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智能家电下乡提振市场信心 多家企业表态将抓住下沉市场机遇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于2月13日发布,指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新能源汽车和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同时,多机构预计2023年家电等板块有望迎来较好投资机会。近日,二级市场上,家电板块表现活跃。2月15日,浙江美大、帅丰电器等多只概念股经历昨日涨停后再度高开。
2月15日,对于如何落地绿色智能家电下乡有关政策,美的集团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回应称,“美的将持续提升研发技术,并通过打造数字化绿色回收体系、提供部分绿色家电上线局部改造系列服务等,切实推进绿色智能家电的普及。”格力电器相关负责人表示,农村经济逐步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逐年改善,对于家电产品需求快速增长,格力电器也积极参与“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工作,配套相应落地措施,在下沉市场铺设更多自有销售网点。
多家企业积极响应
《意见》提出,加快完善县乡村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县域集采集配中心,推动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共同配送、即时零售等新模式,推动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向乡村下沉。发展乡村餐饮购物、文化体育、旅游休闲、养老托幼、信息中介等生活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新能源汽车和绿色智能家电下乡。
对此,中国家用电器商业协会秘书长兼新闻发言人张剑锋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鼓励绿色智能家电下乡有助于刺激家电消费,拉动内需,优化消费结构,对助力乡村振兴有积极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更多具有指引性、鼓励性和方向性的意义,相关配套政策需各地进一步落实。”
无论从政策导向还是市场需求来看,大力发展绿色家电产业都已是大势所趋。据国家发改委在2022年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家电保有量已超21亿台,且淘汰率涨幅高达20%。用户对绿色智能家电的需求爆发、企业技术迭代加速,都成为绿色智能家电下乡的推进因素。
据中怡康最新发布的《新形势下的家电零售暨2022年家电市场总结报告》显示,我国家电市场新能效产品结构逐年优化,消费者对新能效产品需求激增。仅冰箱一级能效产品销售占比就从2019年的39.9%提升至2022年的66.6%。
在记者采访时中,多家家电企业也表示将纷纷响应,并落地相应配套政策。美的集团人士透露,公司正加速供应链升级改造、家电回收等,将其复制转移到全价值链的合作伙伴中。据悉,格力电器以广州、珠海等多地销售公司为核心,发挥线下销售网络的优势,深入城乡拉动农村居民消费提质升级。而四川长虹方面则告诉记者,今年将围绕绿色智能家电在下沉市场展开深度布局。目前,旗下长虹格润在全国范围内已建成上千个回收网点,年回收废旧电器电子产品超过200万台。
海尔智家副总裁徐萌也在近日表示,当下,国内家电市场已基本进入换新周期。目前的海尔专卖店实现了数字化升级,有了自己的回收工厂,推动行业的智能、绿色家电换新进程。海信视像高层人士称,通过对数字化电源控制等技术的研发应用,每台海信电视机能耗降低可超30%。
抓住绿色智能家电“下乡”机遇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出台的围绕家电的相关政策,均重点提及绿色智能家电下乡的重要性。在张剑锋看来,此前绿色智能家电换代主力集中在大中城市市场,随着家电企业渠道下沉,县乡家电消费展现活力,各类补贴资源也向这一领域倾斜,将为家电绿色供应链厂商带来新一轮发展机遇。“新一轮家电下乡,也有助于更好释放下沉市场家电消费潜能。”
谈及企业如何抓住绿色智能家电“下乡”的机遇,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部长王连升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今年家电市场将呈现复苏,而下沉市场将对整个家电行情的恢复起到强劲推动作用。除了政策引导之外,企业健全自身绿色产业链,有效完成新旧能效的换代更迭。鼓励企业依托自有销售网点开展‘下乡’活动,进行市场化方式联动促销,促进绿色智能家电有效供给,多层力量作用之下撬动效应将在市场加速显现。”
而多机构也看好绿色智能家电市场前景。东莞证券指出,全球经济复苏,地产逐步回暖,家电消费需求将逐步释放,预计2023年家电市场相对乐观。国泰君安认为,家电行业基本面的复苏预期将随着持续的宏观政策出台有所提升,家电板块有望修复,建议关注绿色家电相关机会。
美的集团上述人士表示,建议相关政府部门根据当前消费趋势适时制定推出绿色家电消费政策资源,刺激绿色家电消费。通过国家政策推动和头部企业引领的有机结合,为绿色家电产品供给与消费不断注入新动力。
张剑锋认为,家电行业市场化程度较高。目前,各个家电巨头已在下沉市场有所行动。中小企业企业也需要积极响应,提升绿色化、智能化水平,通过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来提升整体竞争力以及下沉消费群体对产品的吸引力,满足消费者需求是根本。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4、免责声明:本站信息及数据均为非营利用途,转载文章版权归信息来源网站或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