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玉雕 历久弥新

分享到: 更多
2016-09-06 来源:理财周刊

玉雕,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品种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民族就有了玉制工具。商周时期,制玉成为一种专业,玉器成了礼仪用具和装饰佩件。经历了汉代的黄金时期和明代的兴盛时期,古代玉雕于清代达到了巅峰。特别是清代乾隆年代的玉雕,有着明显的特色,在巧作、浮雕及镂雕的技法上达到了鬼斧神工之境,令人钦佩不已。


 

0023mKaPgy6Xbe04Qwj03&690


 

由于乾隆的喜爱,此时期的玉器工艺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首先,是玉料。制作玉器一定要料好。乾隆25年新疆开始贡玉,每年春秋两贡就达2000公斤。如遇特殊情况,还要派专差采用。如乾隆41年,从新疆运大玉6块,计2万余斤。其次,是工好。把当时江南制玉好手调往宫中如意馆,并要求宫廷画家绘制图样,日夜赶制玉器。因此,此时玉器不但工好,而且还具有艺术性。最后,就是抛光好。这个时候的抛光是非常讲究的,从粗砂到细砂,再到用麦麸装到布袋中用手一点点揉出来的。这么做是非常费工夫的,但却能把玉质内在的亮揉出来,从而反映出玉质的润度。

乾隆工具有精细、多层次、薄而巧等特点。精细是指玉器上所有的线条流畅分明,刀法一脉贯穿肯定而有力,没有任何不连续的刀工。多层次是指对于浅浮雕,所有凸起的弧面圆润光滑,没有扎手感,每个细部,一层层顺着玉石肌理向内刻,层次分明。薄而巧是指将玉材处理得薄如纸,使得上面雕刻的纹饰可以透光而视,清晰可见,巧则是指擅长度量玉材,表现其最好的一面,正所谓物尽其用。

苏帮玉雕名工荟萃

据史料记载,当时清代内廷玉作有了充足的玉料,再由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组织分派,一部分留在北京的养心殿造办处和内廷如意馆加工,一部分运往外地的两淮、苏州、江宁、扬州等地的制玉作坊加工,尤以京师的如意馆和苏州、两淮的经济和技术力量较强,特别是苏州的专诸巷自明代以后玉器制作就极为发达,名工荟萃,技术全面,工艺精湛。乾隆帝亦曾盛赞:“相质制器施琢剖,专诸巷益出妙手。”

在苏帮玉雕名家中,最为著名的就要算是陆子冈了,称他的工艺为“鬼斧神工”一点也不为过。可见,苏州的玉雕王时代即以其精细灵巧名闻天下。至清代道光年间可谓全盛期,全国出现了苏琢、京琢、番琢三种不同风格的雕琢技巧,因为苏琢技艺突出一个“巧“字,不仅有文文雅雅的文人气息,还有轻柔温和的小桥流水江南情调,更具诗书画意美的俊秀艺术风貌。现在的苏州依然聚集了众多的玉雕大师,而程磊则是其中为数不多的女性。

作为中国玉石雕刻大师、苏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玉雕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宝石协会理事、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程磊开始玉雕也是从传承传统技艺开始的。当年班级25名同学中,有10位是女同学,20年下来,还坚守专业的只余屈指可数的二三人,独挡一面站在前沿成立自己工作室的唯有程磊。进入苏州玉石雕刻厂后跟着擅长花草件、人物件的师傅张明玉学习。由于被分配在仿古车间,所以程磊对玉器仿古纹饰也接触得比较多。除了玉器,程磊还做了不少翡翠、玛瑙,还包括链条瓶,这些在传统玉雕技艺上的联系,为其在玉雕专业道路上全面发展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现代名家不断创新

许多人觉得作为玉雕师,只要会雕刻就行了。但事实上,从最初的选料开始,玉雕师就是参与其中。“每次进货都是十几万甚至上百万元的进出,没有一定的心理承受力和眼光,是成不了事的。”程磊说,“当年成立自己的工作室的时候,玉石还没有被炒家操纵,材料价格远没现在这样离谱,十几公斤重的玉石成交价也就在10多万元,因而自己的成功多半归功于在一个对的时间入行:原料价格合理、市场起步了、手头积累了稳定的客源,这些因素再加上自己的努力,也就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程磊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她的作品中,能够看到性情、看到灵气。像曾经获得天工奖的作品“姑苏图”,对于人们来说,屋檐下、树枝上、圆洞门、铺首环,喜鹊或飞或倚,“春花、夏语、秋叶、冬雪”通过精湛的技艺展现出来。“我们是发现美和创造美的使者。很多时候创作是源自于思想,和创造者的思想紧密相连,现在工艺精湛的玉雕作品很多,但真正有性情、有灵气的作品很少,或许也是我一直追寻的。整个的创作过程是一气呵成,带着些许的激情完成的。作品以浅浮雕的手法,但又不缺少层次,竹叶迎风辗转,既要表现出起伏又不能让佩戴者不适。”程磊说。

这种不拘泥于传统工艺的创新,并非一帆风顺。据程磊介绍,当时一些客人认为这样的作品新不新、旧不旧。当不少雕刻传统题材的玉雕大师生意红火的时候,程磊的工作室只能勉强度日。“但正是那段艰难、安静的日子,让我学到了不少东西,在作品工艺上潜心研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程磊说,“也许是受了海派文化的影响,这些客户对我的作品和我的想法非常理解,凡是有我的创新之作,他们都特别赞赏。这也促使我在自己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Baidu
map