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新型电池产业涅槃之路
从被扣上“污染之帽”,到成为“中国电池产业之都”
曾几何时,以蓄电池为代表的新型电池产业陷入粗放型发展模式,限制了产业的持续发展。为了彻底摘掉污染的“帽子”,长兴电池生产企业在2005年、2011年分别进行两次“壮士断腕”式的整治,最终实现了健康有序发展。
“浴火重生”后的新型电池产业,彰显出无限生机。就在刚刚过去的这个8月,喜讯不断传来:长兴荣获“中国电池产业之都”称号;在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12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和“2012中国民营制造企业500强”榜单上,天能集团和超威集团双双入选……“老树”萌“新芽” 电池企业自我加压在天能循环经济产业园的生产车间内,通过十多个环节的生产,普通废旧电池所含的铅、塑料和酸重新变为可以循环利用的再生铅,塑料和硫酸结晶。这套装备的回收率达到99%以上,将有效地促进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天能人将这样的高回收率生动地形容为“吃干榨尽”。据了解,这个总投资18亿元的循环经济产业园主要用于产品原材料的研发、人才的培养。
科技创新已成为天能的强大“后盾”。天能集团每年都推出10项以上专利新产品。像锂离子动力电池,以往只有国外几家企业能小批量生产,天能新型动力研发中心自行研发出锂离子动力电池后,价格要比进口产品低20%多。
与天能一样,超威旗下的浙江长兴金太阳电源有限公司也感受到了竞争的压力,主动加大创新投入,改进生产装备。为了提升包片工艺,和浙江海悦自动化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协议,耗资400万元,引进一批全自动包片机。这一举取得了巨大成效,公司可以节约90%的劳动力成本。
作为我县的传统产业,新型电池产业转型后发展更为迅速,打开了一片全新的领域。但是,尽管日子好过、销售不愁,但是仍然面临劳动成本逐年增加、劳动力紧缺、环保要求日益严峻等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众多企业纷纷自我加压,科技创新成为不二之举。技术人才纷至沓来 电池产业迸发生机眼下正是销售旺季,天能各条生产线开足马力,来自国外的订单也满满地排到好几个月之后。据统计,今年上半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80%以上,而集团销售收入的45%以上都来自新产品的贡献。
这些成绩的取得,跟天能集团每年巨大的科技投入有关。天能集团从日本引进了世界最先进的密封铅酸蓄电池项目规模化进口密闭式生产线,生产效率提高8倍,例如1万只电池原需工人60~70人,但全自动生产线只需5~7人,且产品质量更为稳定,大大降低了工人接触铅烟、铅尘的几率,提高了职业卫生防护水平。
早在2010年,天能就成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借助这一平台,企业先后开发了动力型磷酸铁锂电池等多款重点新产品,取得专利300余项。随后又转化了新型的再生铅冶炼减渣剂技术,此项目,除去减渣剂成本,一年多创利润2000多万元。
新型电池生产企业对于科技创新的热衷程度不言而喻。目前,我县电池企业与国内20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已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2家,电池研究院2家,博士后工作站4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研发)中心7个,天能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电池装备制造技术中心2家。长寿命极板技术、电池优化设计、胶体技术、内化成技术等蓄电池生产技术在国内外都处领先地位,并掌握锂电池、光伏电池等新一代电池制造技术,已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100余只,省级以上重点项目12只,电池产值占全县高新技术产值的比重63.6 %。
另外,我县率先出台了《新能源高新园区蓄电池企业工艺装备提升指导方案》,根据方案要求,我县所有蓄电池企业进行了工艺装备的升级改造,基本实现机械化、自动化,达到国内领先。乘势而上 行业愿景未来可期1~7月,全县新型电池企业完成规上产值143.07亿元,同比增长21.86%。
身处常人眼中的传统低端产业,新型电池产业却始终坚持创新发展,凭着多年对创新的执着坚持,在这个传统产业领域里完成了转型升级的“脱胎换骨”,也收获了销售收入连年翻番、稳坐电动自行车动力电池第一把交椅的业绩,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在我县蓄电池企业制定了宏伟的创新蓝图之时,县委、县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帮助产业健康发展。接下来,我县将集中全国电池行业研发创新力量,加快产业转型进程。
与此同时,完善科技创新优惠政策,鼓励支持企业研发创新,积极推动产品技术革新,加大新型电池研发力度,鼓励企业扩大蓄电池产品应用范围,开拓电池市场新空间,并且加快企业从动力应用领域向UPS电源、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配套储能领域拓展。
当不久前长兴荣获“中国电池产业之都”的好消息传来时,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姚令春无限欣喜地说,这个荣誉是中国在电池行业最高的荣誉,它将鼓励着长兴新型电子产业再接再厉,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创新发展、错位发展,达到与世界同步的制高点。
在天能循环经济产业园内,两条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铅酸蓄电池生产流水线正在试运行。
相关新闻
- 中国轻工业信息中心发布2013年7月中轻2013/9/17 9:22:29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