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御窑博物院:让文物融入时代和生活
让古陶瓷能“说”会“动”还“好玩”
看江西省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如何让文物融入时代和生活
古老的传统技艺,在现代高新技术的加持下,散发出神秘而醇厚的光彩。2022年国庆节开放至今的江西景德镇“御窑天下·青花秘境”特展,吸引了30多万海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并有10余万人参与“青花秘境”角色扮演线上游戏,让人乐在其中、流连忘返。
不同于传统文物展览,“御窑天下·青花秘境”特展以全域、跨界、数字共生为核心理念,打破了博物馆的空间局限,将景德镇陶阳里御窑景区里的考古遗址展示区和历史文化街区全部纳入展览之中,以创新的展陈形式和艺术互动装置,让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和首都博物馆、云冈研究院、扬州博物馆等馆藏的元明时期青花瓷“走”出博物馆,为观众带来奇妙的“秘境”观展体验。
“‘御窑天下·青花秘境’特展以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数据为基础,实现了线上、线下空间互联,共同呈现了一部以青花为纽带的中外文化交流史,不仅让古陶瓷能‘说’会‘动’还‘好玩’,真正让文物融入时代和生活,还让观众在愉悦的观展和趣味十足的线上游戏中感受到陶瓷文化的独特魅力,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了中国陶瓷文化故事。”景德镇御窑博物院院长翁彦俊说。
(一)
举世闻名的景德镇,是一座由瓷而生、伴瓷而兴、因瓷而名的陶瓷历史文化名城,它肇始于中唐,崛起于宋元,鼎盛于明清,绵延至当代,有着2000多年的冶陶史、1000多年的官窑史、600多年的御窑史和100多年的现代陶瓷史。
千年瓷都景德镇,素以“汇各地良工之精华、集天下名窑之大成”著称,创造了“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繁荣景象,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手工制瓷工艺生产体系,创造了中国陶瓷史上最辉煌灿烂的一段历史,是世界古代制瓷业集大成者。
从元世祖忽必烈在景德镇设立的“浮梁磁局”,到1911年景德镇御窑厂“寿终正寝”。在长达632年的时间里,景德镇御窑厂聚集了当时全国最优秀的制瓷工匠,选用当地最优质的原料和进口原料,不计成本,烧造了不计其数的御用瓷器。明清两代,几乎所有的创新技术都发生在景德镇御窑厂,最精美的官窑瓷器也大多产自这里。景德镇御窑厂被誉为瓷国“皇冠上的明珠”,是景德镇陶瓷文化的“根”和“魂”。
“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瓷器专供‘国之大是’和皇室使用,大批未被选中的御窑瓷器则被砸碎深埋地下。”翁彦俊说,景德镇是瓷器种类丰富、名品数量繁多、瓷业底蕴深厚的古陶瓷产地,在世界古陶瓷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及其前身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联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故宫博物院考古所等单位,成功对唐代的南窑遗址、兰田窑遗址,五代的湖田窑遗址、杨梅亭遗址,宋代的银坑坞遗址、落马桥窑址,元代的丽阳窑遗址、绕南古瓷窑遗址,明清的御窑厂遗址、观音阁古窑址等进行了30余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古代窑业标本近百吨,收集碎瓷片近2000万块。
在古陶瓷专家眼里,景德镇的海量古陶瓷碎片时代序列齐全、考古信息丰富,蕴含的相关数据极具权威性——因为与珍贵的古陶瓷完整器相比,古陶瓷碎片更利于开展技术检测,能适应能谱电镜仪、拉曼光谱仪、X射线荧光分析仪等现代仪器设备对检测对象的要求。
“这些破碎的古瓷片,出土地点明确、地层清晰、品类丰富,可以表面观测纹饰,拼接还原器型,切片了解坯胎,磨粉分析材料乃至烧成温度等。”翁彦俊说,每一块古瓷片都能解析出上百条信息,有较大发掘价值。
多年来,凭借独特的陶瓷考古和文保资源以及健全的配套设施,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先后与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故宫博物院、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日本东京大学等国内外诸多机构开展学术交流与考古合作,并在此基础上积累了上百个窑址近20000件陶瓷标本的分析数据,初步建立起景德镇古代陶瓷基本科学数据库。
