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大师赓续传承 景泰蓝“浴火重生”绽放世界舞台
《千秋伟业》百年大鼎 作者:张同禄
《大美大艺—荣曜同禄》 作者:张同禄
6月3日至6日,“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将在南京举办。届时,张同禄大师工作室将携众多景泰蓝精品力作亮相。其中,《千秋伟业》百年大鼎与《大美大艺—荣曜同禄》是张同禄大师亲自创作的时代精品。而《富贵恒通》景泰蓝兽首杯,是张同禄大师与其子张旭大师共同创作,作品以国宝《唐兽首玛瑙杯》为原型,将景泰蓝制作技艺与国宝器型相融合,两代大师强强联手,充分体现当代“国宝”的艺术魅力。
《震古烁今》与《智趣》两件作品是张同禄大师工作室锐意创新的景泰蓝时代精品,充满时代魅力。张旭大师表示:“传统的景泰蓝是宫廷的,是严肃的,很难与当代年轻人产生审美的共鸣。而这两件作品从器型设计到纹饰安排,都充满着年轻时尚的韵律,为传统景泰蓝赋予崭新的表现形式,让传承600年的中国景泰蓝走进新时代,走进每一位观者的心中。”
《震古烁今》作者:张旭
《智趣》 作者:刘敬华
张同禄大师工作室成立于2001年,是我国景泰蓝技艺传承历史上第一家以大师命名的工作室。2011年,张同禄大师创办张同禄珐琅艺术中心,以“大师之力”组建团队,为景泰蓝制作技艺“延续香火”。
张同禄,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景泰蓝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曾三次荣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张同禄大师从事景泰蓝艺术创作六十余载,立足传统,广博众彩,将各种传统美术技法及其艺术精华融汇贯通,在传承传统景泰蓝技艺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为景泰蓝的传承、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赋予了景泰蓝这一枝“民族之花”以时代的光彩。
600年延绵不断的创新精神
景泰蓝,正名铜胎掐丝珐琅,六个字明确地表达出其制作工艺与材质特点。而我们如今所熟知的景泰蓝,其前身却是货真价实的“舶来品”。
张同禄大师工作室负责人、北京工艺美术大师、张同禄之子张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景泰蓝制作技艺的本身,就是在工匠不断地创新中逐渐演进,逐渐丰富,逐渐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艺美术精品。铜胎掐丝珐琅的前身是铸胎珐琅,匠人在模铸器物的花纹缝隙中填施珐琅彩,此类器物器型笨重,图案粗犷。中国古代匠人经过创新,将原有的模铸工艺演化成铜胎掐丝工艺,制作出的器物,不仅画片更加精细,颜色层次更加丰富,而且器型也更加精美、轻巧。在抗战时期,由于铜料珍贵,景泰蓝匠人采用薄胎薄丝的技法制作器皿,用料更少,做工更精。”
新中国成立后,景泰蓝面向了广大人民群众。一些传统纹饰如“龙凤和玺”“宝相缠枝”等题材,已经跟不上新时代脚步,使当时景泰蓝的创作陷入了窘境。
张旭向记者讲述了当年张同禄大师为景泰蓝技艺“推陈出新”的经历:“1968年,我父亲为了打破传统景泰蓝的艺术局限性,经过多次设计,巧妙地将《蝶恋花·答李淑一》诗词意境融入艺术创作,将传统题材古为今用,创作出时代精品《蝶花瓶》。这件作品造型挺拔独特,图案优美灵动,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鲜明时代气息。在当年的广交会上大受欢迎,并在1980年全国景泰蓝行业评比中获得第一名,为景泰蓝艺术开启了新时代之门。”
《蝶花瓶》为传统景泰蓝带来了新的生命力,也为张同禄大师的艺术创作注入了更多时代的活力。1985年,张同禄大师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制出免焊接、免烧制,又能呈现景泰蓝工艺特色的新型工艺品“珐琅珀晶”。该项创新技艺在1987年被国家授予发明专利,并荣获1997年美国第七届国际发明展优秀创作大奖。这是中国工艺美术行业第一项国家发明专利,也是中国工艺美术行业首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
2003年,张同禄大师历时两年多,经过一万多次试验,终于抢救性恢复了断档失传200多年的“铸胎景泰蓝”,并创作了代表作品《天龙八部》。该作品问世之后,受到了著名作家金庸先生的盛赞:“真正的天龙八部!”并亲笔题写墨宝“佛宝天龙八部”,彰显两位大师间的仰慕之情。
