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新鲜劲过了的智能穿戴能走多远
2015-12-02 来源:马岗商业评论
2015年,是智能穿戴的爆发之年。一方面,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眼镜、智能鞋子、智能戒指、虚拟现实为代表的产品种类大大丰富,另一方面,从业企业齐头并进,业内既有华为、小米、乐视、苹果、三星、360、戴尔、腾讯这类科技企业,也有GUCCI、李宁、361度等传统企业,其中音乐人Will.i.am和GUCCI公司联合推出智能手表,李宁和小米联合推出智能跑鞋,更促进了跨界融合发展。
11月23日消息,红豆股份募资19.6亿,开展智能穿戴产品研发,包括 LED 指示信息/图案系列智能服饰的研发,声光传感器系列、智能定位系列和全方位智能监控功能智能服饰的研发,以及高分子纤维、石墨烯基纤维等新材料的研发等。11月25日消息,立讯精密拟定增46亿元,加码3C及智能穿戴设备。华夏银行更应景推出手表银行,绑定设备能获取更加便捷的服务。
智能穿戴成为诸多企业争相抢占新风口,事实上表面的热闹,却无法掩盖智能穿戴领域背后的冰火两重天。
11月上旬,美国时尚可穿戴品牌Misfit刚以2.6亿美元的价格被Fossil Group收购。曾位居前三的智能可穿戴厂商Jawbone宣布关闭纽约办公室,裁员60名,占员工总数的15%。
消费者端同样出现转冷现象。以普及最多的手环为例,笔者调查了多个周边智能手环用户,从尝鲜到抛弃,也就是半年多的时间。细问原因,功能单一是众多用户的共同体会,简单的显示计步、心率、睡眠时间,这些基础数据的监测功能过于单调,用久了失去新鲜劲了趣味性,甚至部分手机也可以实现计步功能。消费者期望的是更酷或者更有价值的东西,而智能穿戴还给不了。
问题来了,智能穿戴的未来会呈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行业增速快,缺乏持续创新走不远
据TrendForce旗下拓墣产业研究所预估:2015年整体穿戴设备出货量为6810万台,2016年将会突破到1.1亿台,因为基数偏低,年成长仍可达到64%。智能穿戴产品,属于耐用消费品,消费者购买了产品后,使用价值逐步显现,如果缺乏后续创新,仅仅依靠产品的价格、外观和营销拉动消费者,这种方式走不远。
价格战会进一步加剧,提升行业的门槛
从智能穿戴的基础技术普及角度看,行业的门槛变得越来越低,但是随着从业企业数量的增加,市场竞争会进一步加剧,价格战势必进一步上演,一方面促进产品的普及,另一方面提高行业的准入门槛。
产品细分化、多样化,满足多场景消费
当前的智能穿戴产品,还处于产品普及期,产品大众化特征明显,同质化严重,导致相当部分企业依靠价格战来获取消费者和占领市场。未来,智能穿戴将会按不同年龄段,不同消费场景进行细分,会衍生出诸如智能医疗、儿童产品、老年产品、运动伴侣等细分领域的产品。另外,从手环的一支独秀,将变得穿戴产品百花齐放。可以预见,智能眼镜、智能头盔、智能头带、智能手表、智能腕带、智能戒指、智能鞋袜、智能服装、智能书包将会全面进入消费生活之中。
卖产品、经营用户、构建生态三步走
“产品只是入口,用户才是商业模式”,把放在智能穿戴领域更加恰当。消费者购买的是有形的产品,消费的却是无形的服务,怎么给让服务带给消费者更多的价值,更多的趣味性,这是商家运营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只有与用户持续连接和互动,用数据沉淀和用户沉淀才能构建用户为中心的产品生态链。
新材料突破利好服装企业
在2016春夏纽约时装周上,英特尔联手建筑学运动服装设计师Chromat推出两款“响应式服装”。这两款智能服装能利用传感器收集的心跳、体温等人体生理信号,并通过在衣服中集成的形状记忆合金进行衣服变形,大大提升了穿着者的便利性。智能服装的突破取决于柔性传感技术和智能服装材料两个方面,目前国内有部分企业已经在柔性传感材料和记忆面料材料、相变面料材料等领域取得突破,这将给中国服装产业打开一个全新的发展契机。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