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跟上“智能潮流”的鞋服企业将面临挑战

分享到: 更多
2017-09-13 来源:半月谈


[导读]
当前,一场有望深刻改变世界、改变人类生活的技术革命,正在悄然进行!机器人技术和自动化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尤其是在制造业领域。根据牛津大学工程学院2013年的一项研究,在未来20年里,美国近一半的工作岗位,47%的人面临着被自动化代替的风险。

  而在中国,国务院近日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加快培育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人工智能产业,促进人工智能与各产业领域深度融合,形成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形态。可以预见,智能代工的脚步会越来越快。

  一些领域存在着“逆”智能代工现象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生产生活领域正在发生巨变:一些人工被替代,生产效率越来越高,服务体验越来越好……然而,综观各行业和不同的企业,应用人工智能的现状大不相同。

  究竟有何不同,请看两组画面。

  第一组画面:在一家无人便利店里,消费者通过人脸识别等技术,结账出门仅需几秒钟;通过ETC等技术,汽车在高速公路上畅通无阻;在一家生产车间里,工业机器人挥动手臂,熟练完成汽车喷漆工作……

  第二组画面:某政务服务大厅里人满为患,诸多业务均需人工办理,费时费力;一些地方的高速公路收费站雇用大量人员,效率低下,用工成本高企;在东部某市的一家鞋厂里,工人重复做着打鞋帮的简单动作……

  两组画面对比鲜明,前者积极拥抱新技术,智能代工让人耳目一新;后者明明可以节省不少人工,却未跟上时代的前进步伐。

  记者调研发现,在服务领域,人工智能引发的“服务革命”,愈发凸显传统服务业进行“智能升级”的迫切;在工业领域,智能化程度不但关乎企业生产效率,甚至可以决定企业的生存状况。智能大潮来袭,只有占得先机才能赢得未来。

  近年来,在一些高端制造领域,工业机器人、智能化生产线等应用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在人们熟知的轻工业产品制造领域,大量“机器人员工”正在被引入。然而,在许多中小企业中,人力劳作依然是主流。

  在我国四大制鞋基地之一的浙江温岭市,表现尤为明显。

  温岭主要生产中低档鞋。规模较大的博洋、一休等制鞋企业,已经引进横机加工针织鞋帮面。记者在车间内看到,横机每小时生产鞋子3双,1个工人可管10台横机。过去需要几百个工人加班加点,现在只需几十个工人就够了。同时,机器加工的针织休闲运动鞋减少了滴塑、高频、下料等工序。

  看到大企业的这些“高级机器”,来自安徽的汪卫琴很是羡慕。老汪在温岭鞋厂打了近20年的工,几年前带着技术和资金租了两间店面开了自己的制鞋作坊,雇了三四个工人打鞋帮、定鞋型,都是实打实的体力活。“工作的时候坐在小板凳上弯着腰,很累,一年的利润也就10多万元。”老汪说。

  在温岭5000多家鞋革企业中,像老汪这样采用纯人力劳作的鞋厂不在少数。

  “他们的日子如今越来越难过了!”温岭市鞋革商业协会秘书长金洪青说,目前温岭鞋业一线普工最低年薪已超过3.5万元,并且还在以每年5%~10%的幅度上涨,人力支出上涨成了很多企业难以承受的沉重负担。

  金洪青进一步介绍,传统工厂的产量、产值和利润都在下降。当地采用智能代工的工厂,单是员工工资每年就可节省100多万元,一年半就可收回100台横机的投入。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