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地区鞋服包等传统产业转移进入新阶段
当前,我国沿海地区传统产业(纺织、服装、鞋类、箱包、家具、玩具、塑料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以核心制造环节与上下游配套企业同步转移为主,进入了全面优化产业链布局的新阶段。呈现出以国内转移为主、境外转移起步发力,产业布局优化、生产转型与投资转移并举等特点。从趋势看,传统产业梯度转移是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客观要求,是市场供需变化的实际需要,转移的步伐及后续影响处于“加速期”。
同时,课题组分析了传统产业转移的原因与影响,转移的原因主要有:产业发展规律的促动、要素成本上升的逼动、优化市场布局的推动、政策积极引导的带动。而传统产业转移既有积极影响,如促进产业升级、优化外贸结构、缩小区域差距等,也有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影响我国出口、导致产业空心化等。
推进传统产业稳妥有序转移
问题
(一)对转移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近年来,我国产业向东南亚地区转移规模有所扩大,政府、媒体、学者等对此多有关注,但也存在一些认识误区。主要表现在:一是认为传统产业向东南亚转移规模大,对我国经济、外贸和就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但调研发现,传统产业向东南亚地区转移规模较小,现阶段影响不大。二是有观点认为传统产业转移对沿海地区发展不利,但实际上这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经阶段,对沿海地区而言是利大于弊。
(二)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的瓶颈。调研发现,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仍面临诸多瓶颈:如中西部贸易便利化相对滞后,部分省市承接产业转移缺乏系统化、网络化布局,尤其是缺乏综合保税区等功能、政策较为完备的园区;深处内陆,物流业发展滞后,运输成本高;一些地区在承接过程中过度竞争、盲目引进,重复建设、环境破坏等问题突出;转移的企业总部和生产基地分离,异地出口退税、异地财产抵押融资等扶持政策没有及时跟上。
(三)企业向外转移方式和手段单一,国际化经营水平亟待提高。我国传统产业企业大都是民营资本,对外投资热情高、胆子大,但往往缺乏经验。对东南亚的产业转移尚处于起步阶段,投资项目多但规模小,尚未形成集聚。企业对外投资项目和境外合作园区普遍存在人才匮乏、融资困难、优惠政策难落地等问题。与日韩企业相比,我国在东南亚的投资规模、发展速度和影响力明显滞后。部分企业境外运营不规范、守法意识不强、保护资源环境的意识淡薄,形象不佳。
建议
从中长期看,沿海地区传统产业转移既是市场调节、比较优势转换的结果,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主动实施的客观需要,无论是范围、规模还是影响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扩大。顺应全球产业转移趋势,抓住机遇,优化要素和产能配置,促进产业升级,增强开放型经济发展后劲,需要我们统一思想认识、坚定结构调整主线,加强部门协作、做好规划引导,推进传统产业稳妥有序转移。具体建议如下:
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以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国际竞争力为出发点,将转移与转型升级相结合,稳妥、有序地推进传统产业向内向外转移,促进传统产业从制造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高端环节延伸,不断优化传统产业布局。
在工作方向上,要坚持有取有舍、有竞有合,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转型为先、双向驱动”。一是鼓励沿海地区传统产业创新转型,拓展比较优势。支持传统企业运用供应链、物流链,降低综合成本。鼓励企业集成传统比较优势,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树立自主品牌,建立以“增值”替代“低价”的竞争新格局。二是深化与东南亚产业分工合作。全面实施走出去战略,结合资本、技术输出与低端制造业外移,帮助东南亚发展中国家主动参与产业转移、加强专业化分工。三是推进传统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落地。加快完善金融、土地、税收等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建设,协调解决承接产业转移园区辐射能力不强、异地出口退�安普值5任侍狻�
在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考虑到产业转移的长期性、复杂性和重要性,建议成立跨部门联合工作机制,统筹协调研究产业转移所涉及的规划、贸易、投资、流通、服务平台、园区建设、区域及多双边合作等各项政策。建议近期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加强规划引导。建议分别研究制定引导沿海地区传统产业向外转移和支持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实施意见和中长期规划,区分行业、企业类型,明确发展重点,细化工作举措。
加快转移服务平台建设。一是拓宽内外贸转型试点范围,将传统产业集聚城市纳入内外贸一体化和外贸转型升级试点范围,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品牌推广和营销网络建设。二是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为抓手,完善政策、资金、信息化服务等配套措施。建议设立10亿元的专项发展基金,做长期扶持。三是支持安徽、江西等中西部省市设立综合保税区,开设更多的开放口岸,减少物流成本。四是在有条件的中西部地区,依托当地主导产业,筹建专业性的大型国际商品服务展会,支持企业争取出口订单。
注重引导产业转移的投资流向。一是继续鼓励和支持跨国公司将地区总部、研发中心与分销中心等功能性机构进驻沿海地区,将加工制造基地、品质检测维修中心等机构转移到中西部。二是在开发区升级方面给予中西部政策倾斜,鼓励供应链企业在中西部设点。协助当地建立健全产业链招商机制,针对重点企业和项目转移开展协调推动工作。为东中西部共建产业转移园区提供必要的服务。三是利用自贸区、多双边及次区域经贸合作机制,帮助国内品牌企业和龙头企业扩大对外投资规模,探索在对我友好、投资环境宽松的国家和地区建立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加大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援助力度,帮助当地提升产业配套能力。
释放改革红利,降低企业非经营性成本。一是继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简化涉外经贸事务的行政审批,提升公共服务管理水平。二是切实做好贸易摩擦应对工作,为企业稳定发展营造良好的贸易环境。三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诚信体系和电子商务建设,为传统产业小微企业发展创造条件。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