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食品未来趋势“关键词”
COVID-19 大流行从根本上改变了总体健康趋势以及我们的饮食方式。特别是功能性食品的受欢迎程度急剧增加,消费者对健康的担忧也有所增加。
01 传统饮食与功能性食品
随着功能性成为消费者的优先考虑,食品和补充剂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特别是在免疫支持、肠道健康和情绪管理等领域。随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寻找时尚的成分,而政府仍然关注公共卫生,成分和营养特性也受到了审查。
02 食品免疫力和肠道健康
消费者对增强免疫力的食品和饮料的强烈渴望激发了产品创新。例如,从 2019年到2020年,全球酸奶和酸奶产品中的免疫系统健康声明增加了 24%,益生菌声明增加了9%。(来源:Euromonitor Product Claimsand Positioning2021n=16,224)。越来越多的趋势是从益生菌转向添加益生元,并且随着正在进行的研究越来越感兴趣的领域是肠脑轴,这表明快乐的肠道会带来快乐的心情。
03 身心食品
通过情绪管理、缓解压力和助眠来解决情绪和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食品和营养领域的主要趋势。公司已经开始探索不同的方式来定位他们的产品在这个领域。例如,注入 CBD 的食品和饮料、南非醉茄等适应原和L-茶氨酸等益智药的使用正因其减轻压力和提升情绪的特性而获得动力。
04 针对美容及其他方面的功能性食品
胶原蛋白是近年来强劲增长的功能性成分之一,主要来自其与头发、皮肤、指甲和关节的益处。根据Euromonitor的2021年消费者之声:健康和营养调查,全球46%的消费者对自己的皮肤健康有中度或极度关注,52%的消费者对关节和肌肉疼痛感到担忧。考虑到这一点,领先的食品和饮料公司已开始在这一领域进行投资。例如,达能于 2020 年在美国推出了旗下Light+Fit品牌的首款胶原蛋白酸奶。
05 食品清洁标签和最少的处理
消费者越来越多地寻求透明度、更少加工和本质上更天然的产品。根据Euromonitor的《消费者之声:2021年健康与营养调查》,以下是围绕清洁标签最受追捧的成分偏好:不含防腐剂、天然、有限或不含人工成分、不含转基因和味精。消费者对具有健康证书的简单和可识别成分的需求不断增长,这正在推动产品创新。越来越多的公司正在重新设计产品配方以包含更少的成分,并用更天然的选择去除或替换人造成分。日益增长的声明环境凸显了公司有空间更好地利用清洁标签声明,特别是关于天然的,包装食品中的主要声明。
06 数字健康和个性化
创新技术使消费者能够控制自己的健康目标。各种应用程序和在线服务正在帮助消费者管理他们的体重、食物不耐受和偏好(更多以植物为基础,更少加工等)。对微生物组和 DNA测试的需求也在增长,为个性化营养创造了更多机会。领先的食品企业正在投资数字健康解决方案,从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模式(如雀巢收购健康食谱盒供应商MindfulChef)到个性化营养概念。雀巢还于2020年在中国推出了nesQino,让消费者能够定制和创造一系列健康的超级食品饮料。
07 特殊饮食的兴起
生活方式饮食,如生酮饮食、古饮食或低碳水化合物饮食近年来激增,刺激了产品创新,并引发了一波新产品的推出。根据Euromonitor的2021年消费者之声:健康与营养调查,虽然只有9%的全球消费者表示他们在2021年遵循严格的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或无碳水化合物饮食,但38%的人表示他们为了减肥而少吃碳水化合物。
提供特定声明的产品仍然是利基市场,没有超过2%的SKU具有酮或低碳水化合物声明的包装食品类别。然而,2019 年至 2020 年间,生酮食品的渗透率强劲增长,尤其是在零食和早餐麦片领域,表明食品公司对这一领域越来越感兴趣。例如百事可乐投资了其孵化器品牌Hilo Life Chips以创造对酮类友好的玉米片,该产品于2021年3月推出。
08 标签和监管
从2017年到2021年,仔细阅读食品和饮料营养标签的消费者数量有所增加。到2040年,预计全球近一半的人口(18岁以上)将超重或肥胖。因此,各国政府越来越多地鼓励消费者采用更健康的饮食。英国通过HFFS法规下的Nutri-Score等包装前(FOP)营养标签、广告和促销禁令消费者更加关注营养的摄入。
09 结论
消费者要求更健康的食品,公共机构正在将食品政策战略重点放在改善饮食质量上。展望未来,功能性食品和营养均衡的产品将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围绕个性化营养的举措也将继续发展。
对可持续发展、当地采购投入或促进粮食安全和社会正义的投资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以推动有意识的消费者群体不断增长。营养均衡的产品、功能性食品和植物性替代品也将继续流行。对可持续性、当地采购投入或促进粮食安全和社会正义的投资变得越来越重要。此外,电子商务、直播和社交商务使口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企业需要相应地调整他们的营销工作。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4、免责声明:本站信息及数据均为非营利用途,转载文章版权归信息来源网站或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