景泰蓝,一个沿着丝路而来的“远客”,曾经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与信物,是充满“西域风情”的舶来品,但在中国匠人不断地传承与创新中,逐渐演化成了世界独有、独具中国特色的工艺美术精品。这背后,是600多年匠人匠心的赓续传承,是凝结着古人智慧与今人心血的“中国图腾”,更是“浴火而生”绽放在世界舞台上的一枝“民族之花”。
“站”在联合国的中国匠人与中国技艺
景泰蓝鲜艳的颜色、繁复的构图和吉祥的画面呈现出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独特视觉感受,让东方美学与西方审美产生了艺术的共鸣。相融相生,美美与共,也让景泰蓝成为中国国礼的不二之选。
《繁花凤舞》作者:张颖
2013年至2015年,张同禄大师的作品《凤舞九天》《一帆风顺》《和平尊》,连续三年被选作国礼,作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纽带,作为赞美和平与友谊的载体,走向了世界。
2015年恰逢联合国成立70周年与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和平尊》被选为我国赠送给联合国的国礼,这也是中国景泰蓝与中国匠人第一次“站”在了登峰造极的世界舞台。
张同禄大师与张旭大师,共同探讨传统景泰蓝的创新发展。
张旭在回忆《和平尊》的制作过程时,依然透露出紧张与激动的神情。“我们接到国礼任务的时候已经是5月20日了,要求一个星期提交图稿。当时,参与竞标的团队众多,有300多件图稿汇集在工美集团等待审核,经过两天的评选后,有100多件图稿进入了二次修改阶段。工作室得到了反馈,积极进行图纸修改,一周后再次提交图稿。”
“仅仅是一个图稿的绘制,就给当时工作室带来了巨大的工作压力。”张旭介绍:“传统的景泰蓝制作不仅要求手绘图稿,而且需要与成品1:1原样大小进行绘制。《和平尊》的‘身高’在一米六左右,器型上的所有纹饰均要求等比例原样绘制呈现。”
在经历了二次图稿修改后,6月10日左右,张同禄大师工作室获得了最终的国礼制作许可通知,但此时留给工作室的制作工期已经不足90天。
“当时,我们直接就‘懵了’,景泰蓝作品越大,花费的精力和时间就越多,常规来说一米六高的景泰蓝作品制作工期在8个月至10个月左右。面对这么一个艰巨的任务,我父亲当即表态,一定要保质保量完成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张旭说:“以往制作景泰蓝国礼我们都会同时制作两件成品,既可以保证‘优中选优’,同时也避免在制作中遇到突发情况,及时替补。但《和平尊》体量之大是前所未有的,制作两件同样的作品时间不够,人员不够,只能做一件,但是这一件,就一定要保证‘必须做好’,在整个制作过程中不仅增加了工艺难度,也带来了巨大的工作压力。”
“确实是太苦了!”张旭面对记者不禁发出感叹:“景泰蓝烧制的时候,要在大炉子里进行烧制,为了保证作品内外受热均匀,烧制到七成至八成的时候要出炉,进行一次180度翻转后,再次进炉烧制。但是,《和平尊》的体量太大了,中间部件高达一米二,在烧制过程中铜胎被烧得通红,180度翻转的难度巨大。铜胎在高温下会变软,一旦发生轻微的磕碰,或者倾斜、挤压,就会导致胎体变形。工作室不断调整工艺技术,几经尝试。在烧制翻转时,不少匠人的裤子、衣服上都燃起了火苗。没办法,当时就一个想法,一定要保证胎体完好翻转,其他的都没考虑。”
当时,已是古稀之年的张同禄大师依旧全身心投入到《和平尊》的制作,每个制作环节都要亲自确认,亲自指导,大到工艺技法的运用,小到画面色彩的搭配,大师与工作室的匠人们不分昼夜守护着《和平尊》的“诞生”。在张同禄大师工作室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和平尊》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前两天顺利完成制作。
2016年2月,张旭守护着《和平尊》走进联合国总部进行最后的安放工作。这也是中国匠人与中国工艺美术技艺,第一次同时“站”在了世界的“巅峰”。
如今,张同禄大师年事已高,工作室传承与发展的重任落在了张旭的身上。采访结束时,张旭感慨地对记者说:“一个人,不管有多高的艺术成就,多大的行业名气,总会随着时间淹没在历史的长河,可能几百年以后,没有人知道我的名字,但是后人能看到我们两代人为之奉献毕生心血的景泰蓝作品,这就足够了。传承600多年的景泰蓝制作技艺,如今交到了我们手中,我们要做的就是用心血与生命去守护好景泰蓝这棵参天大树,做脚踏实地,不断前行的‘守灯人’与‘传灯人’。”
文|本报实习记者 贾淘文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4、免责声明:本站信息及数据均为非营利用途,转载文章版权归信息来源网站或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