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向联合国气候峰会送了什么礼?
中国22日正式将世界上首套“30米分辨率全球地表覆盖数据”捐赠给联合国,作为送给此次气候峰会的一份礼物。
在联合国气候峰会即将启幕之际,中国政府22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向联合国捐赠了最高分辨率30米全球地表覆盖数据。仪式上,出席联合国气候峰会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特使、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递交数据光盘。
人们不禁要好奇地问:这到底是件什么礼物,有什么用,和气候变化又有啥关系呢?新华社记者为此独家专访了两位权威人物——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管理专家委共同主席、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李朋德和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主席、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总工、“分辨率30米全球地表覆盖数据”首席科学家陈军。
根据专家解读和国家测绘局发布的官方新闻稿,新华社记者为你揭秘这件张高丽副总理亲手交到潘基文手上的“宝贝”。
何为“30米分辨率全球地表覆盖数据”?
30米分辨率的遥感影像被认为是用于描述全球地表覆盖及其变化的最佳尺度。该数据不仅能提供直观的地表覆盖空间分布和变化信息,还能通过空间统计获得地表覆盖类型的统计和变化量,从而以定量方式获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并且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全球一张图,使联合国及各成员国能够以一致、标准的方式监测、评估和监督发展变化情况。
“未来,覆盖图将应用于世界各国应对环境问题、扶贫问题、人道主义援助、粮食安全等方方面面的研究分析。”李朋德说,世界各国在这一平台上,将共享数据,参与开发应用、完善更新,让这套数据保持长期的有效性和生命力。
中国这套数据到底有多牛?
在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支持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从2010年初开始,与多个部委的十几家单位合作,历时4年,开展了全球地表覆盖遥感制图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在世界上首次研制完成了2000年和2010年两个时期30米分辨率的全球地表覆盖数据产品,并构建了全球首个高分辨率地表覆盖信息服务平台。
“这套数据集,为全球变化研究和可持续发展规划等提供重要基础数据,填补了国际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与广泛应用前景。”陈军说。
迄今国际上有美国和欧盟完成了分辨率为1000米和300米的全球地表覆盖数据产品,但其精度和分辨率较难满足全球变化研究与可持续发展应用的需求。
著名遥感专家、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院士认为,研制成功30米分辨率全球地表覆盖数据“是我国地球科学立足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地表覆盖数据怎么用呢?
地表覆盖及变化信息作为气候、资源、环境、生态等诸多领域的基础数据源,对于认知和监测全球自然资源环境、分析应对全球变化、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等具有重要价值。研制高分辨率、高精度全球地表覆盖数据一直是国际上希望实现的目标。
它在三个方面将产生重大应用:
一是可服务于全球变化研究。利用该数据,可以统计地表覆盖类型的面积,空间分布及其变化情况,可更准确地评估全球的碳循环、温室气体排放区等,评估人类活动对全球生态、环境所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二是可服务于全球可持续发展。将全球地表覆盖信息与人口、社会、经济数据结合,可分析评估各个国家的自然资源禀赋及造成人、地冲突的关键因素,为全球粮食安全、荒漠化治理、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提供决策依据。
三是可服务于全球科学治理。通过数据的持续更新,可获取不同时期的地表覆盖现状,从而可以准确呈现出各类地表覆盖的变化趋势和变化量,为调整全球治理政策、准确评估治理效果提供决策参考。
潘基文为何称其为“慷慨捐赠”?
潘基文对中国政府信息共享的举措表示赞赏,称这一慷慨捐赠非常及时。他在致辞中指出:世界领导人将在明天举行的气候峰会上聚在一起,做出采取行动的承诺。这一详尽的数据集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监测和管理全球地表和土地使用方面的变化。
“全世界需要可靠的科学的信息,以便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明智的决定。我在此仅代表联合国系统,感谢中国政府慷慨向联合国捐赠这套30米的全球地表覆盖数据。”他说。
李朋德表示,国际社会一直缺少一张全面、高精度反映自然,经济、社会变化的数据集、覆盖图。中国为联合国、全球气候峰会提供的这张数据图,将地球无缝表达,对联合国的全球治理具有极高战略意义和价值,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提供了基本底图。
联合国准备拿它来做什么?
根据中国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与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签署的《关于向联合国提供30米分辨率全球地表覆盖数据的联合声明》,该数据将由联合国持有并向各成员国、联合国系统机构和国际社会免费提供使用,作为支持联合国系统机构和成员国进行科学决策、可持续发展目标及2015年后发展议程中关键性环境因素衡量和监测的有效途径。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世界奉献出具有极高科研价值的前沿数据产品,体现了大国的责任担当,也说明中国测绘事业取得从一般性主导到实质性支撑的重要突破。”李朋德说。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