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饮用水行业跑步进入新周期
回首2024年,包装饮用水市场激流涌动:价格战硝烟弥漫,各大品牌纷纷卷入其中,“饮用水重回1元时代”等相关词条频登热搜,市场价格体系重新洗牌,企业利润空间一再被压缩;作为饮料市场第一大品类,产量占比近些年持续走低,2024年历史性跌破50%;水源地重要性凸显,头部品牌纷纷开展争夺战。“行业已经进入转型升级关键期。”在近日于江苏新沂举办的第十一届饮水行业泰山论坛活动中,与会专家指出,数智技术重塑行业发展新格局,行业需要顺应科技发展趋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稳步过渡。 “超级大脑”重塑行业发展新格局 在全球科技与产业变革加速推进的当下,数智技术、绿色技术等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重塑各行各业的发展格局,包装饮用水行业也不例外。对于正面临同质化竞争加剧、用户需求多元化、营销成本攀升的包装饮用水行业而言,智能制造、物联网、机器人技术等不断发展,助力企业在生产、仓储以及运输方面实现智能化升级;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迅猛发展,帮助企业通过消费者行为数据分析开展精准营销。“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包装饮用水行业正跑步进入新的发展周期。”饮水行业泰山论坛发起人杜可说。 “2025年开年,DeepSeek爆火全球,产业数智化的大幕悄然拉开,推理大模型或将引起新一轮的终端应用爆发,为包装饮用水行业数字化转型和升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拿声(北京)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COO王锦春指出,AI不仅是一个辅助工具,更应将其看作引领企业发展变革的“超级大脑”,在品牌建设、供应链管理以及用户维护等方面都有着积极作用。“这一过程中,海量数据是AI发挥作用的基石。只有让AI能够全面、精准地搜索到企业相关数据,才能为后续的分析与决策提供坚实基础。”王锦春提醒道。 北京公众健康饮用水研究所所长李复兴表示,如今消费者对饮用水的需求已从单纯的“基础解渴”迈向健康化、功能化、定制化。企业唯有借助数字化手段,如深入的用户数据分析与精准营销等,才能迅速捕捉这些需求变化,及时推出契合细分市场的产品。 “未来送水的肯定是机器人。”北京旺泉水之旅科技有限公司CEO张皓程表示,在桶装饮用水领域,该公司专注于智能前置仓的研发和利用,已生产出集识别、统计、对接、储存、管理等于一体的第三代智能前置仓,目前正在研发送水机器,以满足智能仓入户等服务需要。 一次性大包装水成为“潜力股” 个性化需求升级、新茶饮分流消费场景等为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饮用水消费市场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我国已从解决温饱的产品时代、小康富足的品牌时代,进入了注重服务体验的个性时代。”饮用水行业资深品牌策略和实战营销专家冼肇坚表示。 《2024—2029年中国包装饮用水行业市场调查与前景预测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包装饮用水一般分为小规格瓶装水(容量在1升以下,2023年占比为54.33%)、中大规格瓶装水(容量在1—15升,2023年占比为19.72%)及桶装水(容量多为18.9升,2023年占比为25.95%)。2019—2023年,中大规格瓶装水占比不断上升,预计2024年达到20.19%。“受益于家庭消费场景增加、饮水安全意识的提升及配送服务的扩大,大包装水便利性和安全性优势明显,且在激烈的内卷中价格趋低,迎来发展新机遇。”冼肇坚介绍,近几年,景田、农夫山泉、百岁山、怡宝等相继推出了规格不等的一次性大包装饮用水、一次性桶装水,也有许多中小企业专耕本土领域,获得了不小的市场份额。他建议相关企业,从包装、规格、品类等方面入手,调整产品结构;从传统单一渠道向直营、流通、特通全渠道覆盖过渡,持续推动以家庭消费为主导的一次性大包装水市场加速爆发。 在这一趋势下,桶装水企业面临的压力加剧。广州市润兴桶装水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惜良认为,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饮用水行业将朝着高端化、个性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桶装水企业应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加快转型步伐,提升服务质量,拓展销售渠道,以适应未来市场的竞争。 “2023年,全球瓶装水销售总额为2700亿美元,亚太地区占据半壁江山。从瓶装水第一消费大国美国的发展趋势来看,瓶装水对高糖饮料的代替趋势仍然在持续,市场有着巨大发展潜力。”NSF瓶装水认证项目高级经理章蓉建议,国内企业要关注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品牌价值,提升竞争力,在国际市场的舞台上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之路。 “新时代消费者更加关注产品背后的文化价值。”李复兴提到,未来水企的发展方向是以市场为导向、文化为内涵、科学为基础。两栖派品牌研究院院长于华表示:“文化的传承需与时俱进,当‘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包装饮用水行业需要用年轻化的语言重构品牌价值,与年轻群体进行对话。”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4、免责声明:本站信息及数据均为非营利用途,转载文章版权归信息来源网站或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