2022年6月11日,全球首个古陶瓷基因库——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在景德镇御窑博物院揭牌,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管理平台也随之运行。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的揭牌,标志着一个集资料存储、考古研究、科技分析、保护修复、成果展示于一体的中华陶瓷文明文物基因库建设,在千年瓷都景德镇正式启动。
(三)
制定标准,成为建设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的关键一步。
翁彦俊说,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已经拟定了《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建设方案》和《瓷器基因库实体样品管理、制备及保存标准(试行草案)》,完成了制样空间、基因库房的建设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初步建设,开展古陶瓷文化知识图谱展示和传播系统研究。
据介绍,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建设制定了“五年规划”,分两步走,第一步计划在1到2年时间内,完成首批2400套(9600件)御窑古陶瓷标本的采集和制样;第二步则是在4到5年时间内,完成其中大部分标本的理化数字信息采集和汇总,并建设基因库信息共享平台。
“我们打算用两年时间初步建成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未来有望成为中华文明国家文物基因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翁彦俊说,目前已完成1200件御窑古陶瓷标本的采集和制样,采集数据2万多条。首批入库的古陶瓷基因标本,均采自景德镇御窑厂发掘出土的明代官窑瓷片,年代跨度从明洪武到万历时期,瓷片来源明确,考古地层清晰。建成后的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将填补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古陶瓷基因库的空白。
(四)
“在采集古瓷片标本信息时,我们采取了‘8+X’的标准。”翁彦俊说,“8”是指古陶瓷基因标本的考古信息以及“形、胎、釉、彩、纹饰、款识、装烧工艺”等核心信息,由景德镇御窑博物院与各家合作单位共建;而“X”则是所有延展信息,比如世界各大陶瓷博物馆的同类收藏、相关联的海外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以及现代学术研究成果等,需要更多机构和个人共同参与,最终实现基因库信息的共建共享。
科研人员从景德镇御窑厂、兰田窑、湖田窑、丽阳窑、南窑等瓷业遗址发掘出土的标本进行整理,根据器物的年代、形制、工艺等特征,选出最具代表性的标本组成“标准器物流”,并完成每件标准器物所对应的残片、截面、薄片、粉末4种实体样品制备与虚拟样品构建。这些样品作为信息元,全面涵盖了景德镇瓷器的“考古信息片段”“胎料技术片段”“成型技术片段”“釉料技术片段”“装烧技术片段”“彩绘装饰片段”等基因片段信息。
“我们成立了由18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基因制样室,专门负责古陶瓷基因库标本制作与数据采集工作。”翁彦俊说,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坚持采用“新技术、新应用、新举措”开展古陶瓷基因库建设,复原古陶瓷制作面貌;与复旦大学合作,利用机器人辅助制作古陶瓷基因标本;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合作开发知识图谱型数据库,第一期数据库预计将于今年6月上线。
“对我们来说,最难的还是数据采集。不是每个点位的数据都是有效的、有代表性的,成功率甚至不到1%。”景德镇御窑博物院科技实验室负责人熊喆说,数据采集过程像极了这些古陶瓷的烧制过程,无数个瑕疵品被砸碎、深埋,只为追求下一个完美。
翁彦俊表示,“X”的基因信息收集是开放式的,只有更多的机构和个人参与进来,才能让基因库内的基因信息更加丰富,最终呈现一个包罗万象的古陶瓷数字化世界,让“基因库数据全球共享”变得更有意义。
“比如明成化青花鹤颈瓶,它的物理标本分为残片、断面、薄片、粉末4种形态。”翁彦俊介绍说,通过数字化信息采集,可以同时了解到这件器物在考古出土时的形状以及修复后的完整器是什么样的,包括它的三维复原图、海内外博物馆的同类藏品信息乃至拍卖情况等资料,均可在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管理平台呈现。
(五)
古陶瓷基因库的价值所在,不在于单纯地去研究陶瓷器物本身,而是透过器物去解析古代陶瓷文明的起源、发展和变迁,进而推演还原出制瓷巅峰时代的真实面貌。
“一块碎瓷片可还原一个历史场景。”在翁彦俊看来,海量的古陶瓷片,既能够对当年的材料、配方和工艺做出还原,也能形成对社会、历史、文化的拼图。
