要不然就忘了。10年来,王文焵先后创作100多件根雕作品。“亚洲四小龙”、“济公活佛”曾在中国根雕艺术博览会上获得优秀奖;“起舞”、“和睦共处”在江苏省园艺博览会上,分获根雕艺术展二、三等奖。

  “根艺创作,重在发现自然美,强调原汁原味,极少雕琢。”著名出版人、美术评论家贾德江说,王文焵的作品主动动刀很少,却神韵十足,难怪多次获奖。

  “不舍得卖,还是愿意自己留着,有空看看,心里有说不出的满足感。”王文焵说,现在搞根雕、搞艺术都可赚钱,也是致富门路,但他研究根雕不是为了赚钱,一方面自己图个老来乐,另一方面,也希望将根雕这一传统文化技艺发扬传承下去。

  去年,老王对自己的百余件作品进行整理,并出版发行了《王文焵根艺》一书。“一位北京的朋友在新华书店看到我的书籍,专门打来电话祝贺。”王文焵说,这是他最开心的事。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