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创应是传统技艺的“再创作”

0
2022-11-25 来源:消费日报

    近年来,多领域跨界融合为传统非遗技艺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非遗文创既延伸了中华传统技艺之美,又将现代审美理念与实用功能融入其中,很多濒临失传的传统手工艺通过文创衍生产品,赢得了更多年轻消费者的关注。一些新颖奇特的非遗文创产品,更是在短时间内成为“万众瞩目”的网红产品,订单往往要排到几个月后。
但是,随着非遗文创产品的日渐火爆,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类非遗文创产品”。此类产品在创意上并没有太多精细化设计,在表现形式上又脱离了传统非遗技法,仅仅是将非遗元素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强行“嫁接”在另一件产品之上。例如:印刷着《千里江山图》的“国风丝巾”,普通卫衣绣上《兰亭序》摇身一变成为“国潮时装”,手里的元宝换成手机的“时尚兔爷”,白膏泥里装着塑料玩具的“考古盲盒”,印着历代名画的“文化扑克牌”和“收藏台历”,以及各大景区“标配”的文创书签、帆布袋、冰箱贴和雪糕……似乎,“移花接木”与“复制粘贴”,成为了传统非遗“牵手”跨界融合的“常规动作”与“标准动作”。
笔者认为,非遗文创产品应是对传统文化与传统技艺的“再挖掘”与“再创作”。笔者在采访拍摄《大师说》系列视频的时候发现,目前已经有众多的非遗大师工坊和企业开始重视传统技艺的“再挖掘”与“再创作”。满建民雕漆艺术工作室将传统的大型雕漆产品,设计成为可以随身佩戴的首饰与念珠、可以随手把玩的茶壶;张同禄珐琅艺术中心将原本严肃端庄的“国礼”产品,设计成卡通造型的松鼠摆件,把“景泰蓝之花”根植在了小朋友的心中;龙顺成的刘更生大师用四个小滚轮,轻松破解了传统红木座椅难以挪动的“千古难题”;北京工美集团赋予了传统花丝镶嵌和京绣技艺时尚的魅力,国际时装大秀的舞台刮起了“中国风”;北京金漆厂的李昌龙技师将传统的大漆描金工艺巧妙地融入到手机保护壳的制作中,为现代的通讯设备“穿上”了传统文化的“外衣”……这些工美大师与大国工匠,为传统的非遗技艺赋予了新时代的艺术生命与实用功能,让传统的非遗技艺在最大程度保留原有工艺特色和艺术价值的同时,拥有了新的“生命”。正是在这些“工美人”兢兢业业的努力下,传统非遗技艺得到了不断的创新与发展,也为业内拓展了一条非遗文创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笔者希望,大师工坊、设计院校、工美企业在非遗文创的研发与设计中不要舍本逐末,只做形而上学的表面文章,因为传统的非遗技艺犹如一眼取之不尽的清泉,我们既要考虑如何“汇流成河,涓涓入海”,更应思索如何“保持初心,回归本源”。(贾淘文)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4、免责声明:本站信息及数据均为非营利用途,转载文章版权归信息来源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