景德镇御窑遗址距今年代久远,埋藏文物众多,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堆积层,蕴含巨大的艺术价值和考古价值,是中国瓷业黄金时代的见证。以御窑遗址为核心的景德镇瓷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景德镇市正在以御窑遗址为核心全力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就是为了更好地对文物和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保护千年窑址、传承千年技艺、呵护千年匠心,留住城市的‘根’与‘魂’,让景德镇成为可触摸、可体验、可品味的‘活着的陶瓷历史文化教科书’。”翁彦俊说。
受原材料质地、加工工艺、烧成技术的变化以及审美情趣等因素影响,不同时代的陶瓷器物的造型和纹饰发生演变,其胎、釉、彩中的化学成分也不尽相同。
国内学界认为,早期青花瓷生产使用的是来自波斯地区的青色颜料苏麻离青,因为那里曾进行过青花彩绘陶器的生产;而被后世誉为明代青花瓷器之冠的永乐、宣德年间青花瓷器,则兼用了进口颜料与国产颜料。但这些,大多是人们通过清代文献资料和流传下来的工艺去推测的,并没有研究支撑。技术进步后,人们开始通过铁锰比来推断青花颜料的成分,但准确度依然存疑。
“现在我们可以用微观手段‘看’见两种青花料的存在。”景德镇御窑博物院科技实验室负责人熊喆说,古陶瓷基因库已通过先进的聚焦离子束显微镜,对青花瓷碎片进行了理化分析,证实其同时使用了国产和进口颜料。
“我们通过对古瓷片进行成分分析和数据采集,可以制作成物理和数字两种形态的基因标本。”翁彦俊表示,基于海量信息并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建立的古陶瓷基因库,有望还原出古陶瓷标本在当时的烧制工艺、原料配方等,探寻景德镇千年陶瓷“工艺之谜”,破译人类古代瓷业巅峰时代蕴藏的“文明密码”。
(六)
一个全球共享的“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能给世界带来什么?
打开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开放式管理平台,检索“明宣德青花云龙纹蟋蟀罐”,真实而立体的青花瓷罐三维图像便出现在屏幕中,考古年代信息、成色工艺、海内外博物馆收藏情况等古陶瓷基因知识图谱信息一同展现。仔细看,图像周围还关联着许多例如“朱瞻基”“故宫”“青花云龙纹”“景德镇”甚至“周杰伦”“国家记忆”等关键词,充满交互感的体验给观众带来不少惊喜。
“通过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开放式管理平台,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将绘制古陶瓷基因知识图谱,把碎片化的信息整合成全景式的系统化知识,供人们用于不同方面的学习与研究。”翁彦俊说,不同时代陶瓷器物的造型、纹饰、胎、釉、彩都会不尽相同,通过研究收入进基因库中的标本信息,就可以还原出古陶瓷标本的烧制工艺、原料配方。而这些还原出来的信息,不仅能为当代陶瓷考古鉴定提供坚实的理论数据,还可以为当代陶瓷文创产品传承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持,赋能文旅产业发展。
“更重要的是,景德镇御窑遗址技术体系深刻影响了世界制瓷工业化发展。”在翁彦俊看来,历史上景德镇制瓷工艺对东亚、东南亚、中东、欧洲、美洲等地的生活方式和艺术风格产生了极大影响,世界各地窑场都曾以其为范本争相进行仿制和再创造。如今,土耳其、埃及、日本、越南、朝鲜、意大利、法国、荷兰等国家仍保留着这些早期窑场的重要实物遗存。海量的陶瓷器物数据为世界还原了一段中国陶瓷对外交流史,不仅让中国陶瓷历史文化故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激励着更多的当代制瓷工匠,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去传承历史,设计研发出更多向历史经典致敬的文创产品,继续讲好中华传统文化对外交流新故事。
“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的建设,对构建陶瓷考古年代框架体系、研发古陶瓷鉴定方法、制定陶瓷行业技术标准、推动陶瓷数字藏品与文旅应用都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翁彦俊表示,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是一个不断生长的基因库,其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将持续不断为中国乃至世界古陶瓷历史的发掘和研究、陶瓷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提供优良的平台,持续用国际化语言讲好新时代文物故事,不断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4、免责声明:本站信息及数据均为非营利用途,转载文章版权归信息来源网站或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